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當前,兒少家暴通報數據卻創新高。兒童本身受虐,或是目睹父母某一方暴力對待的兒童,都可能會造成身心陰影,甚至暴力循環。4/30為「國際不打小孩日」,我們應該更重視兒童保護議題。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19年兒童少年保護通報案件高達73,973件,創下歷史新高;另2019兒童少年保護開案人數更來到高峰,達11,113人。受虐兒少中有46.4%為身心虐待、27.3%為不當管教。
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臺灣常見的虐童工具包括拳頭與掌摑、衣架、皮帶、木棒、不求人、愛的小手、腳(踹)、水管、菸及雞毛撢子。最常受虐的部位包含手臂、背部、大小腿、臀部、臉部、頭部、耳朵、腹部及肩膀。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隨手可得的生活工具常被誤用,成為虐兒者的幫兇或父母管教孩子的武器,且兒少受虐的部位都較為隱密,不易被旁人發現。
延伸閱讀:遏止虐童事件,學會情緒控管6方法
3月曾發生彰化一名繼父疑似因4歲繼子吵鬧,狂毆後扔到大街上致死的悲劇,當時報導就有鄰居表示時常聽見其家中毆打小孩的聲音,對於未能盡早通報感到懊悔不已。
社會普遍認為,1、2次的打罵算管教,是他人的家務事,旁人不好插手,這種情況可能讓兒虐情事一再發生,何素秋執行長呼籲社會大眾若能機警觀察並正確通報,就能阻止下一個遺憾。施虐者大多為兒童熟識的人,且發生地點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當兒童遭受虐待或發生意外傷害,社區鄰里、親屬網絡若能快速發現並且及時通報,就能避免兒虐傷害的憾事發生。
當發現身邊小孩身上有明顯的新舊傷、情緒極度不穩定,或是聽到異常的寶寶哭喊與家庭爭吵聲,都是虐童的可能訊息。若懷疑有虐童事件,可以立即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通報,透過專業的社工員接線服務,如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或者其他兒童保護單位,讓社會關懷的力量,即時進入有需要的家庭中。
3.113保護專線
4.113線上諮詢
5.關懷E起來
目睹家暴兒少指的是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18歲以下的子女,他們可能沒有直接遭到暴力對待,但卻直接或間接地,以看見、聽見或事後得知的方式,察覺到雙親其中一方對另一方造成身體、精神等方面的暴力。例如:在隔壁的房間裡聽到父母吵架,或是在父母的爭執後看見家人身上的傷痕或是負面情緒。
近日台中有一對夫妻持刀互砍,釀1死1重傷,當時2名幼小的孩子在一旁全程目睹,嚇的說不出話。另一個案例,一名6歲女童因不斷目睹父母親衝突,學會用假笑隱藏自己情緒,令人看了很心疼。
目睹暴力對任何人都是不愉快的經驗,何況是身心尚在發展的兒童,看見親人之間發生的暴力更是沉重,好像心上壓了一顆大石頭,這種壓力可能造成長短期傷害。可能引發短期的焦慮、失眠、惡夢、難以集中精神、活動力比平時旺盛、侵略性變強、害怕分離等;長期可能引發生理健康問題、行為問題(如:犯罪、酗酒與物質濫用)、情緒障礙(如: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症候群)、複製暴力等。
延伸閱讀:驚傳托嬰中心常態虐童!如何分辨寶寶是否遭不當對待?
5歲以下
睡眠或飲食不正常、疏離/缺乏回應、強烈的分離焦慮、無法克制的哭泣、發展退化、失去某些技能、強烈的焦慮感、擔憂或是恐懼、侵略性或是衝動行為增加。
6~11歲
惡夢、睡不好、侵略性行為和同儕相處出現問題、在課堂上無法專心或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疏離、情緒麻木、逃避上學、翹課。
12~18歲
反社會行為、學業表現不佳、衝動或魯莽的行為,如暴力傾向等、翹課、逃家、出現物質濫用的情形、憂鬱、焦慮、疏離。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家扶基金會推動的快樂親子五步驟:「不閉打小孩」,提醒解壓與緩和情緒、助於正向親子關係。不閉打小孩:「不」要生氣、「閉」上眼睛、「打」給家扶0800-078585、「小」孩抱抱、「孩」要大笑。期盼零兒虐的一天到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