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寶寶的方式不可大意,以免增加寶寶未來髖關節脫臼手術的機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最新研究發現,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侷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這種狀況又以冬天最常見。
這項研究是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醫師、台北長庚醫院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醫師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共同完成,成果並已發表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李偉群醫師表示,當初研究的起心動念是因為在臨床上,發現魔羯和水瓶座寶寶較容易出現髖關節脫臼,才啟動了研究。長庚醫院根據健保資料庫的世代研究發現,在蒐集的1,296筆脫臼手術資料中,每年冬天(11~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且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的嬰兒有最高的風險,超過0.7/1000;相對地,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0.3/1000。因此冬天出生的嬰兒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要比夏天出生的嬰兒高出兩倍。
張嘉獻主任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出生季節對髖關節發育的影響力,在2000年至2010年間仍持續發生,並沒有因為公衛政策及照顧品質的提升而改變,顯示我們可能忽略了什麼?因此除了強調臀位產、家族史、羊水過少、女嬰有較高的罹病可能之外,需加入冬季出生這個好發因子,以避免晚期診斷的脫臼發生。
為什麼冬天出生的嬰兒有較高的罹病率呢?張嘉獻醫師認為,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侷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而大腿彎曲外展的姿勢,在肌肉出力時會將股骨推進髖臼內,促進關節發育。
張嘉獻醫師進一步舉例,過去北極圈民族及北美印地安人習慣將嬰兒綁成直立狀態,髖關節脫臼發生率很高;而非洲馬拉威婦女習慣將嬰兒揹在背後做農事,結果脫臼病例很少。氣候直接影響人們的穿著,氣溫低時長輩會給嬰兒包很多層,自然就限縮了大腿活動,結果大人的關愛反而造成關節發育不良,脫臼手術的病例增加。
李偉群醫師接著指出,另外一個有趣現象是,出生後三個月內的平均氣溫對於手術發生率有最高的相關性,比出生當月氣溫的影響力還大,這個現象說明了髖關節發育非常受後天如何照顧的影響。例如:台灣11月均溫為22度,3月均溫為20度,為何11月較暖和但出生的嬰兒有較高的手術率?因為11月出生的嬰兒經歷12、1、2三個月的低溫,被包裹得緊緊的,髖關節脫臼的風險就上升了(0.64/1000);3月出生的小孩,也許出生時氣溫低,但經歷4、5、6三個月氣溫逐漸回暖,家長給嬰兒越穿越少,大腿可以自由踢動,髖關節脫臼的風險就下降了(0.41/1000)。
張嘉獻醫師表示,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健康的隱形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都要拖到1歲多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才發現,這時都必須在麻醉下手術復位,才能避免長期的運動困難及髖關節退化疼痛。
近二十年來,台灣由於兒童保健政策以及父母對於新生兒篩檢的重視,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經早期診斷、吊帶治療而恢復正常,因晚期診斷、脫臼而需要手術治療的發生率已逐年減少,從2000年出生嬰兒有0.6/1000的手術率,到2010年李偉群醫師說,台灣新生兒篩檢已經做得不錯,而德國是施行髖關節超音波普篩的國家,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僅0.26/1000,雖然台灣在2005年之後的夏季出生的嬰兒,脫臼手術發生率已達先進國家的水準,但台灣冬季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是夏季出生的兩倍,因此建議未來公衛篩檢政策應以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篩檢為重點。
延伸閱讀:寶寶髖關節篩檢,你也能自己來! 早發現早治療,孩子恢復得更快
張嘉獻醫師強調,要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我們有三件事可以做:
教育父母、長輩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冬天即使氣溫低也不要把嬰兒的大腿包緊裹直,這種不正確的襁褓文化已被許多文獻證實會導致髖關節脫臼。
<示範正確包巾包法,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資料,將冬天出生嬰兒當作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好發族群,家長應確實將嬰兒大腿擺在彎曲外展的姿勢,也提醒醫師診視嬰兒時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全民都有在注意,冬天嬰兒罹病率就不會跟夏天嬰兒差那麼多。
政策上適度放寬髖關節超音波執行的條件,因為還沒到脫臼地步的髖發育不良,不容易由徒手檢查出來,超音波檢查是避免遺憾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包巾包法、哄睡祕技大公開!嬰兒室護理長教你正確安撫寶寶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