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佑星與老婆小妏日前在節目《一袋女王》中分享另一半耳根子太硬的經歷。小妏透露,與林佑星結婚後發現,林佑星與前妻所生的兒子龍龍有重度使用3C的習慣,放學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平板一玩4、5個小時,因此提醒林佑星注意,但他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小時候常看電視長大也沒事。
後來小妏全職帶小孩,幼兒園老師常向她反應兒子的專注力問題,例如上課坐不住會起來走或跑、常打翻東西、朗讀故事會跳行或忘記唸到哪、大班後寫字常左右顛倒,小妏上網一查發現這些行為都符合「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徵兆,沒想到林佑星卻仍認為兒子沒問題,是網路文章太誇張。
直到快上小學,小妏帶兒子去檢查,竟被診斷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醫生表示除了一部份是因為過敏,另外就是3C過度使用,而他們已經錯過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現在要治療只能靠服藥或家長的陪伴與協助。小妏不想讓兒子吃藥,因此夫妻倆決定時常叮嚀、導正他,也安排了許多球類課程,希望藉由運動增加專注力。對此林佑星也表示回想起來有點對不起兒子,當初拍戲忙沒時間,都是拜託親戚幫忙照顧所以也不好意思要求太多,很感謝小妏發現兒子的問題,現在希望夫妻倆一起努力,幫助兒子早點恢復。
延伸閱讀:老師在講,爸媽要聽~幼兒園老師最常發現的幼兒3大問題!
(翻攝自林佑星臉書)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疾病,它會讓大腦中的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無法正常運作,引發過動、衝動、不專心等反應。罹病者通常會合併憂鬱、焦慮與學習障礙,影響學習、人際及親子關係,必須及早介入治療。
台灣兒童ADHD的盛行率為7.5%,但因為大眾往往覺得他(她)們只是好動、調皮、愛唱反調、漫不經心,所以就算治療改善的反應率有高達80%,卻只有約15%孩子接受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方式。
過動的孩子通常比較沒耐心、不喜歡等待、排隊喜歡站在前面、走路時會不斷催促前面的人「走快一點」,有時甚至會動手推擠;平常不太有危機意識,喜歡跳上跳下、爬高爬低,常在大人講話時插嘴;吃飯老是坐不住,吃沒幾口就急著離開座位,要大人提供玩具或影片才願意乖乖坐著吃。
進入幼兒園以後,孩子的過動症狀會更加明顯,包括上課坐不住、遊戲不排隊、愛搶玩具、吃飯不乖乖坐好、一口飯含很久、常撞到人、午休無法安靜睡覺…等。
而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等症狀,並非特定的症狀,且超過80%未經妥善協助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因此一旦懷疑自己的孩子出現ADHD的狀況,一定要即時給醫師正確診斷與治療。
延伸閱讀:別錯待「過動兒」,他不是故意的!18個症狀認識ADHD,把握治療時機
過動的孩子常需要重複叮嚀、提醒,比起一般孩子需要花更多心思管教,家長除了可以多利用醫療資源,日常教養上也可以這樣幫助孩子改善:
運動會增加大腦中的多巴胺,提升專注力及衝動控制能力。
獎勵制度能夠增加孩子自我控制的動機、幫助改善行為。平常可以設定一些孩子能力可以達成的目標(例如不亂跑、坐好吃飯),適時給一些小獎勵。
有些人工色素會降低專注力,讓人變得亢奮,平常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飲料、零食或其他加工食物。
當孩子出現過動行為,先不要急著責罵,思考一下孩子的動機再決定要怎麼教。以搶玩具為例,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無聊,可以找其他事幫孩子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真的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可以提醒他「不能亂搶別人的東西」、「直接動手拿,別人不會給你」;告訴孩子借玩具的正確做法,以及被拒絕時如何與對方商量。
提醒家長,過動症的治療需要兒童、家長、老師、治療師及醫師多方共同努力,透過藥物治療、親職諮商、情緒行為治療之共同協助,才是有效改善兒童症狀、減少功能損害的最佳方法。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