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如何告訴孩子父母要離婚、讓孩子適應單親家庭?5原則、6禁忌一次看懂

前陣子宏蕾大戰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雙方爭吵的戰線從感情一路延燒到親子關係。對於「蕾神」一再利用網路爆料,有些網友鼓掌叫好,但也有人擔心這種玉石俱焚的做法會讓孩子受傷。離婚時在網上互相攻擊,對孩子有影響嗎?當夫妻關係破局,應該如何處理親子關係?
如何告訴孩子父母要離婚、讓孩子適應單親家庭?5原則、6禁忌一次看懂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黃信榮表示,小孩會從父母的行為建立對離婚的看法,他人的眼光與評論都會對孩子造成壓力。以宏蕾事件來說,孩子未來在學校/網路接收到父母的負面消息,一定會受到衝擊。不要小看離婚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即使是小嬰兒,也能感受到爸媽分開產生的壓力。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3階段看仔細

0~1歲: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

嬰兒所有的生理需求,包含吃、喝、拉、撒、睡,都必須仰賴父母才能達成。如果因為離婚而疏忽對孩子的照顧,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安全感就會大幅降低。如果主要照顧者換人,孩子不安焦慮的情形會更嚴重。

2~3歲:覺得自己被遺棄、不被愛

這年紀的孩子很需要父母的鼓勵和協助,當父母其中一方離開,孩子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不被愛,擔心留下的爸/媽有一天也會拋棄自己(消失)。

3~6歲:產生罪惡感、幻想父母可以重修舊好

這時期的孩子想法較自我中心,會將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不乖、不聽話,進而產生罪惡感。此外,孩子對父母無法在一起也會感到失望。有時會出現明顯「心理影響生理」的反應,例如頭痛、胃痛...等。

別漏接!這些訊號代表孩子在求救

➤一直追問離開的爸/媽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不停把玩爸/媽送的玩具。

變得很黏人,爸/媽走到哪跟到哪;突然出現分離焦慮、不想去學校。

不願意自己吃飯,一定要爸媽餵;不想吃飯。

怕一閉上眼爸媽就不見,吵著不睡覺;就算再累也很難入睡;入睡後常做噩夢;半夜常醒來吵著找爸爸媽媽。

不斷咬指甲。

➤時常頭痛、胃痛。

過敏、氣喘等慢性病變嚴重。

出現退化行為,例如半夜尿床、隨地大小便。

沮喪、悶悶不樂、容易發脾氣,開始會攻擊他人。

延伸閱讀:一封離婚判決的溫暖附記!「爸媽的爭吵不是你的錯」

當孩子行為出現異常 這樣做可幫他穩定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幾種表現,一定要主動關心,比方說:「寶貝怎麼了?為什麼一直咬指甲?」然後嘗試替孩子說出心情、幫他穩定情緒:「是不是怕爸爸/媽媽不見?不要怕,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如果孩子一直把玩對方送的玩具,可以安慰他「你是不是很想爸拔/馬麻?不要急,週末就可以見面了。」如果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可以引導他自己表達:「寶貝怎麼了?來跟爸拔/馬麻說你為什麼會不想睡覺。」當孩子獲得及時的安撫與關懷,發現大人可以了解自己的感受,就會慢慢建立安全感。

除了日常生活的觀察,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也要主動告知老師家裡狀況(父母離婚),請老師多留意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特別是與同學互動的反應,例如是否變得有攻擊性?是否變得退縮?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引導。

怎麼告訴孩子父母要離婚?「這兩句話」千萬別說!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什麼是離婚,或認為孩子聽了會難過,選擇避重就輕或不說;有些家長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問孩子:「爸爸媽媽離婚好不好?」「爸爸媽媽要分開了,你要和誰住?」

黃信榮表示,將離婚的決定權丟給小孩,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一旦離婚成為定局,孩子可能會因此自責:「是不是我說要跟馬麻住,爸拔才離開?」不告訴孩子離婚的事,任憑孩子的焦慮不斷蔓延,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決定離婚以後,應該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再用中性的態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話告訴他事實,比方說:「爸拔馬麻住在一起會吵架,沒辦法長期相處,所以決定分開。」同時讓孩子知道這件事與他無關:「爸拔馬麻會分開不是因為你,你沒有做錯任何事。」

說清楚未來規劃 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

孩子聽到爸媽要分開,難免會產生許多疑問,例如:「以後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嗎?」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無法理解,會不斷追問:「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或「我會聽話,你們不要分開好不好?」這時候要有耐心,儘量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明,給孩子時間去理解、消化。

此外,也要說清楚日後的生活安排,包括未來要跟誰住、由誰照顧、是否需要換學校,爸爸 /媽媽離開要住哪裡、如何聯繫、怎麼見面,讓孩子充分了解「新生活會如何進行」,孩子才能逐漸建立安全感。

