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孩子才是真正苦難的開始,但這些辛酸往往只有新手媽媽才知道!最近日本發生一件駭人的新聞,一名35歲的新手媽媽(小山浩美)因為獨自照顧孩子累到情緒崩潰,失手殺死了才出生15天的新生兒...根據報導,小山的丈夫知道妻子照顧孩子很勞累,感到擔心不已,案發時兩人正在通話中,丈夫察覺妻子有些異狀,接著請母親接聽後前往小山的房間查看,發現躺在床上的嬰兒已經死亡,而遭逮捕的小山也坦承犯案。此起母親殺子的悲劇引起社會嘩然,網友們感慨育兒不易,期盼政府能正視並輔導罹患憂鬱症高危險群的媽媽心理治療。
孩子剛出生動不動就哭,24小時都得繃緊神經,獨自照顧的新手媽媽所承受的壓力非一般人可想像。思敏(化名)從懷孕後期開始失眠,原本以為生產後失眠症狀會改善,沒想到產後依然失眠。不僅如此,產後也出現了其他症狀,經常感到悲傷、有時候會哭泣、吃不下、變得比較容易生氣、體重下降速度快,比懷孕前還少了5公斤。後來家人陪同思敏就醫,才發現思敏原來是得了產後憂鬱症。
產後被診斷有憂鬱症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是產後才開始;但有三分之一是在懷孕期就開始憂鬱;另有三分之一,則是在受孕之始便處在憂鬱症中,它們被統稱為「周產期憂鬱症」。
詹佳達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好發於產後0~3個月(尤其是產後0~1個月最多),但產後1年內皆有發生的可能。至於發生率的部分,美國的社區研究指出,發生率大約15%;國內研究則發現,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約10~20%。
* 照顧寶寶太累,睡不好、睡眠不足容易導致憂鬱。
* 同樣因為照顧寶寶太累,如果家庭支持度不足、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倘若又沒有好好坐月子、或是覺得產 後身材走樣…等,產後憂鬱的機率更大。
* 如果懷孕前已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產後更容易憂鬱。
* 生產後,雌激素和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下降,也容易導致情緒低落。
* 因為生產可能使身體組織出現撕裂傷,身體會分泌組織修補激素,雖可幫助傷口癒合與復原,但容易使腦部的細胞與神經萎縮,從而使人變得比較憂鬱。
* 可能有家族體質(基因)的影響。
以下9個症狀中,要符合其中至少5個症狀、且症狀持續半個月以上、對日常生活功能(如自我照顧、照顧嬰兒、與人互動)明顯造成影響,才算是產後憂鬱:
*每天大部分時間感到心情差、感到悲傷、或是一直哭泣。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如追劇、美食。
【以上兩項症狀,至少要有一項符合】
*吃不下、1個月內體重掉了5%以上,或是反而狂吃、1個月內體重增加5%以上。
*睡眠障礙、失眠、少數人反而可能嗜睡。
*容易急躁不安、反應激烈、情緒起伏大,或是變得遲鈍、對事情常冷淡不理。
*整天都覺得很累、沒體力、沒活力。
*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甚至有罪惡感。
*產後比以前更加無法專注或做事更猶豫不決。
*經常有想死、想自殺的想法,或是不由自主出現想要傷害寶寶的念頭。
延伸閱讀:身懷二寶,也能從容照顧大寶
詹佳達醫師指出,哭是一種表象、可以是情緒正常的宣洩,哭不代表一定是產後憂鬱症。國外研究指出,有百分之八十的產婦可能經歷產後低潮(postpartum blue),而常表現出易落淚、失眠、情緒波動等症狀,它們通常在產後2~3天出現,但產後10天內即改善。有些得了產後憂鬱症的人會哭、有些人不會哭,還是應以上述判斷指標為準:(1)5個或以上的症狀、(2)為期半個月或更久、(3)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明顯影響,三者缺一不可。
*家人幫忙分擔照顧寶寶的責任,例如:夜晚由家人幫忙照顧寶寶,讓產婦可以好好睡覺;老公必須多幫忙,或是老公也可以請育嬰假。
*可遵照醫囑補充雌激素等女性荷爾蒙。
*可補充深海魚油(即Omega-3,包括DHA及EPA)和維生素B群。深海魚油有助於緩和發炎反應,也是腦部神經細胞的細胞膜重要構成成分(但深海魚油不建議接近預產期時服用,以免生產時出血增加,建議產後再服用)。
*親餵母乳時應放輕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因為母乳不足就有罪惡感。
*如果有需要,應請教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考慮接受心理諮商與治療。
*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對改善產後憂鬱通常沒有良好的效果,但運動對於改善一般憂鬱症則有良好的作用。
如果有產後憂鬱、但沒有積極治療,根據統計,產後半年~1年有80%的患者病情會自行改善,只是易出現後遺症,包括:容易睡不好、腰痠背痛、專注度與記憶力變差等;但仍有20%會持續憂鬱或更加惡化。如果從日常生活中改善憂鬱卻沒有起色、更加嚴重,或是憂鬱的程度一開始就比較嚴重,建議還是盡早就醫。
詹佳達醫師表示,除了前言所提到的案例以外,門診中也曾經看過另一種類型的案例:病人的症狀不僅是吃不下、睡不著、常憂鬱或易怒,也合併產生幻聽或幻視,並且也經常覺得別人要對自己的小孩不利。
產後精神病與產後憂鬱症最大的不同是:產後憂鬱症沒有幻覺與妄想;產後精神病有幻覺與妄想、失去現實感、甚至可能傷害家人與小孩。產後精神病的危險性遠超過產後憂鬱症,不能當成是產後憂鬱症,必須積極治療處理。產後精神病的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1~千分之2,發生率較低,大多因本身就有躁鬱體質,產後被誘發出來。
有一部分的人服用了抗憂鬱的藥物後,可能會感到不舒服或要停藥時有戒斷症狀。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則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有時候醫師也不一定會開抗憂鬱的藥物,可能會改給予雌激素,要看憂鬱的嚴重程度與醫師的醫囑而定。另外,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可能會影響母乳,所以在服藥期間暫時不建議哺餵母乳,以免影響寶寶的大腦發展,或是也可以詢問主治醫師的意見。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詹佳達
採訪撰文暨插畫/湯佳珮
攝影/Julia Wedding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