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看妳變瘦了,是不是沒按時吃飯?」「小孩就是要胖嘟嘟才可愛,有胃口是好事,幹嘛限制那麼多?」嬰幼兒的體重問題常成為兩代照顧者間的摩擦引爆點,事實上,胖寶寶除了可愛萌度百分百外,其實隱藏不少危機因子。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整理歸納下列5大必知原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快來檢視你的照顧觀念是否落伍了。
首先,針對肥胖寶寶的定義,根據國民健康署發佈「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以1歲男寶寶為例,BMI值介於14.8~18.3屬正常範圍,大於18.3則過重,超過19.2就是肥胖。
「嬰幼兒的BMI值標準與成人不同,不同年齡、性別也有不同標準。」陳德慶醫師提醒,脂肪細胞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再消失,飲食習慣多是從小養成,已有研究證實「肥胖嬰兒長大後依然肥胖的機率較高」,也會帶來許多長期和慢性問題,隨著嬰幼兒年紀漸長,症狀會越來越多。
延伸閱讀:小時候胖,就是胖!
針對坊間有「寶寶小時候胖一點,將來才有抽高本錢」說法,陳德慶醫師直言:「把將來要用的營養存起來的概念,雖無科學研究證實有用或沒用,但單從邏輯上來說就行不通,畢竟兒童長高除了需要熱量,也需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胖寶寶身上多的只有脂肪,將來只能變成熱量,無法提供其它營養素。」
陳德慶醫師提醒,多餘的脂肪若無刻意減掉,反而會跟著小孩一輩子,變成是傷害。從臨床上觀察,肥胖兒童小時候的確長得較高大,但成年後卻比預期身高來得矮,由此可見,胖小孩只是長得快,並不代表會長得高。換言之,這種「暫時性的高大」是騙人的,想要長高只要營養均衡且足夠即可,過多的熱量反而不利於長高。
胖小孩衍生問題多,最常見的是被同學嘲笑、言語霸凌,出現憂鬱、暴躁等情緒問題,嚴重時恐引發社交障礙或拒絕上學。此外,也易有O型腿、扁平足、股骨頭生長板滑脫,容易骨折、性早熟影響身高發展,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
值得留意的是,肥胖使人暴露在許多疾病風險中,胖小孩和胖大人一樣都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脂肪肝、膽結石等問題的高危險群。陳德慶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是中年人才會有慢性病,但其實很多肥胖兒童在青春期,甚至更早就已出現這些問題;因此,千萬不能以為小孩子胖沒關係。
對於嬰幼兒肥胖問題,陳德慶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寶寶會變胖一定是大人的關係,畢竟他們不會自己拿漢堡薯條來吃,預防肥胖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做起。」針對嬰幼兒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他提出7點建議。
首先,有研究指出,母乳是兒童肥胖的保護因子,站在醫師立場,鼓勵寶寶接受完全母乳哺育直到4~6個月大,添加副食品後繼續餵母乳到1歲以上。其次,餵奶不應按表操課,要避免過度餵食,寶寶餓了想吃再吃,一旦吃飽就停止再餵,不是時間到就一定要餵奶,也不是每餐一定要餵完,只要寶寶體重有正常增加即可。
第三,添加副食品時,可讓寶寶決定自己要吃什麼、吃多少,例如讓寶寶自己用手抓食物,尊重其意願,不想吃也不要硬塞,讓他們練習吃飽而非吃撐。陳德慶醫師舉例,此概念近似於「嬰兒主導斷奶法」,研究指出,使用此方法攝取副食品的寶寶,體重表現雖然會輕一點,但仍在正常、健康範圍,惟父母可用心準備多元化副食品,提升寶寶的食慾,也讓寶寶能有均衡的營養。
再來就是要鼓勵寶寶多攝取蔬菜水果,越早讓孩子接觸這類食物,未來他們喜歡的機會就會更高;照顧者要避免提供高熱量、低營養食物,如甜膩蛋糕、餅乾或果汁,寶寶一旦吃慣這些重口味食物,容易對健康清淡食物興趣缺缺。
另外,可多鼓勵寶寶從事爬、走、跑、玩耍等動態活動,讓寶寶從小就習慣多活動,2歲前的嬰幼兒要避免使用3C產品,除了傷眼,也會減少寶寶活動以及和人互動的時間,影響腦部發展;最後,孩子會模仿父母的生活模式,想要寶寶健康不胖,父母得先保持飲食均衡、多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
延伸閱讀:10種適合寶寶吃的健康脂肪食物
有健康的父母才有健康的寶寶,肥胖雖和基因有關,但後天環境與行為影響也是造成肥胖的凶手。陳德慶醫師提醒,寶寶體重若已不受控制,可尋求小兒腸胃科或小兒內分泌/新成代謝科醫師協助。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除非已出現併發症,否則並不鼓勵刻意減重,只要維持體重不要增加太快即可。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Angela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德慶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
model/徐筱寓(※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