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有非常多關卡要過。寶寶的誕生,原本應該是全家人歡欣鼓舞的時刻,然而即使醫藥技術不停發展,生產過程本身依舊存在著許多變數,「新生兒周產期窒息」就是小兒科醫師與家屬們最不樂見的情況之一。
30歲的曉琪是一位懷孕38週的媽媽,產檢過程正常,懷孕過程也沒有任何不適,直到生產的前兩天在家覺得胎動變少,有警覺性的她立刻到醫院急診。就醫後發現胎兒窘迫合併胎兒心跳下降,遂接受緊急剖腹產,男嬰出生後沒有自主呼吸、心跳慢、四肢張力低弱,經新生兒緊急復甦處置後,生命徵象回復穩定,但是臨床症狀合併腦波結果顯示有「缺氧性腦病變」。
因此,在出生兩小時後立即開始歷時72小時的全身性低溫治療,完成治療後,男嬰恢復自主呼吸並逐漸脫離呼吸器,餵食狀況良好,治療兩週後出院,目前已經接近足歲的他沒有出現神經學後遺症,將持續於小兒科門診追蹤。
延伸閱讀:別忽視待產突發狀況!一分鐘判斷胎兒窘迫、子宮破裂徵兆
<呂怡萱醫師為新生兒病童執行低溫療法。圖/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新生兒科呂怡萱醫師說明,「新生兒周產期窒息」是指胎兒在生產過程前後因故無法獲得足夠氧合或血液灌流,造成代謝性酸血症及缺氧性腦病變。周產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生率為每一千名活產新生兒約1至8位。
呂怡萱醫師指出,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的原因包括早產、胎盤或臍帶功能不佳(如:產前出血、胎盤早期剝離、臍帶脫垂等)等。經歷周產期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後臨床上可能出現延遲哭泣、活動力欠佳、肌張力低下、缺乏自主呼吸、痙攣等神經學異常症狀。
延伸閱讀:SOS!新生兒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新生兒缺氧除了對心、肺、肝、腎等器官會造成傷害,最嚴重則是缺氧性腦病變的長期神經學後遺症,有一定比例的中重度缺氧性腦病變寶寶可能須面臨如:腦性麻痺、癲癇、視力或聽力缺損等長期後遺症。所幸近年來,低溫療法為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寶寶帶來新的曙光。
新生兒低溫療法適用於出生週數大於36週、出生體重大於1800克,且符合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新生兒。在出生後的黃金六小時內,藉由特殊體溫監控調節儀器,利用全身性或是局部頭部低溫方式進行治療,低溫治療持續72小時,期間將病嬰的核心體溫維持在33至35度(全身性低溫:33~34度、局部頭部低溫:34~35度),低溫治療期滿再逐漸將體溫回溫。目前新生兒低溫療法已經被視為一安全有效的治療。根據多項研究報告證實,低溫療法可以顯著降低新生兒死亡率並改善神經學後遺症之發生率。
最後呂怡萱醫師提醒,懷孕過程中除了建議接受規則產檢外,生產前後的孕婦若有任何狀況,也應該盡快尋求婦產科醫師專業的診治與協助。若寶寶在周產期間遭受缺氧缺血性腦病變,應在關鍵的出生六小時內接受低溫治療,並且在具備有新生兒科、小兒神經科及復健科醫師等專業團隊的醫療院所接受診治,將傷害與後遺症減少至最低。
延伸閱讀:寶寶正在喊救命!快注意胎死腹中4大警訊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