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課在旁邊看著書的孩子,是她剛上三年級的兒子。上了三年級,換了一個新老師,作業量比之前多了許多,每天回到家後的生活簡直讓她苦不堪言……對,是讓媽媽苦不堪言。
孩子不想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每天吃完晚餐,叫他去寫作業,他總是愛做不做,拖到九點才要開始動筆;這時爸爸才回來,看見功課沒做完,我們兩個人又在爭吵,也不幫忙處理!」媽媽的口氣是滿滿的無奈。
這位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家裡的所有家務和小明的學習都由她來負責:「我知道他功課壓力大,但還是要逼啊!如果不逼,他就完全不會做,難道要放任他擺爛嗎?我真的很焦慮!」
在治療所,有不少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主訴孩子總是拖拖拉拉、無法自律,想要找到解方。但深入瞭解後我卻發現媽媽身上背負著深深的挫折感,而這些沈重感其實來自於家庭中缺乏支持系統。
媽媽一個人承擔著所有的責任,無論是家務還是孩子的學習。情緒不斷累積,卻沒有出口,造成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對立…
面對這樣的家庭氛圍,每個家庭成員都不好受。
為了重塑家庭的氛圍,我每一堂課都給他們出一個小小的回家作業
「媽媽,我上學一整天了,下課還要去課後班,回到家真的很累了,可不可以多讓我休息一下。」這是孩子的心聲。
「孩子,當媽媽的總是有很多擔心,希望你在學校的進度不要落後,我總是怕你拖拖拉拉作業沒寫完,或是寫到太晚,沒睡飽,隔天沒精神上學。」這是媽媽的心聲。
進入三年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顯著提升,開始有了更多的主見,更容易出現反抗和不願接受父母的指導。在面對作業這類要求孩子自行完成的任務時,這種自我意識的提升往往會轉化為對規範的挑戰和抵觸。
→理解孩子的情緒波動和需求,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意見,建立合適的規範和界限,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控制感,可以減少家庭中的衝突。
無論如何,寫作業都是孩子自己的責任。我請媽媽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為了完成作業負責,我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建立責任感。」
媽媽只需要建立清楚的規範,例如:「今天最多寫到九點,九點之後,作業沒寫完就要自己去處理。如果沒做完,就只能自己面對後果,無論是隔天向老師承認,還是早上自己去學校補寫,都是他自己要承擔的後果。」
→放下過多的責任很重要。媽媽需要減少自己的壓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負責。
爸爸回家後,可以用更支持的方式參與,當孩子面對習題陷入困境,爸爸可以接手:「我們一起看看怎麼開始這道數學題,然後你自己完成。」這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也能讓爸爸成為家庭中的積極支援者。
家庭成員間的合作與支持。有清楚的規範,每個人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媽媽不必承擔所有責任,情緒衝突就會自然減少。
作業問題不應該是全家的唯一焦點,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家庭的其他時光也要被重視。爸爸媽媽有空時,可以多安排一些輕鬆的家庭活動,例如週末讓孩子選一個他想去的地方,全家一起去,或者一起看電影,這能有效緩解緊張的氛圍,增進家人的情感連結。
撰文/蘇子茵 職能治療師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愛能職能治療所 所長;教育部「台北市學校系統」 專業團隊職能治療師;最懂孩子的兒童發展專家
專長:愛能職能治療所的所長子茵老師,是一名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也因為擔任教育局專業團隊治療師,與教育現場的老師及家長有很密切的合作,子茵老師希望透過職能治療的專業,協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及行為,並且發展出高品質的親子溝通技巧。
經歷: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新北市社會局:兒少家外安置專業服務團隊委員;翊銘跨國教育集團:課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