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這篇文章的你,應該聽過這種說法,那就是雙語的父母,需要遵守各自「只講一種」自己流利的語言與孩子對話,舉例來說:爸爸是美國人所以「只」對孩子講美語,媽媽是台灣人,所以媽媽「只」能對孩子說中文,這樣孩子才能兩種語言都學會,不會感到混亂。
但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家庭中要嚴格地區分兩個人只能對孩子說某種語言是難以達成的,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據能指出這樣的「互動對話方式有助於雙語學習」
雖然這樣的做法目前就我所知,是沒有研究證據顯示「有負面效果」,也是部分雙語家庭選擇為孩子提供的雙語學習方式,但因為實際執行面的困難,因此靜靜老師並不建議或者說並不推崇這樣的做法~
更推薦的做法是,一種語言反而要讓很多人說給孩子聽,提供「語言對象的多樣性」是極度重要的!
靜靜老師鼓勵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時,盡可能地提供孩子與不同的說話者使用第二語言溝通,讓孩子聽到愈多人使用同一種語言,有助於第二語言的發展哦!
★選擇讓你感到舒適且自在的方式與孩子對話,這樣的語言互動機會會是最多的
如果看到這裡爸爸媽媽仍舊感到擔憂且不確定感的話,想給大家一個小小的轉念,前面我們所討論的雙語大多是指「國語+英文」的學習
今天我們將「雙語」中的語言換成是「國語」和「台語」,這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我們曾經擔心阿公阿嬤和孫子講台語時,會讓孫子語言學習遲緩嗎?應該很少會這樣想吧。
更進一步地討論,假如阿公嘗試跟可愛的小孫子有更多互動而「偶爾」講國語,然而國語並不是阿公流利地語言,小孫子會因此國語台語不分、語法混亂嗎?我想是不會的。這邊我們討論的是「接觸」雙語,而不是有計畫性地學習第二語言哦。
前面靜靜老師就提過,一個語言要被精熟且能夠到達靈活運用於生活中,接觸的刺激量一定要充足,這是學習任何語言的通則且確定的。
也就是說今天不管是要學單一語言、雙語、多語都沒關係,提供充足的學習環境與對話機會才是讓母語以外的語言也能夠精熟的不二法門。
充足的學習環境與對話機會意味著我們也要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各種和語言相關的活動,我們怎麼讓孩子快速發展第一語言,就怎麼樣營造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
使用第二語言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玩遊戲、洗澡、穿衣服、唱歌、對話、購物活動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能夠從這些活動中感到「舒服且自在」,才能夠讓學習語言的動機維持下去~
例如:我們可以在唱兒歌《頭兒肩膀膝腳趾》時,也可以一起和孩子唱「英文版」: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And eyes and ears and mouth and nose~~
選擇讓你感到舒適且自在的方式,與孩子對話和互動,了解要如何與孩子互動,才是「學習雙語時最棒的溝通方式」
不論父母雙方的母語是什麼,我們都應該選擇讓你感到舒適且自在的方式與孩子對話和互動。
也就是說~如果說英文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且尷尬或彆扭,那就用你最舒服且自然的溝通方式(可能是中文)與孩子溝通,當我們無法流暢地使用英文,且孩子出現溝通需求時,我們是很難立即做出反應的,硬是擠出不符合文法的句子或詞彙,對孩子的第二語言學習反而有不利的影響。
相同地,如果說英文或說中文對你來說都是輕鬆且自在的,那麼在一段對話中切換兩種語言的互動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
堅實且穩固的母語(第一語言)基礎是重要的,擁有好的母語基礎通常孩子也會更容易學習第二語言。
但要提醒大家~想要把母語基礎打好,不代表孩子就不能「接觸」第二語言!這是不衝突的~只要爸爸媽媽與孩子說英文或第二語言時是感到自在的,那就沒問題啦!
資料來源\靜靜老師說語言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語言治療師
專長:兒童語言治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構音矯治、促進語言發展相關技巧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暨聽力治療學系學士、長照系統語言治療師(Level1-3)、丹佛早療模式初階課程認證、McNeil Dysphagia Therapy Program認證、OPT 口部肌肉定位治療(1、2級)、學校系統簽約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