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當育兒遇到一打一時 雙寶媽的六種實戰經驗分享

有了孩子後,雖然夫妻會一起育兒,但更多時候得單打獨鬥,獨自帶孩子可能會面臨很多挑戰,像是孩子整天想纏著自己、如廁時想跟進來等,當中有笑有淚,有樂趣也有辛苦的地方,回想這幾年帶小包、小喵的經驗,我這個雙寶媽從新手媽媽到現在,真的也累積不少心得。
當育兒遇到一打一時 雙寶媽的六種實戰經驗分享

 

一人帶幼兒時的常見狀況,一打一時難免緊張又慌亂,除了要應對突發狀況,同時也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常見狀況包括:


六種實戰狀況各別擊破

狀況1:當他拿了你不想讓他拿的東西

當孩子在快一歲開始進入到處探索的年紀時,會對事物的好奇心付諸行動,常常想拿取各式物品,包括紙張、衛生紙,又或是危險的剪刀、電線等,但危險物通常得趕快讓孩子放手,然而若我們直接要小寶包放手時,他可能會握得更緊,而且也不一定曉得爸媽的意思,這時要是我們心急,用生氣、兇的口吻說:「這個不能拿。」以及用力把物品搶過來,孩子更可能跟自己對抗,因為孩子會覺得為什麼他不能拿。

這時候如果沒有立即性的危險需要制止孩子,我就會利用一個小技巧,叫做「一物換一物」,也就是拿一個安全、範圍容許的物品,像是大人的無尖銳塑膠小梳子、廚房的隔熱手套等,然後問孩子:「你會梳頭髮嗎?」或說:「你幫媽媽拿這把梳子。」順勢將小孩手上危險、不容許的物品換過來,孩子就會轉移注意力。

另外,換取的物品不一定是孩子的玩具,因為孩子對於玩過的玩具沒有新奇感,因此可以他沒碰過、安全的物品為主,只是若孩子對新物品沒興趣,就得一直拿各類物品嘗試,趕緊把物品換過來。
 

狀況2:當你想上廁所或洗澡

相信不少爸媽都有類似經驗,當自己要上廁所、洗澡時,孩子常常想跟進來,身為雙寶媽的我也不例外,當家裡只有我和小喵在家時,我會讓她一起進廁所,因為不能放她一人在外面,這樣無法掌握她的狀況。

另外,上廁所和洗澡也是必學的生活自理能力之一,因此讓孩子跟進來也能學習這些能力,比如上廁所的姿勢、洗澡的順序等,尤其孩子其實不怕臭,他們單純想跟在自己身邊,只是自己要調適心態,也就是自己上廁所和洗澡時會多一位觀眾。

 

狀況3:當你要進廚房備餐,他黏著你

這部分可分為兩階段,若是約1歲10個月以下的小寶包,可以用揹巾揹著做菜,但建議製作輕食料理,避免需開大火的危險料理,且時間盡量不要太長,才不至於太吃力。

記得小喵大約1歲10個月後因為比較大了,也漸漸可以簡單溝通,因此可以找事情讓孩子在安全視線範圍內參與,比如我會準備一個小盆子、矽膠刮刀及不要的蔬菜蒂頭給目前2歲的小喵讓她炒菜;又或是洗菜時挑一片溼葉給小喵,告訴她說:「這片葉子很溼,拿去電風扇前吹乾。」她便咚咚咚地跑去無葉片、安全的電風扇前吹乾,這時我就可以抓時間把菜都洗好。

大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緊張,下意識的會跟孩子說:「不行,你千萬不能進來。」、「很危險、不要纏著我。」然而這樣孩子會越想要過來,因此可以找一件延伸的小任務給孩子做,即使那個任務大人看起來超級無聊,孩子也會覺得新奇,甚至比玩玩具更開心。

