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全台戶口中僅由祖孫所組成的有8萬多戶;99年接受各地家扶中心扶助的家庭共有2,1692戶,其中屬於狹義隔代教養家庭的共有1217戶,其中還不包括許多潛在的隔代教養家庭數。
*註:祖孫家庭定義為該戶成員為祖父(母)輩及至少一位未婚孫子(女)輩,且第二代直系親屬(父母輩)不為戶內人口,但可能含有同住之第二代非直系親屬。
隔代家庭≠問題家庭
狹義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目前被學者區分為好幾類,各類說法中存在少許差異,其中狹義的隔代教養約指:孩子日夜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父母甚少回家、無法負責或完全不負教養責任。
當擔子回到老一輩身上
很多年輕爸媽可能因為不負責任就丟下孩子離開家,這些阿公阿嬤就一肩挑起這養孩子的重擔。看著家扶個案裡阿公阿嬤辛苦地將小孩子慢慢帶大,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這些阿公阿嬤都好認命,「我不來把這個孩子帶大,誰來把他帶大?」是這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想法;送到育幼院或給別人養,他們也捨不得,「再怎麼苦也要把孫子留在身邊,自己照顧。」看到好多不顧一切去扛養育責任的阿公阿嬤,讓人非常感動。家扶舉辦自強父母或自強家庭的表揚活動時,也會看到阿公阿嬤在接受表揚的名單之中。
孩子漸漸長大後,阿公阿嬤的經濟壓力其實更重,所以我們常可以看到70、80歲蒼老的身軀還在街上做資源回收,不管天氣多熱多冷,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家扶所提供的不單單只有每月1700塊錢的補助,還包括了其他補助金或急難金的申請。經濟資源上雖然無法提供很多的資金,但家扶會連結相關資源(包括孩子的課後輔導資源)給需要的人,這些都是希望受助家庭能夠慢慢自立自助。65歲以上的老人年金,這些阿公阿嬤卻無法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為了照顧孫子女所需的家庭支出。政府的美意是希望能用在老年人身上,在這些家庭裡卻成了每個月的基本收入。
祖孫互相依靠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主任張伏杉在此分享一個很正向且溫暖的個案:一對兄妹在小學時,父親因車禍喪生,媽媽改嫁離家,孩子便交由奶奶獨自照顧。奶奶開設神壇,靠幫人收驚之類的微薄收入將這對兄妹拉拔長大,經由當地里長協助通報而進入家扶的照顧體系。兄妹在學校的表現優異,也很聽阿媽的話;尤其是哥哥,在學校一直保持名列前矛。雖然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母也不在身邊,他一直很努力地唸書,一路從建中念到台大研究所和博士班,這個歷程很令人感動。有次張伏杉主任到餐廳吃飯,看到哥哥牽著阿媽到同家餐廳,心想一般大學生很少會單獨帶阿公阿媽到有氣氛的餐廳用餐,便問哥哥說怎麼會帶阿媽出來吃飯?哥哥回答,因為拿到第一份打工薪水,便想要拿來請阿媽吃飯,感謝阿媽的辛苦。張主任說,這位哥哥的懂事和孝心很難得。很多人問阿媽是怎麼教的,怎麼把孫子教得那麼好?阿媽說,其實也沒有特別教什麼,就是常跟孫子說「你要好好讀書,爸爸媽媽不在你身邊,你一定要更爭氣。」
另一例是很多人知道的,關於阿宏的故事。商週報導後,「阿祖的兒子」阿宏進入家扶的照顧體系,從那時的過動調皮,轉變到現在可以專心坐在課堂聽課的國中生,與同儕間也有良好互動,可說進步很多。阿祖在教養上很辛苦,也坦承用的是傳統打罵教育,雖然平常還是會因此鬥嘴,但阿宏與阿祖之間的連結性很強,「祖孫間深厚的情感有時是很微妙的,相較於與父母之間的連結又特別地不同。」
隔代溝通不易
隔代教養中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對此張伏杉主任表示,現在資訊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對父母而言,都不見得跟得上資訊的腳步,更何況是年邁的阿公阿嬤,所以在溝通上的確會有些辛苦。要老一輩的人去改變觀念並不容易,對教養一事常固著於「上一代怎麼教,我就怎麼教」的觀念,孫子女也容易因此無法認同阿公阿嬤的管教方式,偶爾也就容易有衝突方式。較特別的是,有些阿公阿嬤在接受家扶幫助後,得知家扶開設親職教育課程,也願意去上課,鬆動自己的舊有觀念,嘗試一些新的轉變。「像有些阿公阿嬤回家後會開始學著『擁抱』孫子,藉以表達自己的愛,這對『不輕易說愛』與肢體有些僵硬的老一輩來說,就已經是很難得的改變。」張主任說這些阿公阿嬤之所以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最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都很愛他們的孫子女,也願意為了他們去改變、去學習,增加更多互動的機會。
孫子就是生活重心
