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食用油」如何吃得安心?

新知快遞
「食用油」如何吃得安心?

油品混充及違法添加銅葉綠素事件Q&A

「食用油」如何吃得安心?

Q1:什麼是銅葉綠素? 目前國內規範銅葉綠素可使用的產品類別有哪些? 

A1:銅葉綠素是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通常取自羊茅和苜蓿),然後用化學方法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即可得到穩定的水溶性著色劑銅葉綠素。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銅葉綠素及銅葉綠素鈉可添加於口香糖、泡泡糖、乾海帶、蔬果加工品、烘焙食品、果醬、果凍、飲料等產品中,用量以銅計為40~150 mg/kg不等。

 

Q2:銅葉綠素可以用來添加於食用油嗎? 食品中銅葉綠素的風險評估?

A2:銅葉綠素為國際規範准許使用之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但各國均未准許使用於「食用油脂產品」中。依聯合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之評估報告,銅葉綠素複合物於大鼠長期試驗中無慢性毒性。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最大容許攝取量為15毫克/每公斤體重。以60公斤的成人計算,每日最大容許量900 mg。

 

Q3:什麼是精煉之棉籽油? 精煉棉籽油的安全性? 

A3:棉籽油是以棉籽為原料,經由壓榨或壓榨、萃取併用方式製取油脂而來,精煉之棉籽油為世界各國烹調使用之植物油之一。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自民國68年起即規範食用棉籽油需將粗原油經過脫膠、脫酸、脫蠟、脫色、脫臭等精煉加工過程,並訂有食用棉籽油品質規定(CNS總號4832類號N5144)。 經精煉加工的棉籽油,即可去除自然存在於棉籽之棉籽酚(游離棉籽酚含量極低),未精煉之棉籽油不得作為食品使用。

 

Q4:什麼是棉籽酚? 棉籽酚的毒性? 

A4:棉籽酚為棉花自我防禦物質,天然存在於棉花中,為植物抗毒素,用以預防害蟲與疾病。 依照CNS食用棉籽油規範,粗原油需經過規定之加工步驟製成精製油。食用棉籽油經過精煉處理,可去除大部分的棉籽酚,其游離棉籽酚含量極低。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2009年的評估,棉籽酚雖不具有基因毒性,但過去實驗結果顯示,棉籽酚會造成精子死亡、抑制精子生成以及減少精子數等男性生殖毒性,特別對單胃動物(monogastric)會干擾動情週期、懷孕以及胚胎生成,所以可能進一步導致不孕。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尚未對棉籽酚做出致癌性之分類評估。1986年Heywood等人根據大鼠試驗所推論之無毒害劑量為5 mg/kg bw/day (EFSA, 2009)。但是目前尚未有國際組織所訂定的健康準則含量(health-based guidance value)。

 

 

Q5:植物油種類及其特性? 

A5: 一般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都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含量(85%以上)較高的油,因熔點低,故在一般室溫下為液態,且較具健康性,因此適合作為家庭烹調用油 。

牛脂、猪油、棕櫚油等,因飽和脂肪酸含量(34%以上)較高,熔點高,故在一般室溫下為固態,且具有可塑性,適合作為一般烘焙用油的主原料。又,因氧化安定性佳,適合作為業務用油炸油使用。 

天然奶油因其誘人的風味及在一般室溫下為固態(熔點約32℃),具有可塑性,故廣泛被使用於高級烘焙製品(如,西點、蛋糕、麵包等)中。

 

Q6:國內油品的標示原則? 

A6:1.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定應完整標示,且食品品名應與本質相符,如宣稱100%橄欖油品,即不得摻雜其他油品混充;內容物並應依各別內容物含量多寡由高至低依序標示之,如係使用調合油品,即內容物須由高至低依序展列各種油脂名稱。 

2.依據同法第22條第1項第9款(原第17條第1項第6款)規定,衛生福利部於99年9月20日訂定「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標示相關規定」標示,並自100年3月1日(以製造日期為準)生效。其標示規定: 

(1)屬調合油者,應於外包裝明顯易見處,標明「調合油」字樣,且其字體長寬各不得小於6公厘。 

(2)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僅可以2種以下(含2種)油脂名稱為品名。 

(3)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中只宣稱1種油脂名稱者,該項油脂需佔產品內容物含量50%以上。 

