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孕期產後更要注意乳癌&子宮頸癌的威脅!

台灣每天有32人罹患婦癌、7人死於婦癌,婦癌儼然是女性的頭號公敵!辛苦的媽咪在工作及家庭兩頭忙碌之餘,一定要記得珍愛自己,定期做乳房及子宮頸篩檢,顧上護下,3點不漏,6分鐘護一生!
孕期產後更要注意乳癌&子宮頸癌的威脅!

 

臺灣婦癌現況剖析

根據民國100年癌症登記報告與102年死因統計顯示,台灣每天有32人罹患婦癌,7人死於婦癌!其中乳癌(BreastCancer),不含原位癌,發生人數為10,056人,死亡人數為1,962人,發生率第一、死亡率第四;而子宮頸癌(CervicalCancer),不含原位癌,發生人數1,673人,死亡人數為702人,發生率第五、死亡率第十,由此可知婦癌對於女性的威脅。

從時間軸來看,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指出,過去每10萬人口之中,可能有40、50名病例,這10年以來增了加2、3倍之多,罹患乳癌的人數是以每年7、8%的速度增加,從去年開始每年已新增一萬名病例了。而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臺灣從1995年以來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其發生率已下降將近四成,以前一年每十萬名女性就有27個人罹患子宮頸癌,現在一年每十萬名女性只剩下16人,顯示其有效預防力。

 

孕媽咪及產後媽咪更要注意婦癌威脅!

婦癌不僅是臺灣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乳癌更是女性懷孕及產後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近年臨床發現懷孕期罹患乳癌的病例越來越多,但不易察覺且惡化速度快;而分娩時因子宮頸口外翻,提高了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風險,導致將來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提高。

孕期易忽略乳癌風險

孕媽咪滿心歡喜要迎接寶寶的來到,卻在懷孕期間意外發現乳房硬塊,原本以為是孕期脹奶,直到產檢,經醫師建議進一步做切片,才發現已罹患乳癌,全家人從歡樂轉而陷在愁雲慘霧中,這是許多孕期乳癌病人的寫照。

許多報告顯示在懷孕期間罹患乳癌的病人,在診斷上往往有延遲傾向,約有一半病例在發現硬塊到確診的期間超過6個月,僅有10%以下的病人在1個月內被正確診斷。造成延遲診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乳房的生理變化干擾了觸診的正確性,也由於發現的晚,導致大多數的報告顯示懷孕期乳癌有較多晚期病例,令人遺憾。

孕期易感染子宮頸癌

女性終其一生有50~80%的機率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一般是經由性接觸傳染,90%感染者有能力自行將病毒消除,但10%感染者因個人體質因素或是免疫功能較差,子宮頸細胞呈現持續感染病毒的狀態,之後就會使子宮頸細胞進一步發生癌前病變,再進一步發展至子宮頸癌。

子宮頸在尚未生產前是小小、圓圓、平滑的狀態,生產後子宮頸會外翻,因此增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根據研究,生育多胎的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高,此外,懷孕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以及免疫力降低,都較容易被病毒感染或是被感染後較不易自行清除。

 

打破婦癌的錯誤迷思!

面對可怕的婦癌威脅,孕媽咪或媽咪卻有許多錯誤迷思,然而這些不當的誤解,可能延遲就診時機,請跟著專業的乳房外科及婦產科醫生徹底瞭解乳癌及子宮頸癌吧!

乳癌:不易發現病徵或誤解病徵

乳癌很容易延遲診斷,是因為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張金堅教授指出,倘若能夠以手觸摸得到,通常已經是2公分以上的腫塊了,屬於乳癌的第二期階段。除了無痛腫塊之外,可能的病徵包括紅斑(或類似濕疹等發炎症狀)、乳房脹痛,以及乳頭凹陷、乳房變形及乳頭不正常分泌物…等現象。

有些孕媽咪雖然自覺有脹痛感,但常會臆測「痛」的感覺只是因為脹而引起,不疑有他,未進一步檢查,或是產後哺乳發現乳頭附近出現紅斑,卻誤以為是哺乳造成的發炎,掉以輕心。

子宮頸癌:找各種藉口不做篩檢

子宮頸抹片是找出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早期子宮頸癌最常使用的方式,儘管篩檢率已逐年上升,然而,臺灣卻還有數百萬名女性因為忙碌、保守、害怕檢查等原因,長期未做抹片,身處罹癌風險。

臺灣目前罹患子宮頸癌的病人超過一半以上是從未做過抹片,另外三成則是3年內沒有做抹片;而臺灣30歲以上的女性只有30%每年會進行抹片檢查,而每3年則是60%的30歲以上女性會進行檢查,由此可知願意接受檢查的女性就是會定期檢查,若不願意進行檢查者,就是不會檢查。

國健署曾調查30~40歲女性的抹片率是所有年齡層最低,這是因為許多女性誤以為自己還年輕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於是不願意進行抹片檢查。根據鄭文芳醫師的臨床經驗,有20歲就罹患子宮頸癌,其初次性行為是13歲,其實只要有過性行為,哪怕只有一次,都應該進行子宮頸癌篩檢。

不同世代女性,逃避心態大不同,30~60歲職業婦女覺得「不好意思」、「太忙沒有時間」,60歲以上婦女則認為「已經停經」、「年紀大了」就可不用作篩檢;而絕大多數婦女都有「身體健康」就不需要做篩檢的迷思,其實篩檢就是提供給無症狀的民眾,若等到有症狀才做篩檢,多半為時已晚,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此外,抹片檢查與施打疫苗是兩碼子的事,就算已經打過疫苗依然要做抹片檢查,即便疫苗對子宮頸癌有一定的防護力,但畢竟不可能百分之百,定期抹片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的病變。至於已沒有性生活或停經的女性,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仍須定期抹片檢查。

 

婦癌篩檢有助降低罹癌風險!

