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0至2歲口腔期照護3不6要!1歲前別禁止吃手、咬東西,未滿足口欲恐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眼前這個寶寶,正當口腔期,愛吃手、咬東西,連遙控器都啃得津津有味,極度可愛卻令爸媽極度擔心,寶寶會不會把危險物品也一併吞下肚?該如何照顧?
0至2歲口腔期照護3不6要!1歲前別禁止吃手、咬東西,未滿足口欲恐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寶寶愛把東西往嘴裡塞,處於口腔期,需要禁止嗎?保護太過會有負面影響,任由發展又會發生危險。好為難,該如何滿足寶寶口欲又保護安全呢?

 

在媽媽肚子裡 口腔期就開始了

張弘洋醫師表示,根據佛洛依德理論,口腔期是人類人格發展的第一階段,在孕媽咪懷孕28週時,胎兒已經會吸吮,而在32週時已會吞嚥,並具備吞羊水的能力。

因此,寶寶出生後就進入口腔期階段,口腔期結束約在1至2歲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寶寶脫離口腔期是漸漸離開,並非某一個時間點就突然中止。葉美希語言治療師指出,2歲以前都算口腔期,但若孩子2至3歲仍未結束,可能就須要注意

 

口腔期各階段發展重點

寶寶任何東西都放嘴巴,爸媽看了好緊張,不知該阻止還是鼓勵寶寶?其實這是寶寶正常的發展過程,尤其口腔期與寶寶語言發展息息相關,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重點,寶寶出生後至2歲間,口腔期不同階段的發展特色為何?一起來了解。

 

寶寶0至3個月

寶寶此時會有尋乳反射,當爸媽把手指頭或東西放在寶寶嘴巴附近,他的嘴巴會自然張開,或做出碰觸手指頭、奶瓶的動作,並同時有吸吮的動作,尤其在寶寶餓時更明顯,這是寶寶口腔期的特色。3個月後,寶寶會漸漸以哭聲表示肚子餓,替代上述的這些反射動作。

 

寶寶3至6個月

該階段的寶寶,反射會慢慢不見,會發展出較成熟精細的動作,並有口眼協調的能力,會用手抓物品,再將物品放入口中。這是口腔期寶寶最大的特色,不管抓到什麼,都會放進嘴巴。張弘洋進一步說明,3至6個月寶寶,會慢慢想觸摸東西,抓到就吃,同時舌頭也會越來越靈活

葉美希強調,寶寶在此時期語言開始發展,不但會自己玩聲音,也會模仿一些重覆性的聲音,像是聲光玩具的聲音效果,發出如「啊啊啊」簡單的音節。爸媽聽到寶寶發出的聲音後,可以跟著模仿寶寶,跟著玩這些聲音,讓寶寶感覺好玩、有人跟他玩、有回饋,才知道原來聲音是有意義、有趣的,接下來才願意繼續模仿大人說話,幫助語言能力的發展。

 

寶寶6至12個月

當寶寶6至12個月時,移動能力更好,坐、爬、站、走,能力會漸漸顯現。這時期開始長牙,並慢慢會抓握湯匙,看到食物在前方,會想拿過來吃,且咀嚼能力越來越進步,帶動下巴、收合能力也更好。由於寶寶有能力坐起來,因此會把東西放到胸前,再放進口中,坐著時腳剛好在身體前面,很自然就把腳抓起來吃,所以這時期要特別注意腳部的清潔

在語言方面,寶寶可發出更多不同聲音。葉美希提到,剛開始時只有「啊」的音節,等到寶寶11、12月時,可能會發出相似「爸爸、媽媽」等比較有意義的發音。這時期要多跟寶寶說話,除模仿他們的聲音外,可嚐試將聲音賦予意義。比如寶寶發出「爸爸」相似音時,可能是在玩聲音,但當爸媽稱讚他:「對,叫爸爸!」他會知道講了這個詞,爸爸會來,因此就會學會叫爸爸。

此外,這個時期的寶寶,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也會適當回應爸媽簡單的指令,如爸媽請寶寶拿杯杯,他會爬過去拿杯杯過來。

 

寶寶1至2歲

葉美希表示,1至2歲寶寶語言能力大躍進,詞彙量會大量增加,一般孩子約有兩百至三百個詞彙量。有些孩子會假裝拿東西餵娃娃,有些則會說一些不完整的片語、語句,如媽媽抱抱。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和表達能力更好,能聽得懂一個步驟的指令,如拿布布、拿車車等。

延伸閱讀:寶貝口腔期,爸媽怎麼做?