▲小喵拿著小盆子炒菜很開心。


狀況4:當他某個點不如意,情緒崩潰

隨著孩子漸漸成長,會慢慢察覺自己有情緒,而且也越來越會表達自己的心情,還記得今年7月,當時我們全家確診一起待在家,那時候她和爸爸阿包醫生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她就情緒崩潰,甚至跟爸爸槓上,心急的爸爸當下很急的問:「小喵,妳怎麼了?」、「妳怎麼一直哭?」、「我們一起去做別的事情好嗎?」但是都沒有用,小喵當下的杏仁核很激烈的反應,情緒非常高張,而且非常針對爸爸。

於是過了一會兒我就請爸爸出去,我和小喵待在主臥室,我又擔心爸爸會忍不住再次介入,所以把門鎖上,這時候我知道不需要再無效對話,於是便靠近她抱抱她,但生氣的孩子很難抱,她會用力掙脫、拳打腳踢,不過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所以抱她的時候也要用些力氣包覆她的手腳,除了溫暖呵護,擁抱也會使身體分泌血清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同時我也輕聲地說:「妳很生氣,我知道。」接著再放開手、保持一點距離做自己的事。

雖然此時孩子仍繼續發洩,但我會每隔幾分鐘提醒小喵,等她哭完媽媽就會去抱她,而小喵耳朵漸漸也打開了,曉得媽媽在等她,大概過了15分鐘,我問她:「小喵哭好了嗎?哭好就跟媽媽講喔!媽媽就去抱你。」小喵緩慢回答:「媽媽,我哭好了。」這時我就去抱她,警報解除,開心走出主臥去找爸爸玩。

孩子的哭聲通常令人很煩躁,所以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盡量去做別的事,一邊偷偷觀察孩子。我們不能把精神都集中在孩子的負面情緒上,不然很容易讓理智斷線裂!

▲給孩子一段發洩的時間,當孩子發洩完情緒再給他抱抱、安撫,孩子會漸漸穩定下來。

 

狀況5:當你想帶他外出採買

家長單獨帶著孩子外出採買是一件辛苦的事,包括外出要預防各類突發狀況,以及返家時提物上樓的不便。

外出採買前,我會先列好清單,進賣場時快狠準取物,避免長時間比價、比物,因為孩子在採買時沒有太多事可做,很容易沒耐心,會延伸出不可控的變數,比如摸、拿商品、拉著爸媽衣角甚至當場倒地胡鬧等,這對爸媽來說是很大的壓力,所以快手採買可以降低變數。

在採買前,我也會反覆跟孩子預告:「今天是來陪媽媽買東西,那賣場內有很多物品,但手都不能亂摸,因為如果摸了、弄壞,老闆可能以為我們要買,可是我們沒有要買,也沒辦法買,這樣無法跟老闆交代,你可能要留下來工作喔!」

除了反覆預告,我也會問孩子曉不曉得,這時小喵會點點頭,另外因為擔心小喵會沒耐心,所以我也會準備好米餅和玩具隨時拿出轉移注意力。

而返家時若家裡有無障礙空間,則可將物品扛在肩上或掛在推車上回家,但若是住在非一樓的公寓,就得徒步爬多層樓梯,同時抱孩子、扛物品、揹推車,這對家長來說非常吃力,尤其如果媽媽本身是比較瘦小的身材就會更辛苦,這時盡量降低外出採買頻率,以及在有家人時一次大量購買為宜。
 

狀況6:當你要處理一些公事

在今年疫情高峰期時,我經常一個人帶小喵,然而工作仍持續進行,所以我常得一心多用,同時處理工作、家事與帶孩子,這時我會跟小喵說:「老闆找我,我要上班了。」同時拿出她的玩具電腦,跟她說一起來上班,工作完才能吃點心。如此小喵心裡會比較踏實和有期待,曉得現在要做什麼事以及下一個活動內容,可以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另外,因為這時候我必須擁有工作的時間,因此不會問開放式問題,像是:「你現在想做什麼?」、「玩玩具好不好?」這樣可能就無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間。

除了拿玩具電腦,我也隨時備好畫筆、紙張、其他玩具等,因為小小孩對一項事物的專注力可能只有5~10分鐘,所以爸媽要一直不斷創造這5~10分鐘,盡量用那極碎片的時間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這可以說是被孩子磨出來的極度分心的專注能力喔!