無論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懷孕期間最好不要進行,改以乳房超音波,如確有需要,則要用特殊鉛衣保護胎兒)或子宮頸抹片檢查,都能揪出逾八成的早期個案以103年為例,每篩檢175名女性可找到1名乳癌個案、每76名女性可找到1名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個案,成功拯救近2萬名女性把握黃金時機進行治療!

乳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

媽咪都知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特別是第0期乳癌的5年活存率可達100%,第一期也有95%左右。針對乳癌,希望能夠找到手無法觸摸而發現的小腫塊,因此需要定期進行乳癌篩檢,也就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張金堅教授提及,現在國健署提供在45~69歲女性每2年一次免費檢查,臺灣女性乳癌篩檢率從10年前的20%,上升至現今的60%,但如美國等先進國家則可達80%,因此可知還有努力的空間。

張金堅教授提醒罹患乳癌的高危險族群應特別注意,包含有:

  1. 乳癌家族史者,意指家族之中若有女性罹患乳癌,尤其是兩側;或是家族中有2個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那麼此家族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就是一般人的3~5倍之高
  2. 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與初經早(12歲前)或停經晚(52歲後)的危險率較高,換言之就是一生月經總次數比一般人多,周而復始受到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刺激,就可能有癌症變化,約一般婦女的2倍;
  3. 中年肥胖者或偏愛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習慣者,其體內脂肪較多,而雌激素與黃體素容易溶於脂肪之中,這些荷爾蒙與脂肪之間互為影響,造成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
  4. 一側曾得過乳癌,另一側乳房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5. 乳房部位因其他疾病曾接受放射線治療;
  6. 停經後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者。

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45~69歲女性以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每2年一次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若為更年輕的女性,家族中有2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張金堅教授就會建議自費進行乳房超音波,甚至是磁振造影以獲得更準確的檢查結果。

子宮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

只要是有性行為或外生殖器肌膚的接觸,就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因此擁有多重的性伴侶者、第一次的性行為時間較早、有性傳染病例者,有較高機會感染此外,具有免疫方面缺陷,像是罹患愛滋病,及有抽菸習慣的女性,或是有高危險帶原人類乳突病毒的傳染者…等,都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屬於高危險群的一份子。

多數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者,不會有特殊徵兆,因此鄭文芳醫師建議有性行為的女性應接受抹片篩檢,目前全民健康保險提供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一次的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給付,只要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健保特約婦產科、醫院就診即可。勿以忙碌當藉口,每年選擇固定一天,如:生日或特殊節日做為篩檢日,提醒自己定期篩檢,6分鐘就能護一生!

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前有些注意事項要提醒媽咪:避免在經期內做檢查,最適合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時間是月經週期開始後的第10~20天內;檢查前2天必須避免陰道沖洗、使用陰道塞劑、殺精蟲劑或潤滑劑,因為這些可能會沖掉或隱藏異常細胞;前一晚不能有性行為,避免影響抹片的判讀。

病毒感染檢測更安心

除了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鄭文芳醫師建議自費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檢查。從去年開始,針對子宮頸癌的防治,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將人類乳突病毒檢查視為第一步,若檢查結果為陰性,就建議3年再做一次;倘若是陽性,才再以抹片作進一步的篩檢。

這是因為得要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了子宮頸,可能引起發生癌化,子宮頸細胞的惡性轉變,經由幾年病變後,由癌前病變轉化成子宮頸癌症。可以先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感染,有了性行為之後,進行病毒感染檢測,若皆為陰性反應,幾乎沒有罹患子宮頸癌的可能性,也就不需要每年抹片檢查了。

子宮頸癌是目前少數能夠藉由疫苗防護的癌症。關於子宮頸癌預防部分,許多媽咪都有疑問──施打疫苗對我而言還有效果嗎?鄭文芳醫師表示,未曾性行為者施打疫苗,其保護效果是最好的,一有過性行為,就有可能被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以,通常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想要施打疫苗之前會先進行病毒檢測,若沒有被病毒感染,其效果與無性行為者是一樣;倘若已被病毒感染,就需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施打疫苗的必要。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婦癌的基本功!

想要遠離婦癌的威脅,除了定期接受篩檢之外,若能從日常生活習慣及環境開始預防,就不會罹患這些疾病。張金堅教授提醒媽咪,控制體重,也就是要有良好的體重管理是最基本的工夫,其中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就是很重要的關鍵。

飲食+運動=控制體重

多攝取當季的各色蔬果,以獲取豐富的維生素及纖維質。儘量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像是牛排、比薩、薯條或甜食,以免增加罹癌風險;而運動不僅能控制體重之外,還可增強免疫力,需要有規律且持續運動,但要避免突然高強度或長時間而不規律的運動。建議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若是年紀稍長者,心跳達120或110即可。

還有,壓力雖然不是直接因素,但是也會間接影響。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健走15分鐘,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

 

張金堅
現職: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臺中澄清醫院院長
學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
經歷:臺灣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研究員

鄭文芳
現職: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婦癌觀察員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
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及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鄭文芳
照片/本刊資料照(照片與內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