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3C時代的育兒危機

餐廳、路邊、捷運上,放眼望去,目不轉睛盯著手機或平板電腦螢幕,手指動個不停的「低頭族」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帶著年幼寶寶的年輕父母,甚至連小寶寶都開始會使用這類3C產品了呢!乘著科技發展的浪潮,各種功能越來越強大、操作越來越容易的3C產品紛紛問世,它們對於家庭關係及育兒生活是否造成哪些衝擊呢?
3C時代的育兒危機

3C時代怪現象

現象1:要Pad不要娘…
案例分享:
今天是璇璇第一天上學,托兒所裡,璇璇正因為來到陌生環境而哭鬧不休,媽咪臨機一動,對她說:「璇璇不哭,佩佩給你秀秀好不好?」,正當眾人納悶著,佩佩到底是什麼?是媽媽的名字嗎?還是璇璇最喜歡的洋娃娃?只見媽咪從包包裡拿出一台平板電腦…,璇璇拿到以後馬上就停止哭泣,小手飛快的滑著螢幕,專心到媽咪跟她揮手道別她也沒有回應…
 
孩子和3C建立依附關係?
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第一次送孩子上學校是非常折騰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對媽咪會有分離焦慮,絕不肯輕易的跟媽咪分開,但案例中的璇璇為什麼會這樣呢?
 
東吳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徐儷瑜表示,孩子從78個月大起,就會開始黏著一個人,發展幼兒時期最重要的依附關係,但是從上面的例子看來,璇璇黏的不是媽咪,而是3C產品,媽咪走了無所謂,平板電腦留下來就好,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狀況。
 
歸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現代父母平時忙碌,無暇陪伴孩子,而將3C產品當成保母,與孩子互動最多的很可能不是爸爸媽媽,而是這些冷冰冰的機器。然而,父母和孩子互動的重要性是絕對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因為人與人相處,當中有很多複雜的互動技巧,如怎麼去察言觀色、臨機應變、解決問題…等,這些技巧在幼兒時期都必須透過和父母親的互動來學習。
  
親子關係不是建立在物質上
有許多父母會基於補償的心態,因為自己無法經常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進而想以物質來彌補親子關係,又因為孩子覺得3C產品很好玩、很喜歡玩,爸爸媽媽就買給他玩,甚至讓他愛玩多久就玩多久。
 
徐儷瑜老師認為,很多人都會誤解親子關係的意涵,以為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或是帶他出國玩,就能讓親子關係變好;其實,親子關係真正建立的關鍵時刻,應該是在孩子有不舒服、難過、痛苦、煩燥…等負向情緒時,爸爸媽媽能夠適時的對孩子伸出援手,去安撫、陪伴、協助他解決問題,例如:在孩子不小心跌倒痛哭時,爸比媽咪給他一個溫柔的抱抱、幫他擦擦藥,孩子才能夠從中獲得安全感,和父母建立互相信賴的安全依附關係。
 
徐儷瑜老師表示,親子關係並非建立在享樂之上,不是平時讓孩子吃好、用好,但孩子一旦有負面情緒時,就把他丟給3C產品、阿嬤或外傭去處理,這樣對提升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是沒有幫助的。
 
現象2:媽咪不懂安撫孩子…
案例分享:
小雅是個年輕媽咪,第一次帶1歲多的寶寶上飛機,準備出國和孩子的爸爸團聚,來到座位上就定位後,小雅拿出智慧型手機讓寶寶玩遊戲、點螢幕打發時間。過了一會,飛機要起飛了,空服人員提醒大家關機,但是寶寶看到螢幕畫面消失了,就開始大哭,小雅也慌了手腳,因為平常孩子哭鬧,都是用手機就可以解決的,因此,遇到這種突發狀況她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不停重複的對孩子說:「寶寶乖,媽媽愛你喔,拜託你不要在哭了好嗎?再忍耐一下下…寶寶乖…」,但這些話對孩子來說一點也不管用,寶寶還是繼續哭,直到手機又能重新開機以後才肯停止下來…
 
缺乏互動,互不了解
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有許多爸比媽咪跟自己家中的寶貝好像不太熟,寶貝鬧情緒時不知道該如何安撫,寶貝搗蛋時也不懂得如何制止,寶貝胡鬧時更不知道怎麼哄騙才能讓他聽話,最後只能請出他們最愛的「3C大神」來讓他們乖乖就範,但這樣真的是OK的作法嗎?
 
