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門診常見新手爸媽抱著寶寶著急地說:「醫生,我家寶寶每次喝完奶都會從嘴角流出ㄋㄟㄋㄟ,這樣是不是有問題?」以上寶寶溢奶問題,讓專家一起解答!
A:北鼻剛出生時受到母親荷爾蒙影響,胃賁門(食道和胃的交界處)括約肌比較鬆弛,加上這個時期胃賁門尚未發育成熟,便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造成溢奶。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曹珮真表示,溢奶在0~3個月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孩子通常會在喝完奶當下或半小時後從嘴角溢出奶汁或吐一小口奶,但6個月左右就會逐漸改善,爸媽不用太擔心。
A:成人胃食道逆流多半是胃酸分泌過多加上飲食不正常,譬如食物太油膩或睡前吃太多。嬰兒胃食道逆流則是胃賁門括約肌鬆弛使胃賁門無法完全關閉,因而讓胃液或ㄋㄟㄋㄟ逆流至食道,這是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的緣故,與疾病無關。
A:前面說過6個月以後溢奶狀況就會逐漸改善,如果寶寶此時仍頻繁溢奶,有可能是食道橫膈裂孔疝氣。食道橫膈裂孔疝氣指的是橫膈膜裂孔肌肉移位。由於橫膈膜裂孔肌肉有協助胃賁門括約肌阻止胃酸逆流的作用,一旦移位奶汁便容易回流至食道。另外,寶寶也可能是天生腸胃蠕動慢、胃排空速度慢。無論如何,若6個月以後溢奶情形仍未改善,就要請醫師檢查,有時並不是腸胃道的問題,家長須特別小心
A:想知道寶寶溢奶是否正常,可以從外在表現、生長狀態以及溢奶的模式、次數、份量與奶汁形態幾個項目來判斷。如果寶寶每天吃6~8餐,只有1、2餐溢奶且溢奶量不多(從嘴角溢出一點或吐一小口),飲食作息正常,精神活力良好,膚色紅潤,沒有哭鬧或不舒服,體重正常增加,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如果寶寶在吐奶時呈噴射狀,奶汁帶血、帶綠色膽汁或是咖啡色,皮膚變乾且出現皺摺、尿量變少、體重生長停滯,這些跡象表示腸胃道有問題,最好儘快就醫檢查。提醒媽咪,皮膚變乾、尿量變少都是體內水分不足的警訊,代表吐奶的量太多。此時應該帶寶寶就醫而不是餵更多奶,以免寶寶吐得更厲害。
延伸閱讀:傾斜超過10度睡覺容易窒息!嬰兒睡眠安全不可不知的5件事
A:有些嬰兒胃容量較小且胃排空速度較慢,喝奶時一旦吞入過多空氣,胃的空間被空氣佔據,溢奶機率就會增加。要避免寶寶在喝奶時吞入過多空氣有幾種作法:首先購買奶瓶時應儘量挑選防脹氣或不易吞入空氣的款式;餵奶時應稍微將寶寶的頭抬高並把奶瓶排氣孔朝上;餵奶過程中須確認奶水充滿奶瓶嘴,不要有任何空隙;餵完奶最好讓寶寶右側躺並將寶寶的頭抬高15~30度。如果寶寶屬於容易脹氣的類型,建議分段餵奶,待寶寶順利打嗝後再繼續餵。值得注意的是,若讓寶寶餓太久才餵奶,寶寶哭鬧時也會讓胃部囤積空氣,所以準時餵奶也很重要。
A:吐奶的確是奶蛋白過敏其中一個症狀。如果寶寶合併出現脹氣、腸絞痛、血絲黏液便等奶蛋白過敏的其他症狀,體重增加也受到影響,最好帶寶寶到醫院做過敏原檢測,確認是否為奶蛋白過敏。曹珮真醫師指出,有別於其他疾病導致的吐奶,奶蛋白過敏的吐奶通常不會危及性命,因此不會出現太嚴重的症狀,更有可能被忽略,家長須特別留意。
A:引發吐奶的疾病主要和腸胃道阻塞有關,有些不會立即造成生命危險,有些則會在短時間內對生命造成威脅。前者以肥厚性幽門狹窄最常見,3週~1個月大的寶寶罹病率最高。孩子一開始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是體型較乾瘦、體重增加速度緩慢。隨著胃幽門肥厚情況愈來愈嚴重,才會開始出現噴射狀嘔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病兆。後者包括先天性腸扭轉、腸套疊、壞死性腸炎以及感染造成的巨結腸症等,這些疾病是因為大腸或小腸阻塞導致腸胃道缺血、壞死。孩子剛開始會嘔吐、吃不下東西、嘔吐物帶血或膽汁,有些人甚至會解血便。一旦腸子缺氧、壞死就會出現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進而在短時間內進入休克狀態。這類型的疾病通常病程進展很快,大概1、2天就會變得很嚴重,因此家長必須要有一定的警覺,當發現寶寶有上述症狀就要馬上就醫。
無乳糖奶粉可以改善脹氣? 網路謠傳奶蛋白過敏的寶寶可以喝無乳糖奶粉改善脹氣問題,其實無乳糖奶粉主要針對腹瀉孩子設計。如果寶寶對奶蛋白過敏,應該改喝水解奶粉。 |
A:當寶寶出現脫水、小便量變少、吐奶顏色異常、大便帶有血絲或黏液、活動力減弱、意識狀態改變、體重增加減緩或停滯,合併嘔吐、躁動不安、持續哭鬧、精神狀態差等症狀,最好儘快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曹珮真醫師表示,新手爸媽在寶寶溢奶時總會很緊張,不曉得寶寶溢奶是否正常。其實只要寶寶的膚色正常、唇色紅潤、活動力旺盛、睡眠時平靜沒有異狀,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此時可以透過上述預防溢奶的幾個小技巧減少溢奶發生頻率。若難以判斷寶寶的情況,建議尋正當管道就醫,由醫師評估寶寶溢吐奶情況是否正常,切忌使用民間偏方。另外她也提醒,雖然對寶寶溢奶不宜過度焦慮,但也不能太輕忽。有些家長等到寶寶脫水才來就醫,此時孩子體內電解質已經不平衡,需要打點滴,對健康並不好。父母應該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況,一發現不對勁就要就醫,這才是正確的處理之道。
預防溢奶的7個小技巧
附註:第4點適用容易脹氣的寶寶;第7點適用奶蛋白過敏的寶寶。 整理/編輯部 |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曹珮真
攝影/Babypure攝影工作室
model/可愛寶寶李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