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頂嘴是孩子掙脫父母掌控、尋求自主的表現!親子溝通最忌諱「戰態度」

親職教養專家陳子蘭認為,「頂嘴」意味著下對上的不敬或不順,通常是權威型的父母面對孩子表達不同意見時,用來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老實說,當父母表現得很權威,孩子才會不得不跟你頂嘴。」
頂嘴是孩子掙脫父母掌控、尋求自主的表現!親子溝通最忌諱「戰態度」

 

隨著孩子年齡漸增,父母也要不斷升級。幼童的「不要」,搭配著稚嫩聲調與無邪臉龐,爸媽教養技巧用過一輪、耐心都還有剩,但是到了國小中高年級、甚至是青春期,孩子冷臉白眼,以反問、批評、回嗆呈現「花式頂嘴」,再再考驗父母的情緒智商與教養功力。 

 

父母愈權威 孩子不得不頂嘴?

親職教養專家陳子蘭認為,「頂嘴」意味著下對上的不敬或不順,通常是權威型的父母面對孩子表達不同意見時,用來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老實說,當父母表現得很權威,孩子才會不得不跟你頂嘴。」若父母老是以上對下的姿態,壓制孩子的想法,有些孩子最終會選擇噤聲沈默,因為表達無用。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分享,有一年寒流來襲,四年級的兒子披著一件薄外套就要出門去,她關心發問:「你為什麼穿這麼少出門呢?」未料孩子秒回:「不行嗎?」 

孩子不正面回覆、甚至選擇反問,很容易讓父母內心火苗瞬燃,但是曾心怡卻帶著好奇自問:「奇怪,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回話呢?」原來,孩子誤把關心當作質疑了,有了這層理解,曾心怡就能不糾結孩子的回話態度,而能用平和的語氣進一步引導孩子。 

家中兩個男寶、如今都已長成青少年,曾心怡面對多次差點擦槍走火的場景,算是經驗豐富的拆彈專家,她建議父母以疑惑代替生氣,不要受孩子的回應調動情緒,「當他還想跟你頂嘴時,代表他還想跟你溝通。」把頂嘴視為一種訊號,就可以更深入瞭解孩子的想法。 

不過,青少年不僅回話內容挑釁,態度也充滿攻擊性,不屑的眼神、激昂的語調,往往也讓爸媽一秒就戰鬥位置,怒氣升騰:「你那是什麼態度?」「你現在是在對我大聲嗎?」 

 

戒急用忍用在教養上  

「奉勸父母此時一定要戒急用忍!」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如果父母在態度上跟孩子糾纏,那肯定是沒完沒了,因為孩子會繼續頂回來懟父母:「你的態度也很差啊!」如此一來,原本父母與孩子討論的主軸就完全偏離,溝通失效。 

「行為的背後是感受。」陳子蘭表示,當孩子動輒以挑釁姿態回覆家長,其實是在反應內心的不快,排解孩子的情緒,才能減少對抗的行為。合適的引導步驟如下: 

1.正向示範:

請父母保持冷靜,避免在情緒激動時做出反應。 

2.行為界線:

區分孩子的情緒感受和行為表現,尊重情緒,但設定行為界線。 

3.感性在前:

試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例如是否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委屈、憤怒或疲憊。 

4.反思身教:

思考孩子是否缺乏恰當的表達方式,並反思自身是否無形中給予孩子負面的示範。 

5.冷靜後再討論:

在雙方冷靜後,再溝通如何以更尊重和有效的言語表達不同意見。若父母先前情緒失控,也要記得向孩子道歉並修復關係。 

 

親子練習好好說話 

陳子蘭表示,說話為人類獨特的能力,用來表達情感、解決問題,但經常被誤用而導致更多衝突與對立,所以學習好好說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孩子在語言能力熟成過程中,不少是源自於同儕、或是網路網紅的耳濡目染,這時候家庭教育就更顯得重要,父母日夜的親身示範,能為孩子奠定好好表達溝通的基礎。 

例如,當孩子房間呈現一片狼籍,父母最容易脫口而出的NG語言如下: 

1.貼標籤:

亂成這樣,你真的有夠懶。 

2.命令句:

趕快去收房間,數到三。 

3.質問句:

你到底在幹嘛?這麼亂的桌子你也能讀書? 

4.責備句:

你每次都弄得亂七八糟,為什麼都不收好? 

5.榮耀自己、自我優越:

如果沒有我幫你收,看你怎麼辦! 
 

浸淫在這些負向語言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樣學樣。曾心怡表示,在家庭生活中,不管是配偶或是親子之間,想要順暢無礙的溝通,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描述現象」加上「直接表達需求」。 

1.描述現象:

把事情所呈現的樣貌表達出來,避免負向形容詞,例如「你的房間還沒有整理。」「你玩具還沒有收乾淨。」 

2.直接表達需求:

用非否定的方式表達出對這件事的訴求。例如「請你去整理一下。」若孩子當下拒絕,可以再回歸到描述現象,然後追問「你現在很累嗎?那今天什麼時候可以收呢?」促使孩子仍要完成自己的責任。 
 

「青少年頂嘴,是孩子掙脫父母掌控、尋求自主的表現。」陳志恆表示,這是很正常的發展階段,父母要有健全的心理準備,一方面要學著放手,另一方面也要堅守重要的底線,例如門禁、安全、網路使用等,才讓親子雙方順利度過張力十足的青春期階段。 

延伸閱讀:從幼兒到小學階段》 孩子愛頂嘴,父母該怎麼應對?

圖片來源:photoAC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