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自閉症患者要到上小學以後才會開始出現症狀,但其實自閉症在嬰兒期就會出現徵兆。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劉怡君表示,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神經發展疾患,會影響人際互動、社會溝通,患者通常會做出侷限、重複的儀式化行為,並對特定事物異常執著。罹患自閉症的孩子在嬰幼兒階段多半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快看孩子有沒有!自閉症常見12種徵兆
➤不太看人也不太會笑,很少有社交互動。
➤與他人對話時沒有表情、缺乏眼神交流。
➤對感興趣的事會一直滔滔不絕,但不會回應他人提問。
➤很少用肢體語言表達(例如揮手說bye bye),口語發展也比同年齡的孩子慢。
➤不會玩扮家家酒。
➤遊戲時不會分享玩具,也不會主動對他人「秀」出自己正在玩的玩具。
➤不曉得如何聊天、開啟話題,在學校交不到朋友。
➤心情不好或不舒服會不斷敲打自己的頭或身體。
➤無法忍受一絲一毫的改變,當生活出現變化,例如穿新衣新鞋、換新床單,往往會情緒激動的哭鬧。
➤喜歡在固定地點玩固定的玩具,不會主動探索環境,也不會主動接觸新事物。
➤有時會做出重複的動作,例如將一頁書翻來翻去、不斷開關抽屜。
➤對聲音和光影的變化特別敏感,有時會持續盯著某樣事物不動,例如坐在電扇前看著扇葉不停旋轉。
1歲前不會伸手討抱、被逗弄不會笑 就要就醫
劉怡君表示,自閉症的孩子通常在發展早期就會出現症狀。如果孩子在嬰兒期不會主動伸手討抱、被逗弄不會笑;1歲看到父母不會主動叫爸爸、媽媽;4歲還不會玩扮家家酒等想像性遊戲,就應該就醫檢查。一般大型醫院通常會設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例如早期療育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如果住家周圍沒有大型醫院,也可以到區域醫院或診所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童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門診檢查。醫師會針對孩子的整體發展情形及行為表現進行診斷,如果確定是自閉症,就會安排治療。
延伸閱讀:驚!孩子的「這2種特質」,可能是自閉症?
確診後治療 居家照護是關鍵
自閉症的治療以社交刺激為主,每次療程大約會花30~90分鐘,一週3~4次。如果時間充裕,也可以將療程延長至2個半小時~3小時,一週治療5次。無論治療時間多長、多密集,都要搭配居家護理。持續給予高密度的社會刺激,孩子才能儘早恢復正常。
劉怡君強調,自閉症不是1、2個月就可以痊癒,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居家照護時最好把握以下原則:
照顧自閉的孩子 你可以這樣做
➤熟知衛教資訊
惟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狀態,才能根據他的需求提供正確協助。確診後要儘可能了解自閉症的相關資訊,讓孩子在家裡也能持續獲得治療。
➤建立日常生活的規律性
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起床、吃飯、學習、遊戲、洗澡、睡覺,建立規律的生活模式,可以幫助他穩定情緒、減輕煩躁。
➤多和孩子聊天
父母是孩子練習社交最好的夥伴。平常可以和孩子多聊天、針對他的興趣喜好延伸話題。
➤和學校老師保持密切聯繫
自閉症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情緒困擾。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一定要充分說明孩子的狀況,請學校老師給予適當協助。平常也要與老師隨時保持聯繫、持續追蹤孩子在學校的狀態。
➤讓孩子循序漸進適應
前面有提到自閉症的治療並非一蹴可幾,當孩子做出反覆的行為,先別急著阻止。平常可以將新玩具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孩子的好奇心被勾起,自然會主動嘗試接觸。
延伸閱讀:好暖!9歲哥哥為自閉症弟弟設計APP,打破溝通障礙
拖著不治療 孩子恐變「綠巨人浩克」
根據統計,台灣學齡前兒童罹患自閉症的比率大約是千分之2.28,換句話說,1千名兒童中,大約有快3個小孩都是自閉症患者。然而劉怡君表示,世界各國的自閉症確診比率平均落在百分之1~五十分之1,國內數據顯然低估了自閉症的盛行率。她指出,國內自閉症患者的就醫比例雖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和歐美國家相比,仍差了一大截。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被貼標籤,刻意忽視孩子的異常行為。但拖著不管,孩子上小學後無法正常學習,情況只會更糟。」她強調,自閉症不治療不但會影響學業,也會引發憂鬱、焦慮、易怒等情緒問題。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出現異常,一定要儘快就醫。
自閉症可治癒!6歲前是黃金期
「按照目前的醫療水平,1歲~1歲半就可以診斷出自閉症,3~6歲是治療的黃金期,孩子若能在5歲以前發展出基本的口語與社會情緒能力,就有機會痊癒。」劉怡君表示,只要夠關心孩子,在嬰兒期、學步期即可發現是否有自閉傾向。自閉症並沒有想像中可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孩子才能正常發育、順利學習。
Tips.雖然大部分自閉症患者在嬰兒期就會出現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具有較好的生活功能,直到上學以後才會出現明顯異常。
如何分辨孩子是單純「害羞內向」還是「自閉」?
自閉的孩子會做出明顯異常的舉動,例如不斷打頭或做出重複的動作,內向的孩子不會。此外,許多自閉症孩子的語言發展特別慢,說話很容易出錯,例如將「我要吃」說成「你要吃」,內向的孩子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劉怡君
採訪撰文/戴筠
照片/本刊資料庫(※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