(4)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中宣稱2種油脂名稱者,該2種油脂須各佔產品內容物含量30%以上,且油脂名稱於品名中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排列之。 

(5)花生油為我國特有之調合油,且與其他植物油調合後,仍可保有獨特風味。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其命名方式得不依本規定辦理,但仍應於品名中加標「花生風味調合油」字樣。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

 

 

藥師告訴妳,懷孕或哺乳期間,可否施打疫苗?
懷孕期間或哺乳婦女是否可在孕期及哺乳期間施打疫苗呢?如果不知道已懷孕,而在施打疫苗後才發現懷孕,是否會對腹中胚胎有影響?相信是許多女性心中的疑惑。其實懷孕期間如非必要,不需要接種疫苗。不過其中,季節流感疫苗、H5N1疫苗、A型肝炎及肺結核菌皮膚測試皆可在計畫懷孕或妊娠期間接種,不會造成致畸胎的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江嘉翎說,接種疫苗是利用其免疫原理,給予抗原以刺激人體產生較長久的免疫力,使被接種者產生抵抗力,除可預防該疾病的發生或減輕該疾病對人體影響,甚至在傳染病流行時,亦可減少被感染機會。

目前市面上成人疫苗種類主要可分為活性減毒疫苗及去活化疫苗二大類。江嘉翎藥師解釋,活性減毒疫苗是經過減毒的製造過程,但仍保留病原體活性,打入人體以後能夠自行增殖進而提升免疫反應,其包含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黃熱病疫苗…等。去活化疫苗則是透過熱或化學藥劑將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將其殺死,進而誘發免疫反應達到疫苗接種目的,但缺點在於免疫效力較低,通常需要反覆注射多次,且無法持續很久,因此多數需要追加接種,其包含流感疫苗、B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江嘉翎藥師提醒,懷孕期間若非必要,就不需要接種疫苗。但如果有以下情況考量,孕婦仍可考慮接種疫苗,例如:孕婦得到感染機率很大、萬一得到感染對於孕婦或胎兒會導致相當大傷害、疫苗對於孕婦與胎兒不太可能造成傷害。

目前女性會接種的疫苗包含以下幾種:季節流感疫苗、H5N1流感疫苗、子宮頸癌疫苗、B肝疫苗、A型肝炎疫苗、MMR、水痘疫苗、結核菌皮膚測試,以及狂犬病疫苗,但並非每種疫苗都可以在懷孕前、後或哺乳期間接種。

季節流感疫苗、H5N1疫苗、A型肝炎及肺結核菌皮膚測試皆可在計畫懷孕或妊娠期間接種,不會造成致畸胎的風險。另外,子宮頸癌疫苗在接種後2個月內應避孕,以免畸胎發生。MMR則需避免接種後3個月內懷孕,以減低流產風險。最後,水痘疫苗是絕對禁止在懷孕期間施打的疫苗,也需避免在接種後3個月內懷孕,以降低畸胎及流產機率。

在哺乳期間的婦女則是擔憂接種疫苗後,藥物會經由乳汁分泌而讓嬰幼兒喝到摻有藥物的母乳,以目前研究證據顯示,哺乳並不會影響疫苗效力,也不會影響嬰幼兒。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季節流感疫苗、MMR及結核菌皮膚測試,皆可讓哺乳婦女接種,但仍有許多疫苗沒有在這類族群中進行臨床試驗,所以在施打前仍需與醫師或藥師討論後再接種較為恰當。

至於最近的狂犬病疫苗是否可以在懷孕及哺乳婦女接種?江嘉翎藥師表示,由於狂犬病疫苗為一種固定病株的不活化病毒疫苗,藉由增加狂犬病毒抗體提升免疫力而達到感染狂犬病的預防作用。此疫苗依照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懷孕婦女的藥物分級為C級,但是如果感染狂犬病病毒後,其致死率高,所以依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狂犬病防疫措施中,仍建議懷孕婦女若遭野外哺乳類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需接受狂犬病疫苗接種,以降低感染狂犬病風險。另外,狂犬病疫苗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用於哺乳期間婦女有足夠證據顯示在哺乳期間施打此疫苗並不會造成嬰兒危險。

江嘉翎藥師最後強調,懷孕前、後及哺乳期間的用藥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媽媽所擔憂且重視的問題,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小心慎選接種疫苗種類,為妊娠及哺乳期間做好完全準備。

 

 

