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4個角度觀察寶寶尿液,解讀寶寶健康訊息

尿液,就像是人類循環系統的「清道夫」,負責代謝體內多餘、從四個角度去觀察寶寶的排尿量、解尿數、尿味,甚至於尿色等多所改變,可從中解讀寶寶的生理變化,掌握寶寶的身體健康。
 4個角度觀察寶寶尿液,解讀寶寶健康訊息

 

由95%水分,加上約5%固體代謝物的「尿液」,就像是人類循環系統的「清道夫」,負責代謝體內多餘、廢棄的物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黃心平指出,在母親體內的胎兒,正常約 8~10 周大時,生理即有「解尿」功能;而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只要有水分吸收,就有排尿能力。

 

解尿能力,出生24小時內就開始

黃心平醫師表示,正常寶寶在出生後的 24 小時內,理應會出現第一次「解尿」動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更補充指出,根據調查研究顯示,足月寶寶一出生即在產台上解尿的機率約 15 %~ 20 %; 50 %~ 60 %的小 Baby ,則會在出生後 12 小時內解第一次尿;而 90 %會在 24 小時內, 99 %最晚在出生後 48 小時內會解出尿來。

 

嬰兒解尿,來自反射動作

許淑埜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小 Baby 解尿行為,基本上是一種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動作。由於新生兒的大腦皮質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要小小的膀胱漲滿尿,不用等到大腦下指令排尿,膀胱即會自己收縮解出尿來。

嬰兒時期的膀胱因為容量小,所以相較於成人動輒單次尿量 200 ㏄上下,小 Baby 的每次尿量僅約 10~30 ㏄不等。而隨著年紀漸長,膀胱容量會變大;大腦皮質在成熟、發達後,也較能利用認知與意識來控制排尿地點與儲存尿液。

黃心平醫師表示,一般孩子大約在 2 歲半以後,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白天不尿在褲子上;而在3歲半後,大多可免除「夜晚尿床」的尷尬生活。

 

5歲以上才被視為尿床

正常幼童大概在3~4 歲大後,多能有效控制膀胱,避免讓自己深陷尿床困境;但對有的孩子來說,受疾病、構造與心理等多重因素影響,到了快入小學的年紀,卻怎麼也學不會排尿控制。

醫學上對「小兒尿床」(Nighttime wetting)的定義,主要是針對 5 歲以上幼童,每個月若持續出現 2 次或 2 次以上的夜間尿床現象;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自信心,父母親需考慮帶孩子就醫,尋求治療。

特別提醒家長,除了尿床以外,小寶寶若白天無法禁尿,放任尿液外流沾濕褲子,爸比媽咪也得警覺孩子是否有泌尿道系統的問題。

延伸閱讀:以為尿床會自然好?出現3狀況應就醫

 

▲五歲以上才被視為有尿床問題。

▲五歲以上才被視為有尿床問題。

 

影響寶寶尿尿四因素

受到生理機能發育與季節、飲食等因素影響,新生幼兒的排尿量、尿液濃縮度與尿液顏色等常有別以往,甚至不若成人般穩定。根據黃心平醫師與許淑埜醫師的小兒臨床門診經驗,影響寶寶正常排尿,主與下列4項因素有關。

1.年紀

許淑埜醫師解釋,1歲以前的小嬰兒,由於生理機能未成熟,其尿液留鹽能力不佳,濃縮能力也不強,僅約成人的二分之一,所以與爸比媽咪等大人相比,小 Baby 所排出的尿液通常較稀。

嬰兒們的尿液比成人稀,其背後也正代表著寶寶所需水分量比大人多。許淑埜醫師提到,相較於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所需 30 ㏄~ 40 ㏄左右的水分, Baby 每天平均每公斤就需高達 100 ㏄水分,所以若水分補充不足,小嬰兒可是會比大人更容易面臨「脫水」危機。

2.季節

身體廢物的代謝型態、管道多元,「尿液」僅是其中之一;受到冷熱季節變換影響,排尿量也會跟著改變。黃心平醫師指出,撇除飲食、疾病的其他因素,一般來說,冬季因體表揮發水分少,尿液排出相對較多;夏季因高溫造成代謝循環加快,體內廢棄物質外散管道增多,尿液相對變少。

許淑埜醫師進一步解釋,體驗夏季高溫,人體會自己發展一套散熱模式。在此其中,可分成「有感散熱」與「無感散熱」兩種。所謂「有感散熱」,主要是指水份由尿液及糞便中排出;而「無感散熱」則是水分透過體表(如:皮膚、肺呼吸)來蒸散。

在炎熱夏季,正由於「無感散熱」的揮發量大,從體表外帶出的水分多,所以有別於寒冷冬季,尿液量相對較少。

3.飲食

當孩子的水分攝取夠多,解尿量相對就會增多、尿色也較淡;但若所攝取的飲食含水份量少,尿液則會減少、尿色相對較濃。

另外,食用高蛋白飲食,會造成腎臟負荷變重,尿液中蛋白質含量偏高,容易有尿色偏濃的狀態出現;而過度飲用如可樂、茶等咖啡因含量過高的食物,則會因為食物釋放出咖啡鹼與茶鹼,刺激泌尿系統產生利尿效果,同樣會影響排尿量。

4.疾病

舉凡泌尿系統疾病,或是發燒、腸胃炎水瀉等所造成的生理不適,也都會影響身體水分散失。

 

延伸閱讀:預防寶寶泌尿系統感染4大疾病

 

寶寶尿量與體重成正比

儘管人體所排出的尿量多寡,最大影響因素是「飲食」;不過對新生寶寶來說,不同月(年)齡時程,排尿量也各不相同。

許淑埜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寶寶,因為頭幾天進食量少,加上脊髓反射動作,單次尿量多半很少;但在出生約 3~5 天後,會進入「生理性利尿期」,此時排尿量會明顯增多,在這時期的寶寶,體重多會有明顯下滑 10 %~ 15 %左右;之後的排尿量,就會與進食量與身體無感所喪失的水分有著緊密關係。

受到個體差異、每日水分吸收量、疾病與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黃心平醫師認為,小寶寶所謂的「正常尿量」並無一定標準。不過一般說來,寶寶解尿量,基本上仍與「體重」呈正比關係,他也提醒新手爸媽,若孩子的排尿量每小時每公斤小於 0.5~1 ㏄,就是少尿;而每小時每公斤尿量超過3~4㏄,則是多尿,若合併有口乾、腹瀉,或是吃多、喝多等情況,須盡速就醫,以免錯失如糖尿病(多尿)、急性腎衰竭(少尿)等疾病的早期診斷機會。

透過全方位的新生兒篩檢,只要孩子沒有特殊的自體免疫疾病,多數小寶貝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水份攝取充足、定時排尿,就能免除疾病發生。但儘管如此,平日尿量、尿色、尿味、解尿次數的基本檢查功夫仍馬虎不得,爸把媽咪還是得替孩子細心把關,才能養出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喔!

 

延伸閱讀:多喝水有益健康?小心寶寶水中毒!

 

採訪/陳俐君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黃心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