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真的是ADHD嗎?醫師有沒有胡亂診斷?」「ADHD不是腦部功能不足,而是教養問題吧?」「ADHD藥物到底和安非他命有沒有關係?」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指出,網路上時常有不正確、誤導的言論,誤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的成因、診斷,甚至是抨擊實證治療方法,造成爸媽、孩子的困擾與擔心,也質疑醫師的專業。
不同於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可透過測量血壓、血糖來確診,ADHD需要透過兒童心智科醫師問診、觀察及蒐集多面向資訊,才能夠審慎下診斷,因而讓有些不理解的爸比媽咪認為ADHD只是一個虛構的疾病。
然而,高淑芬理事長指出,每年在國際上關於ADHD的論文至少有一千篇以上;近10年來,由於腦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更加瞭解這群孩子,像是ADHD孩子在某些部位的神經纖維束(尤其是前額葉到頂葉)較不完整,與臨床上看到的是專心度、衝動…等ADHD症狀有顯著的相關;而這些神經纖維束的不完整也與學校課業、人際關係有顯著連結。
到底網路上流傳著哪些關於ADHD的迷思呢?請跟著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學會的醫師顧問群一起破除流言,認清楚ADHD吧!
ADHD孩子就像是停不下來的跳跳彈簧。
有些爸媽認為哪有什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只是孩子活動好動罷了。然而,好動與過動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好動只是個性活潑,但「過動」(ADHD)早在1904年就被醫學期刊所記錄,且研究證實是一種生理疾病,是需要被治療的。
七成ADHD患者未被發現與診斷
臺灣的ADHD盛行率約為7.5%,與其他國家差不多。若以一個班級有32位學生來舉例,其中就有2名孩童可能是ADHD。然而,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指出,ADHD盛行率7.5%,但ADHD就診盛行率卻只有2.5%,約只有三成孩子接受治療,也就是相當於七成ADHD患者並未接受治療。根據就診率數據可知,目前臺灣有許多ADHD孩子沒有被發現與診斷的,也能打破網路流傳ADHD過度診斷的迷思!
與大腦的結構、功能異常有關
根據研究顯示,從西元1966~2014年這段期間,關於ADHD的研究文獻已累計達23,799筆,其中超過3/4是過去14年所發表。當研究得越多,更加明白ADHD是可以完整治療的生理疾病;並非是孩子壞,也不是爸媽不會教養。梁歆宜醫師表示,爸媽時常被誤會是自己沒教好,孩子才會如此過動,但其實並不然,已有許多研究證實ADHD與大腦結構性或功能性異常有關。
葡萄糖代謝活性低
ADHD孩子總是活潑亂跳,大家可能會以為其大腦過於活躍才會如此,但透過腦部影像證實ADHD孩子腦部發展成熟度不足;相較於一般人,ADHD孩子的大腦葡萄糖代謝活性較差,腦部額葉的功能異常,影響負責專注力、計畫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腦中傳導物質濃度低
ADHD孩子分心、過動、衝動,看似行為問題,其實與腦中傳導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有關。多巴胺系統掌握動作運動、執行功能、思考歷程;正腎上腺素系統掌握注意力、記憶、組織能力、衝動控制、注意力的維持、適應性反應的觸發與警覺性。
ADHD孩子腦內分泌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較一般人少,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抑制突觸間神經傳導物質再吸收,以增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進而提升專注力、衝動控制及學習動機。梁歆宜醫師指出,生理性的問題應該要從生理方面來解決,ADHD是確有其病理機制,應該及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