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有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此時人體陽氣內斂,適合透過食補提高抵抗力。在即將到來的寒冷冬日,讓我們跟著周亞錚中醫師,一起認識常見冬令食補以及注意事項吧!
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是一款平補脾胃的藥膳。這四種藥材藥性平和,適合全家大小、不分季節食用。然而為減少藥味和提升口感,日常小吃店的常見的四神湯多數以薏仁取代芡實,或僅使用薏仁與豬小腸煮湯,較無進補之效,購買時宜稍加區別。
由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肉桂、生薑、大棗組成,是一款強效的溫補氣血、滋陰升陽的藥膳。本方溫補性質強烈,適用於體質虛弱、頭暈目眩、消瘦乏力等體寒者食用,節令上較適合冬季食補,若是體質偏燥熱者則較不適合服用。
由當歸、人參、黃耆、生薑、羊肉組成。羊肉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功效,對於體寒怕冷、容易疲勞的人特別有益。羊肉湯在冬季非常受歡迎,能夠幫助驅寒暖身,增強抵抗力。此食補偏溫,若是體質偏燥熱者不適合服用。
可用黃耆、紅棗、枸杞子組成溫和的養生茶。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紅棗養血安神,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本方口感甘甜,適合日常飲用,能夠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
「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涼補(清補)三種,在進行食補時,需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藥膳,避免盲目進補導致不適或加重病情。以下是一些進補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進補前應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藥膳。例如:陰虛火旺者應避免過量溫性藥材,以免加重熱症;而脾胃虛弱者則應慎用寒涼食材,避免影響消化功能。中醫判斷體質時會參考症狀、脈相、舌苔等多種資訊,建議民眾進補前先諮詢中醫師,避免誤判體質導致進補後身體不適。
食補應隨季節變化調整。冬季適合溫補,春夏季則應以清補、潤補為主。並且進補應適量,現今社會已不如以往農業社會的營養缺乏,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頻率和食補總量,避免過度進補導致體內負擔,過猶不及。
孕婦、兒童、老人以及有特定疾病的族群,因體質狀態特殊或藥物使用等情況,應在醫師專業指導下再進行食補。若有急性症狀,例如感冒、感染發炎等情形,即便身體狀況虛弱,當下也不適合進補,建議優先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
產後體質多數偏虛,除了考量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也需兼顧到哺乳安全,因此食補上需要特別注意。產後媽咪應該如何調整?周醫師整理了以下產後食補指南:
推薦藥膳|生化湯、四神湯
說明|生化湯針對產後血虛、寒凝、血瘀體質,可幫助調解子宮收縮、排除惡露,一般在產後一週服用,故有產後第一方之稱。生化湯不宜過晚服用或是服用過久,且若產婦有產後不正常出血、傷口感染或凝血功能異常等,則禁止服用生化湯,因此使用前建議諮詢中醫師。惡露排盡後,可開始加入平補藥膳,溫和不易上火的四神湯,非常適合作為調補脾胃的開端。
推薦藥膳|四神湯、八珍湯
說明|無惡露出血後,宜從脾胃開始調理,改善產後虛勞症狀。若腸胃吸收狀況不佳,貿然使用大補食材,恐導致吸收不良及上火等副作用。因此調補初期可以溫和平補的四神湯為主,確認腸胃狀況穩定後,再逐漸轉往氣血雙補的八珍湯。
推薦藥膳|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說明|在八珍湯補氣養血的基礎上調整補藥成分,進階為治療諸虛百損的十全大補湯。透過十全大補湯方中健脾養胃、補血、補腎的藥材特性,讓產後媽咪盡快補上孕產過程消耗的體力,減少產後腰痛、掉頭髮等不適。此階段以溫補為主,但燥熱體質者不一定適用,建議詢問中醫師評估。
麥芽有退奶作用,故產後哺乳期應避免服用。
一方面酒精容易會使血管擴張、增加出血風險,產後傷口尚未復原時不建議使用;二方面雖然部分酒精煮沸後會揮發,但殘留的酒精會透過乳汁使新生兒過長睡眠、腦部發育受到影響。如果想用米酒料理,建議酌量並開蓋燉煮,讓酒精盡可能完全揮發。食用時間可安排在哺乳後食用,並離下次哺乳時間約1-2小時以上。
中醫食補講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特別是在冬季,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藥膳進補,不僅能夠大飽口福,還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暖口又暖心。然而,食補並非人人適合,建議經過中醫師的專業評估、充分了解自身體質,恰當進補才能真正發揮功效。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幫助大家在冬季進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邁向事半功倍的健康生活。
撰文/周亞錚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現職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
高雄榮民總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韓國慶熙大學 韓醫見習
捷克布拉格 第三區醫院 國際見習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