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人相比,嬰幼兒的指甲又小又軟,一不注意就容易變形受傷。我們針對10種嬰幼兒常見指甲狀況請專家一一分析,教你從指甲觀察寶貝健康!
如果只有指甲發黃,可能是遊戲時不小心沾到顏料或染料;如果指甲與手掌皮膚泛黃,可能是吃太多芒果、木瓜、南瓜等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如果連眼白都黃,有可能是黃疸。
飲食造成的指甲發黃,只要停止攝取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多喝水幫助代謝,大約2~6週就會自行消退。黃疸可到新生兒科做進一步檢查。
指甲泛白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貧血。由於十字花科蔬菜會影響身體吸收碘、減少甲狀腺素的生成,如果孩子有甲狀腺的問題,最好少吃芥蘭、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寶寶出生6個月體內鐵質會逐漸下降,多吃燕麥、糙米、菠菜、黑木耳、櫻桃、葡萄、牛肉、豬肉可有效補充鐵質,改善貧血問題。
指甲有白點可能是本身體質、受到輕微撞擊或角化不完全,一般不影響健康。但如果白點很多且指甲變厚變粗糙、呈現不透明的灰白色,有可能是感染黴菌或念珠菌。提醒爸爸媽媽,念珠菌感染通常會合併嚴重的尿布疹或紅疹,如果發現孩子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
吸手指、咬指甲都會讓指甲凹陷變形,只要戒除啃咬手指的習慣即可改善。手腳指甲出現湯匙狀凹陷,可能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匙狀指」,多吃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可改善。
單一指出現橫紋往往是碰撞造成的外傷。十指橫紋通常是因為重大疾病、發高燒、細菌感染或營養不良導致指甲生長速度變慢,這種橫紋通常會伴隨指甲凹陷,但不影響健康。
豎紋的部分,由於指甲本來就不是由一整片甲面組成,在特殊光線或角度下看,縱向紋路會特別明顯;體質、清潔過度也會讓指甲出現明顯紋路,基本上不需要擔心。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施一新表示,許多家長會以為孩子指甲不夠硬是因為缺鈣,其實指甲容易斷裂往往是沒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或生物素,或是缺鐵、貧血導致甲床血液供應不足,平常可以讓孩子多補充雞蛋、牛奶、魚肉、深綠色蔬菜等富含蛋白質及生物素的食物;產後6個月以後多讓寶寶攝取紅豆、綠花椰菜、南瓜、核桃、芝麻等含鐵食物。
指甲長肉刺、脫皮多半是因為甲溝太乾燥或角質層過度角化,此時可以沿著肉刺翻起的地方將多餘的皮剪平(用嬰幼兒專用指甲剪)、擦一點消炎藥膏,再塗抹凡士林或乳液保濕。平常記得定期塗抹乳液讓指甲保濕,以免皮膚乾燥翹起或脫皮。
吸手指、咬指甲、接觸化學藥品都可能會讓指甲發炎失去光澤;甲面粗糙往往是因為過度清潔讓外層保護的角質脫落,只要讓孩子戒除啃咬手指的習慣、避免過度清潔即可改善。
施一新表示,這個問題幾乎每個禮拜都有家長問。指甲長出黑色直線其實是「縱向黑甲症」,這種病症在兒童階段有9成9都是良性,不影響健康。如果擔心可以觀察黑線的顏色是否變深或變得深淺不一、黑線寬度是否變寬。
小嬰兒的指甲邊緣有時會出現紅紅腫腫的表現,這種情況通常是「甲溝炎」。施一新解釋,甲溝炎是甲床炎(Onychia)的一種,一般俗稱「凍甲」,發病時會在指甲兩側的旁甲溝和底部近側甲溝出現紅、腫、痛的表現,嚴重時可能會化膿。外傷、異物入侵是甲溝發炎的主要原因,指甲長到肉裡、溼疹、咬指甲也可能會造成這種現象。當孩子單側的指甲紅腫凸起、觸碰會痛,就要小心可能是甲溝炎。
他表示,甲溝炎初期可先用沾濕的棉花棒清潔,再擦上消炎藥膏觀察,若紅腫情況沒改善再就醫治療。假使甲溝反覆發炎並長出肉芽,須到皮膚科切除。
提醒爸爸媽媽,局部或某些指甲出現症狀多半是指甲本身的問題,但十指都出現相同的症狀,就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引起。如果發現孩子的十指或手腳指甲均出現類似症狀,最好就醫檢查。
指甲剪成圓弧形或剪得太短、太深都可能會讓指甲長進肉裡,替孩子剪指甲最好剪成方形,並留下適度空間,剪完記得用銼刀把邊緣磨平;洗完澡可以在指甲周圍擦乳液或護手霜保養。平常如果發現孩子的指甲裡面有髒東西,可以用細棉花棒清潔,但不要硬挖或用尖刺的物品去戳,指甲只要沒有傷口就不會有感染疑慮,頂多影響美觀,不必太擔心。
疫情期間出入公共場所常需要噴酒精消毒,記得控制酒精的量與次數,以免孩子的手過於乾燥。替小寶貝洗手記得不要過度清潔,以免皮膚表面的油脂被洗掉乾燥脫皮。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施一新
採訪撰文/戴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