「其實老人家心裡是很寂寞的,尤其是拉拔孫子從小長到大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重心可說完全放在孫子孫女身上,一旦孫子女進入青春期、走向同儕相處時,阿公阿嬤就難免產生失落感,因為和孫子女相處的時間會少很多;不像父母擁有較廣泛的生活圈,隔代教養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張主任並表示,現在政府也重視銀髮族的生活品質,有許多長青學院或是社區歌唱舞蹈班,可供老人家拓展人際關係與新的生活樂趣。他說,家扶中心的社工人員會提供許多免費的相關資訊讓阿公阿嬤們知道,並鼓勵他們多走出去,參加多樣活動,尤其在孫子孫女長大後,也讓自己的生活擁有不同繽紛。張伏杉主任說,很心疼阿公阿嬤們所背負的責任,而且這些阿公阿嬤又很容易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通常無人可傾訴,也難以尋求支持。當他們「走出去」而獲得同儕的支持,這種慰藉會比社工所能給予的支持還要來得更重要。
釣竿才是主要幫助
張伏杉主任並分享,有一個40幾歲的阿公與阿嬤年輕時是賣麵線的,生意一直不錯。後來因為要照顧孩子而收手。等到孫子大了,家扶便鼓勵她繼續賣麵線,協助提供生財工具和事務的張羅,結果店開成了,家中經濟也得以自立。因為隔代教養中阿公阿嬤的年紀通常以60歲上下的較多,所以此例算是少數個案之一。但張主任也表示,因為有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因為不懂事就生下孩子(甚至本身就仍是家中的依賴人口),並且把孩子丟給自己的爸媽照顧,所以阿公阿嬤的年紀確有下降趨勢,要扛的擔子也就越重。比較可惜的是,有時會出現貧窮家庭的循環,原本家扶體系下的孩子,長大後成家,卻繼續成為家扶中心扶助的對像。「若沒有深刻省思過自己的狀況,就很容易繼續落入貧窮的循環。因為弱勢孩子的學習成就可能不高,如果自我放棄或結交阿貓阿狗的朋友,就很可能繼續這樣的循環。雖然教育不是脫貧的唯一工具,受教育對他們來說卻是很重要的脫貧機會;如果沒有相當的教育程度,就很難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救急先於救貧
以前的社會救助法規定嚴格,使得很多需要幫助的家庭因為邊緣資格而被排拒於外。比如離婚的夫妻因為原本配偶仍有養育之責,所以對方的收入仍被算到家庭的總收入裡,也使不少在經濟上單打獨鬥的爸爸或媽媽無法得到政府資助;或者家中有些土地,但實際上是墳墓堆或是一小塊無法利用的山坡地等,這些都會造成現實生活與法令期待不符的窘境。還好經過修法後,改善了這些不符實情的狀況。日前發生失業父親燒炭自殺,外籍妻子隨之離世而遺留一雙稚子的悲劇,張伏杉主任提醒,若有民間力量或政府急難金的幫助,也許事情的發展不至於此。從去年9月份起,內政部和家扶合作,當家中發生失業經濟困難、遭遇急難、重大變故時,民眾可以撥打1957免費福利關懷專線尋求幫助度過難關。他強調,這是人民的福利也是權利,更該讓有需要的人知道類似的訊息。
廣義隔代教養
廣義的隔代教養情況有很多種,諸如孩子白天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晚上由父母照顧;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週末由父母照顧;或主要由其他隔代親友照顧。
工作太忙,小孩給長輩顧
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曾玉慧表示,廣義隔代教養是社會急速變遷下的一項產物,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不斷地在改變,當父母無法親自照顧子女時,通常會將子女委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幫助照顧。在內外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之下,一方面減輕父母(家長)托育的經濟負擔,一方面幫忙打理家務,讓子女放心在外工作打拼,是近年來常見的雙薪家庭社會趨勢。
同時,她並引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引自黃惠娟)及其他研究(陳麗欣,1999、黃英虹,2004)來說明,台灣主要形成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的原因如下:
1. 父母健全,因經濟考量到外地工作: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為雙薪家庭,父母親白天皆在外工作,祖父母為了減輕父母親的工作壓力及經濟壓力,願意在白天照顧孫子女,成為隔代教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麼一來不但減輕父母親的負擔,也可以增加祖父母和孫子女相處的機會。
2. 父母親離婚:父母親離婚之後,對使得孩子的生活不正常,這時父母親常常將孩子丟給原生家庭的父母親,因而形成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
3. 父母親一方過世:在父母親一方過世的情形之下,為了家庭的生活費,父母只好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
4. 未婚生子:未婚生子母親往往會將小孩帶回原生家庭讓(外)祖父母撫養,此舉也間接助長了隔代教養的比率。
5. 外籍通婚:由於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方多是弱勢族群或是在高危險環境工作的族群,容易造成傷亡。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離婚的機率也比較高,一般而言離婚之後,孩子大多屬於男方,母親則是回到原來的國家,而照顧孫子女的重擔也就落到祖父母的身上,因而形成隔代教養。
體力不夠、放任孩子?