 

口腔期與語言發展有關係嗎?

張弘洋解釋,口腔期是一種發展,語言也是一種發展,雙方是同時平行一起進行,若口腔期發展不好,或無法滿足的話,對寶寶語言會有影響。根據早產兒研究發現,較小週數早產兒常吞嚥不好、無法完全自己喝奶,越慢可自己喝奶的寶寶,之後語言發展也較差。其次,口腔期跟舌頭、下巴、咬合都有關係,因此與口腔期的發展,與未來寶寶的說話能力息息相關。

 

如何觀察寶寶吸吮行為?

口腔期寶寶會吃手、用舌頭舔、吸吮東西,會有舌頭往前伸的動作,有些寶寶在這時期還會用嘴巴吐泡泡。張弘洋表示,新生兒通常是餓了就哭,哭了就睡,睡飽就起來,因此在口腔期階段,一般會盡量滿足寶寶。不過如果寶寶不知節制,不管餵多少都吃,爸媽須注意寶寶肚子餓和想吸吮的差別,若想吸吮時可用奶嘴安撫。若是正常餵完奶後,寶寶還是一直想吃,吸了奶嘴也無法安撫、一直哭鬧,可能真的是寶寶吃不夠,可增加奶量看看。雖然口腔期階段,會盡量滿足寶寶口慾,但仍要注意寶寶有沒有腹脹、會不會吐這些狀況,如果會吐表示有可能吃太多,要稍微節制。

爸媽常會疑惑,如何觀察寶寶的吸吮動作?葉美希提醒,可把奶瓶和小指頭放入寶寶口中,看看是否有主動吸吮的行為,以及有沒有吸吮。當寶寶尋乳反射慢慢退去,如1、2歲時,爸媽把東西放寶寶嘴巴旁邊,可能不會去吸吮,而是用舌頭跟爸媽玩,或是用舌頭把東西推出來。

如何滿足口腔期寶寶的需求呢?葉美希認為,除了危險性物品外,基本上不會阻止寶寶吃任何東西,她舉例,如寶寶拿棉被、枕頭起來咬,爸媽可以不用制止;嬰兒床旁邊會有布娃娃、玩偶,寶寶抓下來咬,也毋須阻止。

 

照護口腔期寶寶6要+3不

要點1:給安全玩具、固齒器、磨牙餅

也許很多爸媽會擔心,家中物品可能不那麼乾淨,也不見得每天都會洗滌、消毒,寶寶這樣隨處拿來啃咬,會不會有健康的疑慮?因此,張弘洋建議,可給寶寶不同的玩具、固齒器、磨牙餅,來滿足寶寶的需求。拿給寶寶吸吮或啃咬的玩具或固齒器,可選擇材質較軟、安全檢驗合格,以及不含塑化劑成分的產品,以訓練寶寶嘴部和咬合能力。由於寶寶吸吮會用到舌頭、口部旁邊的肌肉,不但跟吞嚥、呼吸、咽喉部都有連帶關係,也會影響到往後長牙的發展。因此,可隨時觀察寶寶喝奶是否會嗆到?是否容易溢奶?以及留意寶寶體重的變化,這些都跟口腔期發展密切相關。

 

要點2:吃副食品是口腔期的訓練

葉美希強調,餵寶寶副食品,其實是一種刺激和訓練,也能滿足寶寶的口腔需求。一般建議在寶寶4至6個月時,可開始吃副食品,大方向是避開過敏源,嘗試給寶寶不同味道的食材,並從流質、糊狀、半固體、固體食物,循序漸進慢慢地餵寶寶吃。