享受健康人生,遠離菸害,不傷「心」
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菸害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若要不傷「心」,必須以戒菸與戒二手菸來遠離菸害;依據2012年Lancet期刊研究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之前20種健康風險因子中,居首位者為菸害(含吸菸及二手菸),約占8.5%,表示因過早死亡而損失的潛在壽命最多,而菸害造成之損失人年中,又以心血管疾病死亡年數所占最多,約超過一半。

我國100年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為16,513人,為十大死因第2位,根據國民健康署100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與吸菸、二手菸、飲酒、嚼檳榔之關係調查計畫」,針對國內9家醫院、共1797名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病人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79.5%為吸菸者,男性中風患者有65%為吸菸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雖然吸菸率9.1%遠低於男性,但二手菸暴露率高達51.5%,顯示女性患者雖大部分不吸菸,但二手菸造成的危害嚴重;根據101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統計顯示,男性吸菸率32.7%、女性吸菸率僅4.3%;但女性的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卻有22.1%,估算暴露人數約210萬人,顯示二手菸危害女性嚴重。

臨床研究顯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一旦引發阻塞會造成缺血性中風,若是血管破裂,則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菸品對心血管造成的惡劣影響,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出版的菸害報告亦指出,男女性吸菸者則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6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另外,男女性暴露於二手菸,也會提升20%~60%心血管疾病死亡之危險性。

 

及早獲得雙重保護,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季節漸入初冬,在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期到來之前,疾管署呼籲符於公費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條件的長者及幼童儘快完成疫苗接種。截至目前流感疫苗使用率較去年同期佳,至於提供2~5歲幼童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PCV13)疫苗,仍有近35萬符合公費對象幼童尚未接種PCV13,為避免因感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之風險,該署提醒幼兒家長要及早攜帶家中幼兒接種,以趕在流行高峰期前獲得足夠的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滿65歲以後未曾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者,及民國97~100年出生滿2歲未曾接種或未完成PCV13接種之幼童,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兩項疫苗皆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建議右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及早獲得雙重保護。

 

 

涵蓋2A型、2B型!新一代四價流感疫苗問世
臺大醫院小兒部名譽教授李慶雲教授表示,每年秋冬是流感季節,過去因為流感疫苗生產技術難突破,世界衛生組織需每年預測流感病毒株,防疫工作常受到限制。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教授表示,因兩種B型流感抗體並無交叉保護能力,若猜錯病毒株,流感防疫恐有漏洞。目前新一代四價流感疫苗問世,完整涵蓋2種A型、2種B型,可望提供民眾完善預防選擇,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於3歲以上幼童及成人施打。

專家呼籲,民眾可依自身需求選擇施打公費或是自費流感疫苗,建議盡早施打,才能獲得完整保護力。醫師們表示,不管是三價還是四價疫苗,只要有打流感,就可提高自身在流感季的保護力,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多加預防、定時接種疫苗!

 

特別澄清,「每日食用15cc棉籽油,男性一年後九成不孕」之報導
有關媒體報導李茂盛醫師之說法,指出每日食用15cc棉籽油一年後,可能導致男性九成不孕,經食品藥物管理署向李茂盛醫師本人求證,李醫師表示,他所提出食用棉籽油導致男性不孕症之案例,係過去(1930年間)大陸江蘇省發生之事件,由於當地居民自行粗煉棉籽油食用,未經精製程序,以致含有大量棉籽酚,復因該地區居民發生不孕事件,經調查後始確認原因。

李醫師並特別強調,食用棉籽油都是經過精煉程序,與大陸發生不孕的案例不同,經精煉之棉籽油不會含有大量棉籽酚,對於媒體刊載內容有誤導之處,李醫師亦已同意加以澄清。

食品藥物管理署再次強調,經精煉之食用棉籽油已可有效去除棉籽酚,且為世界各國食用之油脂之ㄧ;未精煉之棉籽油即不得作為食品使用,故不會發生過去與大陸江蘇不孕症案例相同之情事。

 

 

看標示、多全穀、少加工、少餡料,麵包也要聰明選
麵包在發酵過程中會添加小蘇打及鈉而造成鈉含量過高,另外,麵包在製作過程常會加入許多油脂增加口感,常見的餡料如奶油、甜餡、或加入美乃滋調味的鮪魚、玉米等餡料,也會增加其油脂含量。加上麵包中也不易有足量的蔬菜,因此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不應將麵包取代正餐,仍應均衡飲食,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或可以自己動手做麵包,不但可以了解麵包各成分的含量,並且可選擇較健康的食材製作健康的麵包。