這段時間要不斷給孩子安撫與愛的保證、協助他用正向態度看待父母離婚的事,例如:「爸爸/媽媽雖然離開,但對你的愛不會減少,我們兩個都會永遠愛你。」、「爸媽永遠都在,現在你有兩個家可以去。」

Tips.學齡前的小小孩最需要的是被照顧。妥善的規劃與安排可以讓孩子建立預期心理、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延伸閱讀:如何跟孩子解釋爸媽要離婚?小學輔導老師提這3點最重要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單親生活?過渡期把握5原則

無論做了多少準備,離婚勢必會對孩子造成衝擊。但只要用正向態度去面對,讓孩子知道自己依舊保有父母的愛,就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離婚後的過渡期把握以下5點原則,有助孩子更快適應:

➤讓孩子隨身攜帶心愛的玩具

如果孩子有心愛/習慣把玩的玩具、玩偶或繪本,可以讓他隨身攜帶。熟悉的事物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帶孩子一起布置新環境

如果要帶孩子搬到新住處,裝潢、挑選家具時可以讓孩子多多參與。孩子對新環境參與得越多,就越能融入新生活。

➤儘量減少生活上的變動,讓孩子維持原本作息

父母分開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大幅降低。這段時間最好儘量減少生活上的變動,讓孩子用原本的作息起床、吃飯,在一樣的學校上學、在一樣的床睡覺;出門前提早告知,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耐心引導、陪伴,給孩子更多關懷

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單親家庭的生活模式。耐心引導、陪伴聊天有助孩子穩定情緒。

➤固定探視時間、讓孩子和對方保持密切聯繫

除非完全切斷關係,否則離婚初期應該還是會有很多接觸和合作,例如接送上下學、帶孩子上才藝課等。讓對方在固定時間和孩子見面、維繫親子感情,可以強化孩子的安全感。

日常接送以外的探視時間也要固定,可以的話最好增加頻率。當孩子能夠穩定、頻繁的和離開的爸爸/媽媽見面,他才會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離開就不愛我。」

延伸閱讀:新婚與離婚夫妻一樣多!父母離異,孩子最怕的是…

降低傷害 別碰這6大禁忌

1.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和父母分開難免會難受,不要否定或要求他壓抑負面情緒。

2.不要將孩子當成攻擊對方的武器

再怎麼想要爭取監護權,也不能將孩子當作武器來攻擊對方,這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壓力,覺得是自己的緣故導致父母爭吵。既然已經離婚,就要避免衝突,不要讓孩子受到二度傷害。

3.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情緒性的字眼批評對方

雖然離婚後很難馬上放下新仇舊恨,有些紛爭一時半刻也難以解決,但無論如何,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對方,特別是用情緒化的字眼。對孩子來說,要和爸爸/媽媽分開已經很難受,又要承擔大人的情緒,心理壓力會更大。孩子會懷疑:「所以爸爸/媽媽是壞人嗎?我不能再愛爸爸/媽媽了嗎?」

黃信榮指出,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孩子為了顧及父母(批評方)的感受,往往會隱藏自己對愛的渴望、不敢主動要求和離開的父母(被批評方)見面。無論是離婚前、離婚後,最好都不要讓孩子捲進夫妻衝突。

4.不要讓孩子扮演傳聲筒或監視器

離婚後即使想要知道對方的生活,也不能逼孩子扮演「監視器」,譬如:「到爸拔家有沒有看到陌生的女生?」這樣會讓孩子有壓力。家人如果試圖要問,也要提醒他們不要這麼做。

5.不要向孩子哭訴、宣洩情緒

孩子不是成人,無法承擔大人情緒也無法提供意見。想討拍、宣洩情緒或尋求支持,請找親朋好友或心理師。

Tips.有再多辛苦或委屈,都不要對孩子發洩。孩子沒有義務照顧你的情緒。

6.不要太早/太晚告知孩子離婚的消息

如果還沒決定要離婚,最好先不要跟孩子說,但也不要等到要簽字或簽完字才說。幼兒需要較長時間調節情緒,給孩子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孩子之後才能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離婚後過渡期 別急著讓孩子「就定位」

不少夫妻離婚後都會急著找心理諮商。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舒儀表示,無論是大人或小孩,至少都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適應新生活。在這段過渡期,不用急著讓自己和孩子「就定位」。一年後如果生活仍沒有上軌道,再來尋求協助也不遲。

將夫妻&親子關係分開思考 給孩子完整的愛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是他最愛的兩個人,無論和哪一個分開,都會造成傷害即使對方不是好伴侶,不代表他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慢慢培養新的互動模式,讓孩子持續獲得雙方的照顧、愛與關懷,孩子才能用健康心態面對父母分開帶來的轉變。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舒儀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黃信榮

採訪撰文/戴筠

照片/本刊資料庫(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