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不是中邪,瞭解又抖又叫的抽動症

當小孩出現 「突然、反覆與非規則性的身體抖動與發出怪聲」,家長常誤以為這是小孩的壞習慣甚至中邪。
不是中邪,瞭解又抖又叫的抽動症

發出無意義的聲音或動作

為什麼會這樣?小孩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多認為可以克制,但過不久又是如此;有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如吼叫、清喉嚨、鼻子吸氣、咳嗽等;有時甚至會發出社會無法接受的骯髒字句,也有些只是簡單肢體動作如眨眼睛、扭鼻子、張嘴、聳肩膀、做鬼臉與扭脖子等,也有沒有目的的複雜動作如跳躍動作、用力踏步、怪異臉部表情、咬自己或撞頭、模仿他人與聞東西的動作、碰觸或表現猥褻的動作等,臨床上稱這類型的問題為「抽動症」。

 

初始症狀多數為臉部抽動

抽動症狀多屬於短期性質,持續的時間可能在1個月到1年之間,之後就會自動消失,但若超過1年的時間則稱為慢性抽動症或者可能是妥瑞氏症(有二種肢體與一種聲音抽動症狀),此問題有高度的遺傳性且與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有關,心理狀態會影響症狀的表現。

曾經有研究針對60位抽動症患者,41位(68%)認為他們的症狀是故意的,15位(25%)認為他們有故意與無法控制的動作,因此推估93%的患者雖覺得無法抗拒但仍有些故意的成分在。多數個案的初始症狀都是肢體症狀如眨眼睛、扭鼻子、聳肩等,統計發現50~70%的初始症狀都是以臉部的抽動來做表現,多數的肢體抽動都是在上半身,下半身肢體抽動很少見,大約僅有12~37%的患者初始症狀以聲音抽動來呈現。

隨著病程的進展,開始會有出現複雜性肢體與聲音抽動症狀,其中穢語症是其中最複雜的聲音抽動,通常在初始症狀開始後的4~7年才開始出現,大多自青春期開始,大約只有少於1/3的妥瑞氏症患者會出現穢語症,由於其形式怪異常被誤認為是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或者是嚴重的精神症狀。

 

前驅症狀

患者在抽動症狀發生前常有一些前驅症狀,大約有80%患者在動作、聲音發生之前會有前驅的感覺與知覺,如眨眼之前眼睛會有濁熱的感覺;聳肩與扭脖子前頸部會有壓力或者抽筋的感覺;手臂或者大腿感覺很緊或者抽筋;鼻子吸氣前感到鼻子塞住;清喉嚨前感到喉嚨乾或者痛等。

 

開始於7歲,21歲後消失

患者常因為症狀的關係導致其社交孤立並進一步影響其正常的社會發展,被同學投以異樣的眼光時常會感到丟臉、害羞與罪惡感;長期而言患者可能有社交孤立、學業失敗、社交焦慮、攻擊與自傷行為與家庭衝突等。一般認為每千人大約有0.5人罹患有妥瑞氏症,但在發展遲緩需要特殊教育的患者盛行率越高,估計這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約有12%合併妥瑞氏症,而一般短暫抽動症的話甚至高達28%,抽動症狀開始於7歲左右,很少在15歲以後才開始有症狀,症狀與嚴重度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減緩,多數在21歲以後就會消失。

雖然確切的致病機轉機轉仍不清楚,但研究都指向為腦部功能失常而非心理問題,常有明顯的家族遺傳現象,其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與強迫症有高度相關,神經化學物質如質如安非他命、古柯鹼會惡化症狀,一些病毒與細菌感染如鏈球菌感染後所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俗稱PANDAS熊貓症),有半數的患者腦波有異常反應,神經學發現大腦基底核比較小且額葉功能異常。

 

臨床上的藥物與心理治療

目前臨床上以抗精神病藥物最有效,大約有80%的患者會有70~90%的症狀減輕,目前多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如理斯必妥(risperidone)與大塚安立復(aripiprazole),效果佳且較少有副作用。另外補充高劑量維他命B6,有些患者的抽動症狀就會改善。

心理治療方面以加強患者自我瞭解與教育,瞭解自己的發作的前驅症狀,將此衝動導引到較能接受的行為並配合放鬆練習。壓力會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充足睡眠、培養幽默感或看有趣的書籍會減輕症狀。過去認為若合併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應避免使用神經興奮劑,但最新的研究認為在抽動症的患者使用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並不會加重抽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