 

鈉鹽攝取過多的危害:
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而減少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均能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6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8 mm 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國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的鈉 (即6公克的鹽巴)。

 

攝取反式脂肪的危害:
美國心臟病學會(AHA)指出,反式脂肪常存在於以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如糕點、甜甜圈、蛋糕)、油炸食物(如薯條、炸雞、雞塊)及點心(如爆米花、餅乾)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攝取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若於總熱量中降低0.5 %來自反式脂肪的熱量攝取,可減少3 % 中風死亡以及6 % 冠心病死亡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也期望在2025年達到完全停止使用反式脂肪之目標。

 

過量攝取飽和脂肪的危害:
飽和脂肪常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肉類及奶類(乳脂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的10%,並有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 %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 %冠心病死亡的機率。

 

購麵包的四個小秘訣:
一、看標示:民眾若挑選如超商販售之麵包或盒裝糕點,皆有營養標示,應選擇低鈉、低飽和脂肪及無反式脂肪之產品。

二、多全穀: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民眾每日應攝取全穀根莖類跟堅果種子類,民眾在選購麵包時,可選擇全榖及含有堅果種子類的麵包,可攝取到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三、少加工:減少購買太香、色澤太豔麗、口感太軟、加工太過繁複的麵包,軟麵包為了口感常含有較高量的糖及油脂,不但熱量高且更易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四、少餡料:餡料中常含較高的油脂、糖份及鈉量,且內餡若店家並非現做而是買現成的,為了保存期限較長,內餡通常會偏甜,且可能會添加額外的防腐劑。

若有任何關於飲食及健康體重管理問題,可撥打免費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專線「0800-367-100(0800-瘦落去-要動動)」,也可利用網路電話撥入功能(網址:http://210.59.250.202/HPA_WebCall/),向專業營養師諮詢,也鼓勵民眾邀請親友一起至各縣市衛生局報名加入免費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一起陪養「聰明吃 快樂動 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方式。

 

 

食藥署關心民眾碘攝取量,含碘鹽品之標示宣稱新規定
有鑑於媒體報導國人碘攝取量持續下滑,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將緊密關注國人碘攝取量之相關情形,並檢討含碘鹽品之標示規定。現行含碘之鹽品,依包裝食品標示規定,應於內容物明確標示「碘」成分;此外,今年也研議修正鹽品標示,不得宣稱「高」、「多」、「強化」、「富含」、「來源」、「供給」、「含有」等營養宣稱及相關標示規定。

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由100年委託計畫結果,發現93-9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所蒐集樣本中,19歲以上成人男性尿碘中位數是102微克/升,女性尿碘中位數是98微克/升,尚屬在WHO的監控標準範圍(100微克/升);89-9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小男女學童尿碘中位數皆為123微克/升,也屬正常範圍。

人體所需的碘大部分來自飲食,諸如:海苔、海帶、貝類、綠色蔬菜、蛋類、乳類、穀類等,其中以海帶、海藻等食物含碘量最豐富,食管署建議民眾應均衡飲食,透過不同的食物來源,補充碘的攝取,以維身體健康。而針對加碘之鹽品,食管署亦研擬未來將可依產品之特性,進行宣稱或標示「含有」或「供給」等宣稱範圍,讓民眾可依個人需求方便選購。

 

三高及肥胖奪走健康,罹心臟病機率至少1.5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07年調查台灣地區5895位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發現他們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1.9倍、1.5倍及1.8倍。

另外調查結果也顯示,BMI大於24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BMI小於24的人的1.4倍,腰圍超標(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1.5倍。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從小到大維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戒菸習慣,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體重的正常,進而守護國人心臟的健康。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死因資料,心臟疾病從96年到101年連續6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位;101年共造成17,121人死亡,平均每1天有47人死於心臟疾病,可見該病已是癌症外,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疾病!

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指出,每一個年齡層及每一族群都會罹患心臟病,而從小生活習慣則影響心臟病的發生機率。因此,訂定今年世界心臟日的宣導主題為「Adopting a life-course approach」,就在特別呼籲大家要盡早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並鼓勵5~17歲小朋友和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18歲以上民眾也應謹慎遠離三高及肥胖,共同抵禦心臟病的威脅!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3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