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的家庭中都有「長女」、「長子」。這不只是出生的排序,也不只是戶口名簿上的稱謂。美國《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其中還有不同的人生況味。尤其是長女,似乎命中注定要背負「長女的苦情」,面對「長女症候群」!
雖然時代不斷演進,愈來愈多人認同,每個孩子都不相同,而且是獨立的個體。但是人們對於比較早出生的孩子,總還是會有意無意地提醒,他們在各方面都要做榜樣;對於女性,仍會期待他們是主要照顧其他家人的人、甚至要「長姊如母」地當起小保母。身為長女的人,就同時肩負了榜樣與照顧者的雙重期待,更為辛苦。
而這還只是開始。
「作為長女,意味著常常要被認為妳做得不夠多,得要在表面上努力自我克制很多事情,好像全家人都要倚賴妳的辛勤努力……必須成功的壓力,被認為必須以某種方式行事,……」文中細數長女們在網路上的種種真實體驗。
事實上,父母們面對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的確有不同養育方式,只是他們可能並不自知。《大西洋月刊》引述賓州州立大學從事家庭研究的榮譽退休教授麥克海爾(Susan McHale)指出,爸媽在面對第一個孩子時,常常比較謹慎,很專注在如何把孩子養好、帶好,從孩子的成長、健康、成績、交友,都很在意、甚至微觀管理,搞得親子都很有壓力。
長女被賦予更多責任 希望減輕負擔與心理壓力
對於後面的孩子,就比較沒有那麼焦慮或執著,親子關係比較輕鬆,衝突也比較少。所以,當老大離家後,常常爸媽跟比較晚出生的孩子就開始有更多衝突,因為注意力從老大移到了他們身上。另外,父母會不自覺地讓孩子間出現類似階層、等級體系的現象,例如,要大孩子擔負較多責任,照顧弟妹、幫他們看功課、教他們事情、給他們建議、做好榜樣、展現對弟妹的領導力、更負責、分擔更多家裡的擔憂……。
偏偏,每個人的性格、獨特性,是跟出生順序無關的。例如,家中年紀最大的女孩不一定剛好是最有責任感的孩子,但常常被賦予更多責任,相形之下更容易被認為不夠負責。更糟的是,這種期待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理解,內化成以為是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與責任。如果孩子的個性剛好跟被父母貼上的標籤不符,恰好無法這麼做,就會被期待應該自責,或自己感到內疚、沮喪。而被賦予最多期待的,最容易產生這些內在糾結的,就是長女。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這些狀況,就如不是所有的長女都覺得理當、或天生有這些特質,要照顧家人,維繫親情,或背負「偶包」。描述這些「長女症候群」的女孩們,也可能各有不同的徵狀與經驗,但共同點是希望能減輕負擔與心理壓力。
研究成年女兒角色的貝勒大學傳播學教授奧爾芙德(Allison Alford)在文中指出,最好的改變之道,仍是從家庭開始。例如,討論對於家中長女的期待與形象是如何,並且考慮長女對自己的看法與期望。
而現在就可以做的,是好好疼愛家中可能就有、常常照顧與關心別人多於被關愛與照顧的長女!
資料來源:大西洋月刊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