▲隨時要想一些無害的事情讓孩子忙,例如:戴廣告紙折疊的廚師帽,他才不會讓你更忙。

 

實戰經驗原則總整理

身為爸媽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要有信心可以帶好孩子,而非被孩子牽著走,以下我將自身經驗歸納成4個策略:

1.身為家長,要有一種Follow me的氣勢讓孩子跟

身為家長要有魄力,告訴自己是領導者,要帶領孩子認識世界,因為孩子也在期待自己如何帶領他、建立生活規範、了解哪些事可做與不可做。

 

2.不製造選擇權跟一直問孩子好不好,除非不會製造麻煩和困擾

帶孩子時會遇到「必須這麼做」、「對彼此都好的方式」的狀況,這時候就別製造選擇權給孩子,比如吃藥、餵奶地點,以吃藥來說,不能問孩子:「吃藥好不好?」因為孩子必須吃藥才會恢復健康。

又或是喝奶地點,以小喵來說,她曾有在沙發上喝奶打翻的經驗,因此我們最後仍讓她回到臥室喝奶,因此喝奶時我們不會問她想在哪裡喝,而是直接帶她到房間,而也許她不願意馬上喝奶,我們就會讓她選枕頭,因為選哪款枕頭對爸媽來說不會製造麻煩,讓小孩自己擁有權利做出一個選擇,也比較能順利進行當下該完成的事。

 

3.不斷下指令及不斷鼓勵孩子

小小孩因為仍處於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階段,因此很多時候不曉得可以做什麼事,又或是只想跟在爸媽身邊,因此要不斷想事情給孩子做,並且不斷鼓勵他,比如用餐完畢時,我得收拾碗筷,這時就可以拿一條乾淨抹布請孩子擦地板,並且說孩子是清潔小幫手,孩子就會很高興。和孩子對話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當你要他做什麼、他不大配合時,與其用命令口吻,不如用「你幫媽媽…」,比方不想換尿布,可以說,「你幫媽媽躺這邊」、「你幫媽媽示範小朋友怎麼把屁股抬高」,通常他們就會變得樂意了。

還有我盡量不讓孩子一直看電視,因為看過幾次後就會一直吵著看,所以我會在小喵提出需求前給她指令,比如要她去書櫃選一本想看的書、選一個玩具,一起讀繪本或一起操作玩具等。

 

4.活動轉換前盡量先預告提醒

這類狀況常發生在外出遊玩要回家前,比如帶孩子去公園吹泡泡,孩子玩得正盡興時,這時已準備要回家,就可在回家前的幾分鐘預告:「吹泡泡好開心,那我們再吹5分鐘就要回家洗澡囉!」雖然小小孩可能聽不懂5分鐘的意思,這時可以設定計時器倒數,當時間到再給孩子看,有時候孩子不一定有聽懂,因此要多重複幾次,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準備要結束,以及待會兒的活動規劃,突然結束在孩子正開心時,孩子可能會崩潰,這樣得花更多心思收拾他的情緒。

倘若遇到孩子實在不想離開,這時我會跟孩子:「來!我們挑地上兩片樹葉撿回家。」或其他能往家的方向可能會有的期待,比方回家吃點心等,孩子就會被轉移注意力,並且慢慢轉為前往回家的路上。

 

用專屬的策略,讓育兒之路變更順

經過幾年經驗下來,我歸納出以上的育兒策略,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小朋友,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爸媽看完文章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複製,但相信孩子仍或多或少有一些共通點,所以也許某些部份可以通用,其他部分再順應孩子的個別差異微調,這樣爸媽便能找出專屬的策略,育兒之路也會變更順。

 

本文章轉載自DJ琦琦暖心家庭》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