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子時常會說怕鬼、怕黑,為何孩子會這麼害怕呢?尤其是時序已進入農曆7月,在這個俗稱為「鬼月」的月份裡,臺灣各地開始有應景的普渡活動,爸比媽咪應該如何帶領孩子認識這些民間習俗呢?
孩子其實都會有害怕的情緒,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所害怕的事情也會有所不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林惠雅教授表示,未滿1歲的寶寶害怕音量較大的聲音、突然的動作;1~2歲的孩子有陌生人及分離的焦慮;3~6歲對於經由想像而產生黑、鬼、怪物會有恐懼;6歲以上的學齡期孩子的害怕情緒已從想像轉變為實際且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情況,諸如對蛇、蜘蛛、或生病、被拒絕等感到害怕。
針對孩子為何會怕鬼?林惠雅教授表示,孩子怕鬼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其一是孩子發展本身,3~6歲的孩子想像力開始變得豐富。透過想像,將他所看到的東西想像成虛擬的人事物,像是在黑暗中看到的一些形狀或物品,經由想像就有可能會變成怪物,鬼的出現當然也是如此。
其二為學習而來的,而學習又分成兩種,第一是爸媽或成人,以鬼、黑等話語來恐嚇他,孩子因而產生害怕的心理;第二是孩子模仿成人怕鬼、黑的情緒,在成人不自覺地說出或做出怕鬼的動作之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把這種害怕的情緒或動作當作是一種參照、模仿的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害怕了。
同儕的影響與爸媽的態度是造成孩子怕鬼的心理的主要原因。林惠雅教授表示,在同儕方面,3~6歲的孩子逐漸脫離熟悉環境,進入幼兒園開始團體生活。其他孩子有可能在家聽過成人間的對話,或看過與鬼相關的故事或節目。到了幼兒園,就會與其他孩子描述他所看到、聽到的,此時孩子就會受到影響。
在爸媽態度方面,最常出現的就是爸媽會以威嚇或處罰的方式教養孩子,例如當孩子不聽話時,爸媽總是會說「你再不睡,鬼就會出來抓你」、「再不乖,就把你關到廁所裡」等,不論是實際被關過或只是威嚇,這些方式都只能短暫地使孩子聽話,卻會使孩子原本豐富的想像力不斷聯想到可怕的地方,害怕的事情變得更加害怕,也會對特定的東西產生害怕的心理。
孩子害怕的情緒未滿1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一直到學齡期也會有害怕的情緒,只是不同階段、年齡層的孩子害怕的事情不一樣,而怕黑、怕鬼、怕怪物…等對孩子來說都很普遍,不怕的孩子反而屬於少數。林惠雅教授表示,怕黑又怕鬼對孩子的影響其實要看爸媽如何對待孩子害怕的情緒,以及怎麼處理與面對孩子的害怕問題。
若孩子產生了害怕的情緒,爸媽不要一味地告訴孩子「不要怕」,這樣說對於孩子而言,起不了安慰作用,因為孩子已經處於害怕的情緒之中了,反而應該是告訴孩子他可以害怕。除此之外,林惠雅教授建議爸媽可以這樣做:
Point 1、理解害怕的情緒
爸媽與孩子可以互相分享害怕的經驗或情緒,並理解孩子會有害怕的情緒出現。
孩子的害怕是因為豐富的想像力所造成,因此林惠雅教授指出透過漸進式的方法讓孩子慢慢體會害怕的感覺與害怕背後的原因,但也提醒每個孩子害怕或驚嚇的程度皆不同,爸媽可依據孩子的氣質與害怕程度來判斷適不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