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晚生世代】5大育兒拉扯!晚生父母心理、理財怎麼準備?

早婚早育與晚婚晚育的家庭,各有不同階段的難題得去面對。面對困境,如何轉換心態或提早做好事前規劃,綜整晚生爸媽常見的5大育兒拉扯與專家建議,提供給晚婚晚育的家長們參考。
【晚生世代】5大育兒拉扯!晚生父母心理、理財怎麼準備?

 

本文重點摘要

拉扯一:正逢職涯穩定期 雙薪爸媽「上有老、下有小」 磚壓吐司世代好兩難

解方一:盤點外部資源  尋求適度支持讓自己好好喘息

拉扯二:孩子早歡晚鬧 40+體力極限已不如年輕父母

解方二:養兒夫妻分工事半功倍 教子可求助專業

拉扯三:中年失業、突發傷病 育兒教養衝擊退休計畫

解方三:保險、理財提早做 事前規劃沒煩惱

拉扯四:早生朋友還單身、晚生朋友孩子都長大 孩子與父母的交友圈「生不逢時」

解方四:擴大交友圈 孩子同學的父母也能成為育兒好戰友

拉扯五:從戀愛到成家再到迎接新生命,「快轉人生」卻缺乏喘息

解方五:婚前健檢很重要,婚前諮商更能「防患於未然」

台灣新生兒人數持續下探,龍年也看不見好轉跡象,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台灣總人口降至2341.6萬人,3月出生數僅1萬827人,較去年同月減少13.43%,更比10年前月平均少近7000名新生兒。持續下探的出生數對比今年3月的死亡數1萬7566人,人口持續呈現「生不如死」的負成長。現代夫妻不敢生的理由,除了經濟負擔,還得面臨各式各樣的成就取捨。

人的一生,是一條線性的時間軸,早育也許還有體力,也有家中長輩的後援,但經濟重擔經常壓得夫妻喘不過氣;晚育夫妻儘管已有一定程度的經濟水平,體力卻已追不上還在學走的孩子,跟孩子同齡的同學父母,年齡甚至就差你一輪,育兒互助人脈得重新來過。

不管是早婚早育、適齡生育、晚婚晚育,都有必須面對的壓力與困境。不過,在晚生晚育的家長人數愈來愈多的今天,綜整家長常見的5大心靈拉扯,以及諮商心理師、親子理財專家建議,以及晚生爸媽的親身經歷的「育兒經」,提供給家長參考。

拉扯一:正逢職涯穩定期 雙薪爸媽「上有老、下有小」 磚壓吐司世代好兩難

「三十而立」也可用來形容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黃金十年,剛開始你可能彈性很大、說衝就衝,但到了35歲到45歲,卻要面臨不同考量。職場地基已經打穩,經常會被企業視為中堅骨幹,又或是當收入與能力已累積到一定水平,你可能出來創業或做些具有開創性的事,是職涯中更重要的穩健成長。

當工作正面臨更上一層樓的挑戰,而你正經歷從單身到結婚、生育的決定,勢必得將配偶與孩子的人生,也寫入自己的人生藍圖。南方心理諮商所院長、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說,當開始要組建家庭迎接新生兒,就會發生誰要照顧?家庭物理空間如何轉化?上班、照顧角色如何兼顧?種種考量都會衝擊到原本衝刺個人發展,在人生成熟的階段,得面對個人事業與家庭角色的折衝。

另一方面,晚生世代們除了下有小,往往也「上有老」。不只自己年紀大了,若自己的爸媽也因為年邁,身體健康出現狀況,此時家中長輩不但無法成為育兒後援,還可能需要被子女照料,夾在中間的晚生世代父母不僅體力吃不消,也經常情緒勞動不斷,兩難情況經常壓得「磚壓吐司」世代喘不過氣。

解方一:盤點外部資源  尋求適度支持讓自己好好喘息 

當面對新生兒出生與職場的取捨,羅惠群說,若能調適成功,並與配偶進行橫向溝通,找到彼此能說服自己折衝的理由,代表你在家庭跟個人角色找到平衡。除了心靈上的調適,回歸現實面,照顧角色、家庭經濟都得重新分配,或可引入各項家族資源,或是尋找合格的托育資源,例如托嬰中心、保母,在接近和諧、平衡的狀態下,妥善盤點外部資源,舒緩晚生世代們的養育壓力。

若長輩也出狀況,羅惠群也提到,實務上會建議這樣的家庭照顧者,先回頭看家庭結構,比如兄弟姊妹平均分攤照顧責任;孩子的話,多數家庭都會尋求父母親支持,娘家、婆家的資源,靠近資源調配做照顧的轉換。

