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流感重症會迅速致命!醫師提醒這兩招能避免大 S 憾事發生

藝人大 S 在日本旅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重症猝逝,再次讓人不敢輕忽流行感冒的危險性!羅東博愛醫院感染科醫師盧進德建議,施打流感疫苗與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是預防流感併發重症的關鍵!
流感重症會迅速致命!醫師提醒這兩招能避免大 S 憾事發生

 

近日, 48 歲藝人大 S 在日本旅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重症猝逝,震驚社會。羅東博愛醫院感染科醫師盧進德提醒,別以為流感只會威脅高齡者、嬰幼兒。其實年輕人若本身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氣喘、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體重明顯過重、過輕,都是流感重症的高風險族群。

要如何防範?醫師建議,施打流感疫苗與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是預防重症的關鍵!

 

▲流感易於11月至3月間流行,傳染力強,病毒變異快,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等,初期與一般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視。

▲流感易於11月至3月間流行,傳染力強,病毒變異快,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等,初期與一般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視。(圖片提供/羅東博愛醫院)

 

流感不只是「感冒」,輕忽恐釀重症

流感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特別容易在每年 11 月至 3 月間流行。傳染力強,病毒變異快,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等,初期與一般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視。

羅東博愛醫院感染科醫師盧進德指出,若未及時治療,流感萬一演變成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可能甚至導致死亡,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嚴重的流感重症若未及時就醫會有很高死亡率。

 

這些人特別危險,年輕人也大意不得

許多年輕人以為自己身強體壯,不會被流感擊倒,但盧進德醫師提醒,以下族群特別容易感染流感,且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如癌症、紅斑性狼瘡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糖尿病、氣喘、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者,體重過重或過輕者,這些族群如果感染流感,重症風險比一般人更高,絕不能輕忽!

 

▲體重過重或過輕者如果感染流感,重症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體重過重或過輕者如果感染流感,重症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兩招預防流感重症,降低感染風險

盧進德醫師提醒有兩招可以有效預防流感重症,並降低感染風險。

1.施打流感疫苗:

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流感疫苗, 65 歲以上長者、嬰幼兒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以防感染流感引起之併發症。疾管署指出,根據本土研究資料顯示, 112 年度流感疫苗對於 65 歲以上長者,可以降低重症風險達 7 成 5 ,降低死亡風險近 7 成,明確顯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

一般而言,流感疫苗接種後需 1~2 週內產生抗體,保護力可維持約 1 年,高風險族群務必每年接種。

2.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

抗病毒藥物越早使用效過越好,至少要及時在發病 48 小時內服用,才能有效抑制病毒繁殖,降低病情惡化機率,醫師提醒若有發燒併發呼吸疾病道,尤其是氣喘不適,或高燒不退應盡快就醫。

 

▲施打流感疫苗與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是預防流感併發重症的關鍵!

▲施打流感疫苗與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是預防流感併發重症的關鍵!

 

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手部與呼吸道衛生

疾管署提醒,符合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資格之民眾,應儘速接種,以及時獲得保護力。

民眾出遊、聚會時應落實拱手不握手並注意手部與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於室內聚會時注意通風,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以避免感染及病毒傳播。

如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並及早就醫,以防因感染流感引起嚴重併發症;生病時不上班不上課,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有外出,請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於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

若自身及親友為 65 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疾病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及早就醫。

 

醫師提醒:症狀嚴重務必快就醫

醫師強調,流感進展迅速,若有高燒不退、嚴重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切勿拖延!出國旅遊時,加上旅途勞累,若出現流感症狀,更應盡快尋找當地醫療資源。

羅東博愛醫院過去曾有使用葉克膜搶救流感重症成功的案例。宜蘭一名中年婦女因流感病情急速惡化,引發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 X 光肺部有雙側嚴重浸潤的肺炎跡象,經醫療團隊迅速判斷及時使用葉克膜維持生命功能,並使用抗流感病毒藥劑,在加護病房多日,最後病人幸運康復出院。

提醒大家,流感不容小覷,提早預防才是保命關鍵!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羅東博愛醫院、衛福部、疾管署

示意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