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溝通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在他著名的「溝通姿態」(Communication stances)理論(註釋1)中說道,約有50%的人為「討好型」(Placating style),這類型的人最在乎的就是別人的感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討好者通常很會察言觀色,敏覺別人的需求,但對自己的需求卻總是排到最後,很擔心拒絕了他人,就沒有被愛的價值了。
根據我個人觀察,在東方集體主義陶冶下的我們,討好者可能不止50%,也許七、八成都是討好型也說不定。比起西方,我們更常被教導「要合群」勝過「要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當我們說出自己看法時,會被「囡仔人有耳無嘴」一句話駁回,學習順從、看人眼色、要笑著喊阿姨叔叔......幾乎是每個孩子的童年寫照。
「討好」說到底它就只是個外顯行為,當你今天遇到一個難搞的客戶,高高在上、習慣對人頤指氣使,你先討好他,等他滿意、心情好了再進行銷售;或當你遇到個凶狠的角色,先順著他的毛摸,看狀況再開溜,這些情境下的討好可一點問題也沒有。
唯有你在「被迫」討好他人一整天後,帶著滿腹委屈回家,怨恨自己為什麼只能待在這樣的環境,但隔天又慣性地戴上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面具,繼續笑臉迎人、做牛做馬,此時,討好才會是個大問題。
千萬別忘了,身邊的人大多都是我們「訓練」出來的,你是把他們訓練地更尊重我們的界線,還是訓練地更享受我們的方便,結局大不同。
我曾有一個工作狂老闆,經常半夜打電話、傳訊息要我立馬解決他的問題,但晚上十點就要休息的我,卻時常無法滿足他這樣的工作需求。一開始這位老闆很火大,認為我不適任、不努力,而這樣緊張的工作狀態,也使得我們彼此都很疲憊與不滿。
後來我試著用溫和而堅定地語氣向他說明:「我感受到您想盡快處理的焦慮感,但如果我能在隔天一早進行,反而是精力、判斷力最佳的時刻,我相信這樣的狀態能讓效果更好,也會是您期待的結果。」
堅持了一陣子之後(當然,這過程得穩穩地撐過對方的不滿,也要說到做到,讓對方看見你的成績),這位老闆竟然還主動幫我向同事宣傳:「大家晚上十點之後不要打擾予昕,她都很早休息!」
所以,切勿忽略我們在關係中投入的「訓練」,一個被縱容的孩子,長大後不理父母是很常見的;一個難以拒絕請求的人,旁人得寸進尺更是家常便飯。
最近,諮商了多位受到職場暴力的個案,幾乎每個人都是典型的討好者,工作認真負責,經常(甚至過度地)自我反省,在上司對自己肢體、言語、心理暴力,甚至性騷擾後,還在心中懷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老闆才這樣對我?」、「是不是我想太多了?也許他真的是在開玩笑......」、「是不是我真的放出什麼錯誤訊息,讓他誤會?」討好者不知不覺在身邊「訓練」出一群軟土深掘的人,若哪天忍無可忍地爆發,還可能會被酸:「你今天是吃錯藥喔?」
我猜,我們的內心都有道傷痕,以為如果不努力為別人多做點什麼,就不配得到尊重與愛(甚至更實際的工作與薪水),總是努力戴上笑臉面具,忽視內在那瑟縮的、怒喊著的自己。
試著去傾聽你的委屈吧!它肯定知道你要什麼。
接納自己的需求,絕非自私,因為在人際修羅場裡,沒有界線就沒有真正的關係,只剩互相利用。從今天起,讓對方欣賞真實的你,而非「方便」的你!
註釋1:薩提爾認為人類在面對溝通衝突時,會有五種常見姿態,分別是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與一致型。
我們都希望,能透過某些行動讓自己升級、成為更好的版本。但是,如果我們在不夠完整的狀態下貿然進行改變,你絕對會遇到各種當機、卡關、自我懷疑,更嚴重地,你會乾脆擺爛,覺得根本不可能更好,進入自暴自棄模式。
所以這個章節,要來和你說明「完整的自己」是什麼「感受」。是的,完整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恢復到原廠設定的天然狀態,不是一個可以量化、訂出分數的標準值,在這個過度吹捧理性、摒棄感受的世代,也許對你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這正是要你拋開大腦的理解呀!去體察身體、直覺、情緒的波動到底在對你表達什麼。
以下是我與個案、觀眾、粉絲互動後所整理出的資料,來說明到底趨於「完整」會有哪些感受。
但我必須再次提醒,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可能會讓你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故在本節最後也會提供一些題目,邀請你們找出屬於自己的「完整」感受。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