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份的兒科醫學雜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兒童外科部的史尼潘醫師統計2014年,在該醫院患包皮相關問題的581位住院男童,排除因尿道下裂、宗教理由及非治療目的做包皮環切術後再度手術的病童,共有181例列入分析。根據1996至2014年丹麥的出生人口資料,發現18歲以前,有1.7%兒童曾接受包皮環切術。
181例中100(55.2%)例,曾經接受類固醇藥膏治療無效,172(95%)例為包皮過長、另9(5%)例為勃起時繫帶過短、49(27.1%)例有排尿疼痛或困難、31(17.1%)曾患龜頭炎、2(1.1%)例曾患泌尿道感染。44例直接做包皮環切術,其餘137例做包皮保留手術後,其中9例因復發包莖後仍需做包皮環切術。
在台灣,30~40年前,剛出生的男嬰,父母常要求為寶寶割包皮,目前家長們已不要求為男嬰做此手術了。如果發現男童包皮過長,形成包莖,無法退縮至龜頭後,或因局部常發炎或引起泌尿道感染,則可在感染治癒後,先以類固醇藥膏塗抹、按摩,嘗試將包皮退縮至龜頭下,若仍無法改善,再考慮做包皮環切手術。如果沒有這些病態是不需要割包皮的,俟男童成年後,自已再決定是否要做包皮環形手術。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兒科、兒童心臟科、新生兒科、兒童重症、心臟超音波及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國防醫學院教授、台北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部主任、中華民國全國醫師聯合會理事、國際兒童營養及傳染疾病諮詢中心專家、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純青嬰幼兒營養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心臟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衛生署及醫策會醫院評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