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過去醫界普遍建議延後引入過敏原食物,例如:花生、蛋、蝦蟹等,最好等到孩子一歲之後再吃,較不易引發過敏,然而近年多項研究顯示,這種做法反而可能錯失讓免疫系統建立耐受力的關鍵時期。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團隊指出,近10年間,超過5萬名在嬰幼兒時期就接觸花生的孩子,後續被診斷為嚴重花生過敏的比例明顯下降。
這項研究將嬰幼兒分為「早期食用花生組」和「完全避免組」,結果顯示:早期吃花生的孩子,花生過敏的發生率居然低了超過80%,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自2024年起更新指南,建議寶寶可在4~6個月大時,在能安全吞嚥副食品的前提下,開始接觸含花生的食物(如稀釋花生泥)。
👉小提醒:4~6個月大的嬰兒若要嘗試花生,應確保已能安全吞嚥副食品,且花生需磨成泥狀或與副食品混合,避免嗆咳風險。
研究更指出,嬰兒的免疫系統會在早期學習「哪些東西是敵人、哪些東西是朋友。」若完全避免接觸,反而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花生是外來威脅而引發過敏。
台灣多位兒科醫師也指出:「真正導致過敏的,往往不是吃進去的那一口,而是長期的『不敢吃』。」孩子的免疫系統像AI,需要足夠的資料去辨識安全,科學告訴我們,不是所有風險都要「避開」,有時候,正確地面對才是最好的保護。
當妳在副食品中,細心地混入那一小匙花生醬時,其實是在教孩子的身體學會「不用害怕」。
一般健康嬰兒(無濕疹、無嚴重過敏家族史者)可於6個月後自然引入,但若孩子有明顯濕疹、曾出現蛋過敏,或爸媽有嚴重過敏病史,建議先諮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在4~6個月間於醫療監測下進行「早期引入」。
若醫師認為安全,也可以先以極微量的花生蛋白(如稀釋泥)試探反應。
嘴唇或舌頭腫起。
嘔吐、呼吸急促或咳嗽。
全身蕁麻疹或嗜睡。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請立即停止餵食並就醫,但若只是嘴角紅、微癢,通常是局部刺激,觀察後可再少量嘗試。
嬰幼兒副食品多以稀飯、地瓜泥、豆腐泥等各種泥為主,若寶寶已滿6個月,能坐穩、能吞嚥泥狀食物,也可以開始嘗試花生製品,但千萬不要直接給整顆花生或花生碎粒,寶寶剛學會吞嚥還是容易導致嗆咳和窒息,要特別小心注意。
取無糖、無鹽的純花生醬約1/4茶匙,用溫水、母乳或稀飯稀釋至滑順狀,第一次只需舔舌尖少量觀察15分鐘,無不適再慢慢增加至1~2茶匙。
►媽媽菜單:花生地瓜泥:地瓜蒸熟壓泥後拌入少量花生醬,天然甜味可中和花生香氣。
將花生醬混入地瓜泥、豆腐泥或白粥中,香氣自然、營養加倍,也能分散濃度減少刺激。
►媽媽菜單:豆腐花生粥:白粥+嫩豆腐+一點花生醬,蛋白質充足又滑順。
若寶寶接受良好,建議每週維持2~3次少量攝取,幫助免疫系統維持「耐受記憶」。
這樣的做法,既安全又符合台灣家庭習慣,不需特別購買嬰兒專用產品,只要挑選天然、不含糖與氫化油的花生醬即可,自然地把花生融入家庭飲食文化中,與其「特地引入」,不如「輕鬆地讓它出現在生活裡」。
身為媽媽,擔心是天性,特別是當我們面對「過敏」這件無形卻真實的威脅時,從一小口開始,讓花生成為免疫成長的一部分,也讓媽媽的愛,成為孩子最堅實的保護傘。
參考資料:
Togias, A. et al. (2024). Guidelines for Early Food Introduction and Allergy Prevention. Pediatric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Du Toit, G. et al. (2015). Randomized trial of peanut consumption in infants at risk for peanut allergy (LEAP Stud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衛福部食藥署《嬰幼兒副食品安全衛教手冊》(2023年版)
台灣兒科醫學會過敏免疫委員會建議(2024年)
整理撰文/王佳琦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