徐儷瑜老師指出,過度仰賴3C產品來作為孩子的安撫物,或是當作教養上的獎勵,雖然短期內很有效,但無形中會更加減少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機會,長久下來,爸比媽咪會變得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以至於面對孩子的突發狀況時,即使想處理也力不從心。
 
敏銳+耐心,發現相處之道
徐儷瑜老師表示,照顧孩子的過程是相當費心的,當寶貝有需求而哭鬧時,媽咪剛開始一定會不清楚孩子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使他安靜下來,必須靠著不斷的「試誤」(Try & Error)和敏銳的觀察力及耐心,才能慢慢察覺孩子究竟是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尿褲濕了,還是單純只是想找人陪他玩,進而能夠找到適當的方式給予回應,而孩子在這樣的互動過程裡,也會漸漸發現,該用何種方式表示,媽咪才會明白他的意思,這是親子間一種相互學習、修正的磨合過程。
 
徐儷瑜老師認為,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媽咪,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如果能夠多和孩子互動,多放一點心力在觀察、回應孩子的需求上,相信到最後,媽咪一定會越來越了解孩子,也會越來越懂得如何和孩子相處,當然,在孩子耍脾氣、任性胡鬧時,媽咪也將更能用對方式來安撫孩子,不再需要仰賴3C產品的幫助了。
 
現象3:一人一機,相對無言…
案例分享:
悠閒的假日午後,咖啡廳裡的一角坐著一家三口,似乎是才剛吃完午餐,爸爸認真的看著他的筆記型電腦螢幕,手指敲著鍵盤,媽媽正忙著講手機,而看起來才4歲左右的小弟弟則拿著一台平板電腦開心的玩著,半個鐘頭過去了,3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眼前的3C產品上,一家人竟然沒有一點交集…
 
珍惜面對面相處時光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葳威認為,3C通訊工具存在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改善溝通不良的狀況,當一家人不在同一個空間時,它可以讓我們即時連絡到對方,甚至還可以用來求救,這些功能都帶給我們很大的方便。
然而,當大家共處一室時,就應該珍惜彼此能夠面對面相處的時光,做近距離的傾聽、溝通和分享。
 
此外,黃葳威老師也指出,如同它們一開始被設計出來的目的一樣,3C通訊產品在使用上應以通訊為主,娛樂為輔,而不是顛倒過來,把3C通訊產品當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娛樂工具,為了它放棄面對面的親子互動,這樣就是本末倒置了,也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為孩子建構真實經驗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督導賴聖洋表示,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典範,當父母自己本身過度使用3C產品時,孩子從小就會加以模仿,最後也將成為他未來的習慣。
 
賴聖洋督導認為,孩子在童年期間,如果花太多時間在使用3C產品或網路上,會讓他們缺乏真實經驗而容易感到空虛、無聊,因為虛擬經驗所提供的回饋和真實經驗所提供的回饋是不同的,就好比出去旅行,和看完一個旅遊節目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即使把螢幕和喇叭都換成最頂級的);出門運動後回家,和打完一場格鬥遊戲的感受也全然不同。
 
更可怕的是,等孩子漸漸長大,有一天,當他們對3C產品、網路感到厭煩,想要從事一些真實世界的活動時,他們已經不知道要玩些什麼了,也不懂得怎麼玩,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經驗過,不會騎腳踏車,也不會游泳、畫圖或玩樂器,他們從小就只會玩3C產品。
 
賴聖洋督導指出,即早為學齡前的孩子建構真實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從小玩水的孩子,長大水性就會特別好,學游泳很快;小時候愛打彈珠的孩子,長大就會去打高爾夫。他形容孩子年幼時所喜愛的活動就像一團小火苗,長大後將越燒越旺,因此,從小就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有趣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過度使用3C對孩子的影響
妨礙大腦正常發展
賴聖洋督導表示,真實的互動,才能有助於大腦的發展。因為大腦的發展需要經驗的儲存,而人類經驗的儲存,需要整合各種感官知覺的記憶,例如:同時聽到聲音、看到影像、摸到觸感、聞到氣味…,才能統合為一整體經驗儲存於腦海之中。
 
3C產品無法提供給我們這樣的整體經驗,它所提供的只是片段、零散的資訊,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光是透過螢幕上的畫面、或是音響所播放出來的聲音,就對這個世界上的人、事、物有完整的體驗與了解,自然也無法將它們整合為有用的經驗來拓展我們的認知空間。
 
影響人際互動能力
賴聖洋督導認為,從人際互動方面來看,在網路上交朋友和真實世界中的人際互動是不一樣的,因為透過網路與人交談,我們看不見對方的表情(除非使用視訊軟體),很多時候都無法光靠文字或聲音,就能抓住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當對方打出「我很開心」4個字,就代表他真的很開心嗎?抑或是他其實已經覺得很無聊,只是敷衍的打出這些字?
 
