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愛啃指甲、吃頭髮……孩子異食癖怎麼辦?

小朋友可能會在父母不注意的情況下偷偷吃下不應該吃的東西,當這種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就可能屬於異食癖。大陸一名5歲女童日前就因腹痛、發燒送到醫院治療,用胃鏡檢查竟發現一大團毛髮!異食癖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中發現,家長若有懷疑建議就醫諮詢,不要讓異物日積月累釀成健康危害。
寶寶愛啃指甲、吃頭髮……孩子異食癖怎麼辦?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

家人禁止就拔自己頭髮 5歲女童吞下巨量髮絲

大陸廣州一名5歲女童樂樂(化名)由於腹痛、發燒,被家長帶往醫院檢查。醫生通過胃鏡檢查,才發現樂樂的胃內纏滿了頭髮。這些頭髮因長時間的積聚,已與食物纖維殘渣混成一團,模樣神似下水道卡著的毛髮團。由於團塊大小約5 *8釐米,難以從胃中取出。因此醫師決定讓樂樂口服碳酸氫鈉輔以喝雪碧等碳酸飲料溶解食物殘渣,再通過反覆套圈、塑形的方法將毛髮團取出。

原來樂樂從小學習爬行時就喜歡撿地上的頭髮來吃,還有咬手指頭的不良習慣,屬於一種異食癖。家人每次看到都會及時制止,沒想到孩子還是日積月累的吃下了大把的頭髮。醫師聽完家長的描述,再次對樂樂進行查體,最後發現頭頂有一處禿髮斑,大小約3 * 4cm,可能是被她拔下來的禿塊。

延伸閱讀頻口渴是徵兆!女童血糖飆破500進加護,母自責:應該早點送醫院

好發於兒童與孕婦,喜歡吃冰也算異食癖

異食癖是一種飲食失調症,患者會持續性地攝取一些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其中相對無害的如:冰塊,具有缺鐵性貧血的女性可能會有愛吃冰的異食癖。此外,異食癖患者也會吃頭髮、泥土、膠水、粉筆、污垢、紙張等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的物品。這種病症在女性和兒童中更常見,尤其是孕婦、幼童和有發展障礙的族群(如自閉症、智力障礙)。

導致異食癖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不過有些研究表明部分異食癖是因為人體缺乏諸如鐵、鋅等礦物質引起的。這類型的異食癖是身體在營養缺乏時做出的機制反應,一般用藥物或維生素治療能夠解決。也有一說認為異食癖與心理因素,例如:強迫症、壓力等問題有關。大陸醫師也推測樂樂吃頭髮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可能性更大。

孩子喜歡亂吃東西就是異食癖嗎?

處於口腔期的兒童對事物充滿好奇,加上辨識能力有限,還沒來得及學會分辨食物與事物。加上小朋友處於發育期間,正是探索感官的階段,因此美國全國飲食失調症協會(NEDA)指出口腔期的2歲以下幼童不應該被診斷為異食癖。但2歲以上的小朋友若持續服用奇怪的物品,就可能是異食癖,家長可以根據以下3點進行區別:

1. 孩子持續食用異物1個月以上。

2. 食用的異物對生長與發育無益或有害。

3. 對孩子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而言(例如已能準確意識到這不屬於食物),這種行為是不正常的。

當家長有所懷疑後,最好將寶寶吃的東西、日常狀況如實以告,幫助醫師診斷。

異食癖不可輕忽,長期食用會埋下健康隱患

若食用的是無害物質家長或許會在屢教不改後放棄,但如果孩子異食癖的病因在於營養不良,長期忽視會使該營養素得不到補充,進而影響健康,例如因為缺鐵而嗜吃冰塊,放置不管可能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疲倦、頭痛,且牙齒上的牙釉質被冰塊破壞會增加蛀牙風險,缺乏鐵質也會影響成長發育。

此外,長期食用異物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食用人體無法消化的異物如頭髮,會引起腹痛、便秘或腹瀉。愛吃含鉛的泥土或油漆碎片則有鉛中毒的可能性;喜歡吃泥土或糞便可能會因為內含寄生蟲或蠕蟲發生腸道感染。此外,異物也會造成腸梗阻、口腔或牙齒受傷。因此家長若發現小朋友有異食癖的徵兆,請就診諮詢醫師,以改善生理或心理的問題,同時預防未來的健康危害。

輕忽異食癖,會埋下健康隱患。

延伸閱讀男童上課專注力差、發展遲緩,原因竟與挑食有關!

改善兒童異食癖從這2處著手

1. 營養均衡

衛福部的《幼兒期營養手冊》顯示2011年臺灣1~6歲的幼兒對鐵、鈣與維生素B的攝取量未達2/3的人數大於10%。同時,手冊也指出1~3歲兒童鐵攝取不足的百分比為20.8%,鋅則是8.49%。針對營養不足引起的異食癖,家長可以通過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改善,例如小朋友缺鐵平時就可以吃一些富含鐵質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青花椰菜)、穀物、蛋黃。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營養師晏傳婌在《嬰兒與母親》的採訪中建議父母可以搭配維生素C果汁(如柳橙汁、奇異果汁等),促進鐵質的吸收。等寶寶年齡稍大,消化能力更好時,可以再適當加入牛、豬肉等富含鐵質的食物。至於鋅的補充則可以從母乳、配方奶、海鮮、堅果、紅肉等補充。

2. 挖掘異食背後的心理原因,多加關注

幼兒會有這些壞習慣可能是因為缺乏關愛或長期處於壓力環境,甚或是因為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孩子也可能會因為吃異物沒有被糾正而維持這個習慣。因此,家長平常要多給予孩子關愛,若發現小孩的壞習慣要及時糾正,無法糾正就趕快諮詢專業人士幫助。此外,父母也要找尋出異食癖的根源,不管是因為精神病症、發育問題或是壓力等環境因素,找出問題才能通過行動緩解壓力或尋求心理醫師介入,而不只是停留在糾正這一表層行為,治標不治本。這一過程或許是漫長的,家長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關注,因為有時候心理的傷害遠比肉體的傷害更深遠。

資料來源/美國全國飲食失調症協會(NEDA)《廣州日報》HealthlineNemorous Kids Health,衛福部

延伸閱讀揪出孩子常見的3大飲食壞習慣!挑選天然食材料理,愛上在家吃飯!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整理撰文/林雁

資料來源/美國全國飲食失調症協會(NEDA)《廣州日報》HealthlineNemorous Kids Health,衛福部

照片/Photo-AC(※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