4至6個月階段,建議副食品準備綿狀、泥狀、水份稍微多一點的食物。在7至9個月階段,寶寶的副食品以軟糊狀,水份比較少、比較濃稠為主。在10至12個月階段,雖然副食品質地還是為濃稠狀,但食物可呈現細碎的顆粒,但注意並非挑選很硬、須要咬的食材,而是以細軟為主。在12至18個月階段,食物比較乾、水份沒那麼多,形狀開始有一點丁狀,但不到塊狀。事實上,1歲後食物可由泥狀改為固體類,如水果丁,而寶寶也能慢慢開始學習吃飯,並可跟大人一起用餐,但會剪小塊一點。寶寶越大,所吃的食物越接近原型,19個月後便能吃塊狀食物,如切片水果。2歲後的孩子,所吃的東西跟大人差不多。

至於有一些副食品理論提出,寶寶吃副食品不必在意過敏問題,以及從流質到固體的漸進順序。對此,張弘洋表示,餵副食品還是應該按照步驟來,讓寶寶慢慢學習和適應,否則寶寶不但咬不動,也容易吃到過敏食物。

 

要點3:滿月後可用奶嘴滿足寶寶

吃奶嘴可滿足寶寶口腔期的需求,但如果爸媽擔心,寶寶會有乳頭混淆的問題怎麼辦呢?張弘洋指出,一般會建議,寶寶出生1個月內,先訓練寶寶習慣媽咪的乳頭,並吸吮得很順暢後,再開始給奶嘴。值得注意的是,吃奶嘴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發生的機率,因此若寶寶有吃奶嘴的需求,不須被禁止

延伸閱讀:家有小小神農氏嚐百草?口腔期發展,每個寶寶大不同!

 

要點4:1歲前不禁止寶寶吃手吃腳

張弘洋表示,寶寶出生2至3個月會玩、吃自己的手,再大一點,能抓到腳就會吃自己的腳,這是探索身體和滿足口欲的正常過程,1歲內不須禁止寶寶吃手吃腳,1歲半後則可用非強迫性、溝通的方式,幫助寶寶戒掉。葉美希提醒,寶寶吃手吃腳時,先注意手腳是否很髒,以及是否破皮受傷,如果有的話,可拿固齒器、磨牙餅等安全物品給寶寶,轉移他的注意力。

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家中長輩禁止寶寶吃手吃腳,此時該如何解決這個教養難題呢?葉美希提到,可多準備一些固齒器、磨牙餅、水果條等,請長輩拿給寶寶啃咬,用食物替代寶寶吃手吃腳的動作,也可避免意見不合。同時,可跟長輩溝通,寶寶口腔期階段若是沒有被滿足,日後可能一緊張就會咬手指,或是焦慮時拼了命吃東西,也有可能在求學階段會咬筆桿。滿足口腔期的需求,寶寶會較有安全感

 

要點5:環境、物品要消毒

口腔期寶寶會把身邊抓得到的東西拿起來咬,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週圍的整潔、手部腳部的乾淨,家裡玩具、物品也要時常消毒。消毒時可用酒精消毒,等待1分鐘後酒精揮發即可。

 

要點6:多跟寶寶玩,刺激語言發展

葉美希強調,在寶寶口腔期階段,多跟寶寶玩,玩聲音、玩具,多跟他們有互動,都有助於語言的發展。而把食物、玩具給寶寶吸吮、啃咬,能增加寶寶對身體和口腔構造的認識、刺激口腔動作的發展。以咬手為例,一開始可能是咬拳頭,慢慢再咬到手指頭,透過這樣的過程,寶寶會漸漸熟悉身體,並練習口腔的動作,對肢體、咀嚼、語言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

這時候跟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最適合不過。爸媽可以把臉遮起來、再把臉露出來,並搭配各種表情、聲音、動作,寶寶在遊戲過程中,不但會建立安全感,也會緊盯著爸媽的臉,學爸媽的口型變化、說話方式,漸漸地語言能力就越來越好。

 

而3不又是哪3個該注意、不要做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