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產檢,醫師對於子宮內的胎兒一無所知,也無從判斷胎盤狀況、羊水量、胎位等問題,直到醫用產科超音波的發明,終於讓醫師一窺子宮內的胎兒舉動。超音波篩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利用人類聽不到的聲波指引定位、產生圖像。超音波使用前,會先在孕媽咪的皮膚抹上凝膠,再將手持式探頭放於身上移動檢查,觀察胎兒頭頸、腹圍等生長狀況,及胎盤、羊水、胎位等變化,經40餘年廣泛的使用,號稱醫師的第三隻眼。雖然超音波的使用歷史不過數十載,卻是產前檢查的重要篩檢工具。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產科超音波也出現不同的檢查型態,例如2D、3D、4D、及高層次超音波、彩色都卜勒血流超音波等。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指出,雖然產科超音波有不同的檢查型態,然目前產檢所使用的超音波以2D為主,已能完成大部分產前檢查的需求,可以篩檢出約60%的胎兒問題,即便是現在產檢最夯的「高層次超音波」,其實也是2D超音波(Level 2),可對於胎兒的身體構造、器官做系統性的掃描。
孕媽咪必須知道的是,超音波只能做為一種篩檢方式,無非完全診斷出胎兒異常。就算是影像更為精細的高層次超音波,也只能篩檢出約80%的胎兒問題,加上超音波只能在當下檢查時看到胎兒的狀況,若是沒有篩檢出胎兒異常,並不代表胎兒一定正常、沒有疾病,可能是超音波解析度不夠、聲波無法得到成像,或是寶寶逐漸長大才慢慢出現的各種問題。生理功能,如視力聽力或IQ也無法由超音波斷言是否正常。
基隆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江其鑫表示,3D超音波是將一張張的2D超音波影像利用電腦組合成立體超音波影像,就像是照片一樣;4D超音波則是將靜態影像加上時間軸後變成動態影片,3D和4D超音波目前都屬自費項目,而現階段的3D和4D超音波也比較多用在「寶寶紀念影像」,讓準父母一窺胎兒的模樣。
多數民眾常常以為「超音波是不是越多D功能越好、越齊全?」施景中醫師指出:「所有的超音波檢查都建構在2D的基礎上,超音波並不是越多D越好,3D、4D超音波只是透過電腦做快速的後製處理,讓影像更容易讓門外漢瞭解。」此外,施景中醫師提到,很多民眾都被誤導為3D、4D超音波只是給父母看看未來胎兒的樣子,其實3D、4D超音波仍有許多醫療使用的重點,可以輔助2D超音波無法偵測的部分,像是4D可用於胎兒心臟檢查、捕捉動態的心臟顯影,提供立體空間的資訊讓醫師判讀;或是當2D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異常時,醫師也能藉由3D、4D超音波提供的資訊,從不同的角度做診斷。再者,比較新、中階的超音波儀器都同時具有2D、3D、4D的檢查功能,惟獨舊型的低階超音波機器僅能做2D檢查,所以其實無2D或3D機器孰優孰劣的問題。
施景中醫師表示:「臨床上,產科醫師會判斷需不需要使用到3D、4D超音波,在醫療上有其用途,並不是只有秀出一張胎兒寫真。」所以,孕媽咪下次聽到3D、4D超音波時,別再誤以為4D比3D好、3D比2D好,這些都是超音波不同的檢查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