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始反射皆為不自主的表現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林昱志指出,新生兒所產生的肢體小動作,有絕大部分都並非是自主、有意識的,更多時候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展現,像是常見的吸吮、踢腿⋯⋯等,然而這樣的現象在醫學上又可稱做為原始反射(即反射動作)。
2. 維持生命的本能性階段反應
反射動作對新生兒來說就像一種原始的求生本能。林昱志物理治療師表示,由於嬰兒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在新生兒階段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大多都得依賴特定的反射動作回饋反應,才能夠藉以維持生命的延續,而這些動作的基本表現,也屬於新生兒必備的本能性階段反應。
3. 判斷中樞神經是否成熟的指標
以醫學臨床角度來看寶寶的反射動作,它是醫療人員用來觀察其中樞神經系統,有無發育成熟的一項參考指標。不過林昱志治療師提醒若非專業醫護人員,一般家長絕不要擅自以反射動作的有無,評斷寶寶中樞神經系統是否發展完全。原因在於反射動作僅是一種指標並非是種診斷,因此中樞神經的發展是否健全,並非只要確認反射動作的有無,而是需要經由許多的專業判斷(如:左右是否對稱、反射強度⋯⋯等),綜合所有的狀況才能夠評估。
4. 通常在6個月後逐漸消失不見
林昱志治療師表示多數的原始反射容易在新生兒身上察覺,但隨著寶寶的成長發展(約莫在出生6個月後),他們的腦部神經系統也逐漸成熟。此時這些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便會被抑制下來,有些則會慢慢消失不見;有些則由發展較成熟的神經肌肉動作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