由於種種線索的缺乏,我們其實無法真正從虛擬世界中學習到太多人際互動的經驗和技巧,而人的時間有限,將太多時間花費在使用3C、網路,將會減少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也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發展,不論是對孩子亦或是成人,皆是如此。
 
習慣圖像,不擅文字
賴聖洋督導指出,大量使用3C產品,也會讓孩子的發展停留在教育心理學上所說的「感官動作期」。現在有很多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還是比較能夠接受圖像式的漫畫、動畫,不太會寫作文,因為他們早期接觸太多電腦提供的圖像訊息,而且是單向的瀏覽、接收,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機會練習文字表達,因此,他們仍停留在用圖像來了解世界的階段,無法順利進步到使用符號來閱讀及表達的「形式運思期」,這在教育者看來是一種退化。
 
很多爸爸媽媽會抱怨,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成績都跟不上,其實推敲回去,也是因為父母讓孩子過早接觸太多3C產品,而這種退化現象,將嚴重侷限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
 
因應3C時代的正確觀念
聰明用3C
賴聖洋督導表示,3C產品並不是一個原罪,若一味的把它當成有害的敵人也不對,因為它只是個工具,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它對我們的影響是好是壞,其實還是得看個人如何使用。
 
黃葳威老師也指出,現在國外還會利用智慧型手機來做失蹤兒童的協尋工作,透過衛星定位功能,找出孩子正確的位置,這也說明了,在妥善使用的情況下,3C產品其實也能夠帶給我們許多正面的幫助。
 
讓自己休息,也讓機器休息
黃葳威老師認為,使用3C產品的原則,是要將可以使用和不能使用的時間界定清楚,以工作上所使用的手機、電腦網路為例,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要有所區隔,公私分明,下班後可以考慮有一段關機時間,將時間保留下來,全心全意的陪伴家人,不要讓別人以為24小時都是你的工作時間,隨時都可以找到你。
 
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
許多爸爸媽媽一方面擔心孩子使用太多3C產品會有不良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又怕萬一不讓他用,孩子以後跟不上時代發展怎麼辦?
 
徐儷瑜老師表示,其實,父母不必全然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但一定要節制他的使用時間,對於05歲的孩子而言,建議1天頂多使用1個小時,1次最多只能用2030分鐘。
 
對此原則,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立場,當然,這個過程會很辛苦,因為孩子一定會吵,一定會鬧,長大一點或許還會以其他同學的例子來向爸爸媽媽抗議,但父母本身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分析用與不用的利弊得失各在哪裡,並取得一個平衡點,不要只想著滿足孩子眼下的需求,而忽略它長遠的影響有多麼可怕。
 
父母帶頭玩真的
賴聖洋督導認為,真實經驗獲得滿足的人,根本不會沉溺於虛擬的世界,所以預防年幼的孩子將來沉迷於虛擬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協助他建構真實的體驗,否則網路世界正在向他招手,等著他陷進去。
 
    徐儷瑜老師也表示,對於05歲的孩子來說,還無法透過「說之以理」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與3C產品維持適當的距離,爸爸媽媽只能透過轉移他的注意力來避免孩子過度使用。
 
其實,孩子都喜歡新鮮、好玩的事情,父母在這一方面就得動動腦筋,想一些比3C產品更好玩的事和孩子一起做,特別是一些戶外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玩水…等,不但可以滿足孩子心理上的興奮,同時還能滿足身體上的活動量,這些對他的視力、大腦刺激和身體發育都非常有幫助,對於親子關係的助益,則更是無庸置疑的!
 
 
黃葳威
現職: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暨碩士班教授、愛鄰協會白絲帶工作站召集人
學歷:美國德州奧斯汀校區廣播電視電影博士後研究
經歷: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暨碩士班系主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徐儷瑜
現職:東吳大學心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博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專任講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專任臨床心理師、康寧醫護管理專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賴聖洋
現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督導、社團法人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學歷:東吳大學外文系畢
經歷:台北兒童福利中心育幼機構督導、
基隆市家庭教育中心外聘督導、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特教生親師情緒教育工作坊』講師、台北市心理師公會『展翅高飛-青少年生涯發展系列講座』講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葳威
東吳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徐儷瑜

攝影/麥叔叔兒童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漂亮媽咪:陳韻玲;帥氣爸比:李啟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