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Treat or trick,萬聖節等於變裝比賽?

曾有個媽媽帶孩子去找阿包醫生打疫苗,孩子身體並無不適,卻在診間哭鬧不停,媽媽說:「就是因為這週,在學校萬聖節活動被鬼嚇到啊!他一直說不想去上學了…。」
Treat or trick,萬聖節等於變裝比賽?

 

大人心想不過是假扮的遊戲,小孩到底在怕什麼?但我可以理解,因為小肉包現在快6歲了,上週去一家美式餐廳,看見廁所門口掛一具假骷髏,他嚇到寧願憋尿也不敢進去小便!

常看到新聞中介紹萬聖節各種鬼怪造型,真的很佩服一些父母的巧手與創意,不過我心裡一直無法突破將小包裝成鬼怪的關卡,孩子那麼可愛,為何要扮成鬼,或模擬各種血腥恐怖的劇情?

大人世界的變裝派對也許是種交際活動或遊戲,讓生活增添樂趣,但我們對於如何打扮有自主權,反觀孩子,他們往往只是配合父母,進行一場自己也不大懂真正意義的演出。

在我心中始終疑惑:

1.我們不是西方文化的成長背景,萬聖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既然過萬聖節,那中元節呢?

2.這個活動能讓孩子學習的是什麼?若是勇敢表現自己,與眾不同,那真的只能透過裝鬼來學習?

3.每年節日很多,其實有時連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背後故事,孩子都不大理解,譬如漸漸認為中秋節就等同於烤肉,太多節日活動是不是早已淪為刺激消費的表面形式而失去本意?


還記得小包在1歲到2歲多的年紀,每隔一兩天深夜的連續夜驚、夜哭,爸爸拿起聽診器檢查,試過各種醫學、科學方法卻找不出真正原因,對我們來說那滿滿的疲憊、無助及挫折感彷彿是昨日夢靨,後來最真實的心得就是尊天地、敬鬼神。

也許,有些事屬於醫學或科學仍無法解釋或操控的,所謂人類的專業及目前研究的仍只是冰山一角。對於鬼,我雖看不見,卻不希望以太戲謔的方式來讓孩子認識「鬼」,也不大想讓孩子從小就認定鬼是邪惡、會嚇人、傷害人的角色,活在想像的恐懼中。所以過去幾次萬聖節,都讓小包穿南瓜包屁衣、戴南瓜髮箍,就去參加學校的活動了。

 



畢竟日後還會接觸更多媒體訊息符號建構出的鬼怪,我們自己好像從小被嚇到大,從東方的殭屍到西方的鬼娃恰吉甚至日本的貞子,深夜覺得風聲鶴唳,午夜12點後不敢照鏡子不敢削蘋果皮,但真實世界,一些作奸犯科的壞人其實比鬼還可怕!

回想自己兒時,「萬聖節」是個陌生的節日,當年的父母(現在的阿公阿嬤)生下我們後,拼經濟都快來不及了,怎還可能再為孩子搞變裝走秀?

現在看見爸媽們非常努力為孩子做造型,只能說天下父母心。但我們普遍為工作、育兒終日奔忙,萬聖節變裝,孩子的造型有如競賽,要採買道具,或每年買一套只穿一次的變裝服飾,甚至還要發揮美勞功力(以前在學校美勞課都還沒這麼努力勒!),雖說為孩子做的事很有樂趣,但何嘗不是一種壓力?

這樣的活動究竟是種學習,還是滿足我們大人的虛榮心?每年的變裝比賽有多少爸媽絞盡腦汁甚至深夜加工,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炫的小鬼,但無論家裡的小鬼怎麼打扮,在我們心中早就是永遠的第一名啊!如果我是小孩,還真想大聲說:「媽媽!我不是你的參賽作品!」

誰說一定要將孩子變成某個角色?事實上每個孩子本來天生就是獨一無二的角色,變裝後不是鬼,就是電影、卡通中的英雄或公主,反而大家看起來都差不多。

小肉包今年主動跟我說想當「蝙蝠俠」,結果學校裡面光是蝙蝠俠就數不清有多少位。我只有去文具店挑了一套最便宜的變裝服應急,那蝙蝠俠的耳朵還立不起來,讓小肉包一套上變狐狸,阿包爸爸想說將頭套裡面塞入迴紋針讓耳朵立起來,結果耳朵是變成屋簷狀。隔天早上同學們看到他就哈哈大笑,但他本人對於成為笑點一點都不介意,照樣玩得很開心。

所謂的「不給糖就搗蛋」,對現代孩子而言,或許更適切的說法是「不陪我就搗蛋」,孩子最期待的應該不是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而是渴望爸媽除了照顧他的日常起居外,多一些時間參與他的生活。在萬聖節,講講節日故事、多些時間聊聊天都好,陪伴,才是最甜的糖。

 

本文章轉載自《DJ琦琦暖心家庭》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