少子化女化來臨,若自己本身就是獨生子女,羅惠群建議尋求國家政策、社福資源的支持。以長者照顧來說,除了長照系統、醫療系統,也可尋求非政府組織(NGO)的支持服務,例如家庭照顧者總會,近年也提出各式各樣的家庭支持方案,讓藥酒癮家庭、高張力、脆弱家庭、身心障礙者家庭能獲得喘息。相關資訊可至各縣市社會局、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家庭資源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諮詢。

拉扯二:孩子早歡晚鬧 40+體力極限已不如年輕父母

42歲那年迎來典典寶寶的趙小僑,回憶起典典寶寶滿月剛從月子中心出來的時期,寶寶難以一覺到天亮,這讓她瞪大雙眼直呼「當時真的是很恐怖,完全無法思考!」。採訪這天,趙小僑一家才剛從義大利回國兩天,時差還沒調回來,她望向年紀大他12歲的神隊友劉亮佐跟典典寶寶在旁補眠,這一年多來的育兒經驗已經讓夫妻倆深刻體會,「年紀騙不了人,那種累是真的撐不住...」

當新生兒的體力像一顆勁量電池,早上起床要陪伴,晚上又難睡過夜,家有新生兒的爸媽,臉上經常掛著黑眼圈,呵欠連連一整天。羅惠群說,40歲以上的父母迎來新生兒,體力絕對大不如前,視力老花、記憶力退化都可能影響到育兒能力,儘管孩子到了學齡階段,考驗恐怕也還沒結束,孩子問你功課你記不清楚,要複習或簽聯絡簿,很可能無法成為孩子的支持。

解方二:養兒夫妻分工事半功倍 教子可求助專業

「就算一個人累,也不要兩個人都累」趙小僑談起育兒家務分工,夫妻倆都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假手他人照顧的前提,因此他會與先生排班,若今天晚上輪到自己顧,只要寶寶一有動靜起床哭鬧,就會由她一人單打獨鬥到天亮,讓另一半能好好地休息。假設真的撐不住、累到不行,才會請求婆婆、媽媽等親友團的支援。

羅惠群也提到,40歲以上會面臨體力門檻,深刻感受到何謂體力不濟、無法分神做其他事情。但回到高齡生育,「如何在關係中更有效的合作,是高齡夫妻很重要的一環。」

而在克服孩子體力最旺盛的新生兒階段,難關恐不止一遭,當孩子進入學齡期,不少年長父母卻與較早熟孩子產生衝突,不管是衝突強烈型,又或是疏離強烈型,很多時候已經失去「教」,而只能滿足「養」。

羅惠群提到,不少年長父母滿臉愁容地在諮商間告訴他「我真的無能為力了」,此時就需要專業協助,國中小階段可由學校輔導系統給予支持,「只要有讓專業進來的機會,就有把握能開始改變關係。」

拉扯三:中年失業、突發傷病 育兒教養衝擊退休計畫

羅惠群曾在親職講座問台下的父母要孩子養到幾歲?不少人回答他「養到18歲、養到大學畢業」,他也會接著問大家「大學畢業,不用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工作好找嗎?工作又不好找、雙北房租又這麼貴.....」不少父母在他的連番追問下,多數人都啞口無言,「我的孩子到底幾歲才能讓人真正的「放心」?」成為現代父母的難言之隱。

兩個小孩的母親、曾出版《媽媽財務長的幸福理財學》的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提到,政府搶救少子化,如今教育費是生養孩子過程裡最少的支出,倒是住房空間,以及父母「不怕死太早、怕活太老」的問題,面對國內物價飛漲,養兒防老已是上個世代的觀念,大家必須要提早面對養老金。

養孩子到幾歲是個問題,父母卻得先保重自己的收入。當一間企業遇到不景氣要「瘦身」,最直接的方式是從人事下手,而最能馬上樽節人事成本的方式,就是從薪水高的人下手。當已經有一定的經濟水平,家有房貸要繳、育兒支出也省不了,收入一夕間歸零,對晚生爸媽來說也是一大風險。

解方三:保險、理財提早做 事前規劃沒煩惱

陳怡芬說,對晚生父母來說,找資源的能力非常重要。好比育兒能不能找到與後援人力互相支援的環境?租房、買房的位置時機,要不要在高房價下背債?尤其人生最大一筆支出,租房、買房策略不同,若只是因為生養孩子要換去更大的空間,等孩子大了也會離巢,父母們老了要不要去住養老村,房子擺到那時還能增值嗎?事前都應充分的了解自己需求,不要人云亦云跟著傳統觀念走,「以前認為買房是建立資產,租房就是支出費用,與其建立資產,要不考慮支出費用,也可以雙軌並行。」

