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之後,很多家庭都以為一過關就能鬆口氣,卻發現——確診後的生活,不是恢復,而是另一種新的身體難關。
身為中醫師,我們最常在診間看到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確診過後拖著沒復原的身體:媽媽精神差、爸爸喘得快、孩子咳好幾週、阿公阿嬤變得走兩步就累。這些不是虛弱,而是「氣還沒補回來」。
多數媽媽都是這樣——孩子好了就放下心,自己哪裡不舒服都先擱著。直到頭暈、腦霧、健忘、整天沒力氣,才會說:「怎麼身體還像沒好一樣?」
咳嗽久不癒,是肺氣還虛;
腸胃變差、容易脹氣,是脾陽不足;
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是氣血沒補回來;
怎麼睡都不飽,是心神不寧、陰血不足。
尤其過去身體本來就虛弱、有過敏、睡眠差或壓力大的族群,確診後更容易留下後遺症。
►孩子確診後常見:
咳不停、清喉嚨
腸胃敏感、容易腹瀉
體力差、精神不集中
►長輩則容易:
氣短喘促、走路沒力
食慾不振、頭暈浮沉
夜間頻尿、睡不好
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中醫在意的是——身體內部的「氣血運行與臟腑協調」是否恢復平衡。
很多人以為吃點維他命C、多休息就夠了。但事實上,後疫情身體的恢復是需要系統性調養的。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後遺症類型,給予個人化的調理方案。
症狀 |
中醫調理方向 |
咳嗽不止、氣短 |
補肺益氣、潤燥止咳 |
腸胃差、常腹瀉 |
健脾和中、祛濕止瀉 |
腦霧、健忘、心悸 |
補氣養血、安神益智 |
睡不飽、焦慮煩躁 |
養心安神、調肝理氣 |
小兒久咳或低熱反覆 |
清肺解表、健脾補氣 |
但真正的「康復」,不是驗出陰性那一刻,而是你不再喘、不再累、晚上睡得著、早上有精神、可以好好照顧孩子、也照顧好自己。
如果你或家人仍有確診後的咳嗽、疲倦、情緒不穩、睡不好等狀況,歡迎尋求中醫的幫助。我們會用心陪你走過後疫情時期的每一個疲憊與恢復。
撰文/陳婉柔醫師
陳婉柔醫師
沐稼親子中醫診所 院長
南崁風澤中醫診所 副院長
中醫內科專科醫師
中醫兒科專科醫師
顏面針灸醫學會 專科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