隔代教養的孩童,由於父母不在身旁,主要照顧者是內外祖父母。祖父母若是較年輕,那與孩子在溝通上的代溝可能就小些;若祖父母己年邁,實無體力和精力來照顧活蹦亂跳的小娃兒,所以孩子在祖父母的照顧下,父母常常因此出現一些抱怨,而且在教養上往往會出現力不從心的問題。已有多年園長經驗的曾玉慧老師分享道,在隔代教養的例子中,常聽見家長說因為阿公阿嬤年事已高,或是需要忙於家務,體力無法負荷長時間陪孩子玩,因而讓孩子經常睡覺、看一整天的電視或一直吃零食來打發孩子。
太過疼惜,反拖累孩子?
曾玉慧老師並表示,祖父母照顧小孩時,最常遇到的問題還有「意外傷害」。因為孩子1歲以後,越來越會跑、會跳,而老人家的行動與反應都比較緩慢,所以孩子經常一不小心就容易因為意外而受傷。另外,又因為祖父母疼惜孫子,當孫子哭鬧時,便以立即性的回應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疏於給予孩子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因此,語言的發展也容易出現遲緩現象。雖然阿公、阿嬤疼孫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也往往過於疼惜,錯失孩子肌肉發展的時機。因為祖父母很可能會因為捨不得孩子動手,或擔心孩子弄髒衣物,往往許多事情都會先替孫子完成,其實這樣反而會減少孩子接受刺激的機會,導致孩子出現動作遲緩的問題。例如,經常背著或抱孩子,孩子大肌肉所能受到的刺激便會大為減少,也因而出現問題。同時,孩子也會因為過於依賴,而缺乏自信心。
黑臉or白臉,雙重標準出現!
當孩子有些偏差行為,祖父母往往因為過度溺愛而疏於管教,或是慣以「物質滿足」取代正確價值觀念的建立,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偏差行為加劇,雙重標準下,不但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性。此外曾玉慧老師也說,站在父母的角度,會覺得安全是養育中最基本的要件,除了安全,還要有教育的功能,也就是常跟孩子玩、和他們互動。但通常祖父母比較缺乏這樣的觀念,會覺得孩子平安、不發生意外就好,所以祖父母和孫子相處時,常會miss掉一些黃金發展時機。
教養觀不同,容易傷和氣
教養觀念與態度不同,也容易產生婆媳問題、家庭和諧失調的危機。媽媽常礙於自己是媳婦的角色而不知該如何就教養問題或健康照護方面的問題去和公婆溝通,爸爸也容易在中間變成夾心餅乾。像是新型態的疾病不斷出現,老一輩帶大孩子的經驗和當時的衛生習慣已不符現在標準。此外,當孩子因為隔代教養而出現行為偏差的問題時,「要不要去上幼稚園」對很多媽媽就會變成是肯定句;而當爺爺奶奶持相反意見時,爸爸很可能就會覺得去不去都沒有關係。
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曾玉慧老師指出,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她建議,為人父母的不管工作再怎麼忙碌,再怎樣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都要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祖父母,成為所謂的「有名無實的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父母親要多跟祖父母「溝通與交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利可以疼孩子、愛孩子,但是不可以溺愛孩子;同時也需要教導孩子一些正確的知識概念,而不是讓舊有的、不良的習慣影響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給予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
張伏杉
現職: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會資源處主任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公作系、社會公作師高考及格
經歷:基隆家庭扶助中心社工督導
曾玉慧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
經歷:道禾實驗小學主任、新竹市及幼幼稚園園長
竹北幼發拉底托兒所園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