也有不少晚生爸媽,為避免自己衰老、身體惹來一堆病,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也調整了自己的保險,甚至也幫孩子準備一堆保險,儲蓄、投資型保險更是不敢錯過。陳怡芬表示,在健保制度之下,醫療費已被攤去大半,保險這件事應該是「誰是家庭經濟支柱,誰就該買保險」,在考量保費與長遠性來說,建議買「定期壽險」即可。

拉扯四:早生朋友還單身、晚生朋友孩子都長大 孩子與父母的交友圈「生不逢時」

「林小寶,你阿公來接你了!」、「不是,他是我爸爸!」48歲才當爸的知名出版人傅月庵,儘管心態年輕,但白髮卻讓他藏不住年紀,回憶起多年前去小學接孩子放學,孩子同儕間的童言童語,讓他哭笑不得。

人的生命進程有「主流」與「非主流」,不論是早婚或晚婚夫妻,經常出現早婚時朋友單身,無法獲得同儕支持,晚婚育的夫妻,身邊朋友小孩都大了,自己的孩子卻還在學齡前,育兒也缺乏團體支持。

羅惠群說,當自己的進度跟主流族群有落差,社交生活及能否獲得朋友圈的同理支持,「同村共養」的概念無法在既有的生活圈裡實現,也經常是晚生世代的困擾之一。

解方四:擴大交友圈 孩子同學的父母也能成為育兒好戰友

當既有的交友圈無法創建一起育兒的環境,羅惠群建議,晚生爸媽們可以去找與孩子年紀相仿的父母們當朋友,比如孩子幼兒園、國小同學的爸媽,他強調,「高齡父母需要有能力開展新的人際關係。」

而除了可觸及的現實生活圈,現在社群媒體發達,網路也可以成為開發新育兒人脈的管道。羅惠群提到,近年包含政府部門、企業、民間機構、社福單位、媒體機構都會舉辦營隊、親子講座,爸媽們不僅能在活動中獲得可用的育兒資訊,也可以透過社群展開關心連結,這對晚生爸媽來說,是個很好的補充。

拉扯五:從戀愛到成家再到迎接新生命,「快轉人生」卻缺乏喘息

當孩子呱呱墜地,夫妻之間不再只有兩個人的事,還得面臨育兒教養,以及生活習慣及工作模式的大翻轉。

而相對年輕夫妻,羅惠群說,晚生爸媽雖然有更多的人生閱歷,卻也經常是「動彈不得」,年輕夫妻有時間談各自對家庭的想像、教養的責任,晚生者常常被生育時鐘追著跑,不僅要顧及工作成就,如果想要孩子手腳還要快。尤其若夫妻倆好不容易遇見彼此,並在短時間內許下承諾,趕進度般地迎接新生兒誕生,許多未知的溝通問題恐怕接踵而來,壓得彼此喘不過氣。

「我經常會先把後話講在前,當夫妻問題出現,最苦的是孩子」羅惠群曾在諮商間遇到結婚生子一、兩年內就完成,生完後才遇到養育問題的夫妻。有許多人從妻子懷孕開始衝突,一路壓抑到生產,產後就開始打離婚官司,搞得大家非常不愉快。

解方五:婚前健檢很重要,婚前諮商更能「防患於未然」

若要降低夫妻在組織家庭過程中的紛擾,羅惠群建議,婚前健康檢查除了生理上的檢驗,也應該要納入婚姻諮商。他強調,很多人認為結婚是兩個人的事,但在華人世界裡,這幾乎是天方夜譚,也是過於單純的想像,「如何跟家庭價值觀相處,不是只有伴侶,還有家族之間的狀況。」也有人提到,夫妻問題可以靠生養孩子來解決,但經驗會告訴大家,這不是一個好的解方,甚至會讓孩子受苦,

羅惠群說,透過婚前諮商,可以預見三至五年內的婚姻品質,生活習慣、家庭經濟、家務分工、育兒教養等議題都可以先提出討論,提早了解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且也代表雙方承諾願意為了改善關係而改善作法,婚前諮商不是萬能,但可以做好的引導,不是說諮商後有狀況就是要分手,而是可以先想清楚,「讓伴侶不是只有為你戴上結婚戒指,而是能成為神隊友。」

生兒育女本非易事,大齡父母雖然體力較弱、壓力較大,但人生歷練相對成熟,有共識的前提下,對於組織家庭、生養孩子反而是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夫妻倆願意共同努力,晚生世代爸媽組織的家庭,一樣能寫下屬於自己最溫暖的親情故事。

延伸閱讀:當台灣一年3成寶寶由高齡產婦生育,如何改變家庭樣貌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