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沙拉‧伊麥斯
對孩子來說,零用錢是歸他們自己所有,也是最早能夠自己支配的金錢。若要培養孩子掌控錢的能力,零用錢可說是絕佳的起點。猶太家長在零用錢教育上下足了工夫,給孩子零用錢後,還會教孩子如何用錢,訓練出孩子的財商。
作者: 林雁
存在於許多人青春裡的女神曾愷玹,意外迎來女兒Janice後,將重心轉移到家庭。直到近幾年才漸漸重返螢幕,並開始經營藝術選品店。對她而言,人生的不同階段有各自的經歷要品味,想嘗試的目標或許要延遲、取捨,卻不必因為「媽媽」的身份而為自己設限。
作者: 親子天下
一句「我們(大人)辛苦工作,卻把好玩的都留給小孩?」勾起簡鸝瑩、劉秝緁製作家庭生活刊物《Homework》的初心。沒有育兒教條,《Homework》只有滿滿真實家庭故事,期待讓家長看見多元的家庭樣態、安頓焦慮,成為「不那麼爸媽」的父母。
作者: 妞新聞
孩子一定會有各種陪伴要求,尤其是黏人、高需求的孩子,非常需要媽媽的關注,又或是有弟妹的大寶,當他們發現爸媽的注意力被弟妹分走以後,又更用力的爭取爸媽關心,但是媽媽們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要求嗎?孩子在想什麼呢?
作者: 丹妮爾‧迪克博士
孩子出生之前,你大概想像過所有想要跟孩子一起從事的趣事。你想像中的這些活動,無論有沒有意識到,很可能都跟你的外向程度有關。如果幸運女神眷顧,你和孩子的外向性完美契合,那就太美妙了!但父母和孩子的天生氣質也可能截然不同。親子的外向性無法搭配,經常就導致父母遭遇不少憂慮和挑戰。
作者: 親子天下
挫折、心累、無所適從⋯⋯這些常常是高敏感兒童家長的感受。在教養高敏感孩子的過程中,常因孩子強烈的情緒,或者無法融入團體而讓家長煩惱。本文邀請職能治療師、心理師提供教養建議,5個方法協助家長面對學齡前的高敏感孩子。
作者: editor
過年是團聚的日子,許久不見的親友,難得見見面、聊聊天,不過,有些成人(包括自己有小孩也一樣),看到小孩子就會忍不住故意捉弄他,「跟你說你是路邊撿來的!」、「來你這個點心我來吃掉!」,可別無聊當有趣,這些行為其實會讓小孩及家長感覺不舒服。
作者: 親子天下
家中幼兒總是把從沒去過的遊樂場說得栩栩如生、聲稱屬於別人的東西是自己的⋯⋯家中孩子好像常常說謊,該怎麼辦?專家指出,5歲前孩子可能會誤把想像當真、說出「非事實性語言」,對於這些內容,不同年紀的孩子,家長可以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作者: 未來Family
「習慣成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因為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卻根深蒂固的影響著我們。然而,每個孩子出生就是張白紙,思考及行為模式都是透過模仿來學習,因此越小養成好習慣越好。有哪些好習慣在6歲前一定要養成呢?本文邀請到專家來解析。
作者: 彭凱莉
曾經我寫過一篇關於不要亂給孩子零食的文章,獲得很多父母們的認同響應,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例如「怎麼可能完全不讓孩子吃零食?!」的確,要阻斷零食完全消失在孩子的世界真的很難,但我們可以試著聰明共存,做到把關、減少、選擇、尊重父母教養的工作。
作者: 陳曉
想要孩子說服孩子好好聽話、讓他自動自發去寫作業,卻往往失敗,可能是因為你用了被動說服的方式。其實,如果讓孩子從小就有意識地參與說服的過程,尊重孩子的看法,共同協商解決辦法,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自動自發,且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作者: 未來Family
正向教養講師大V認為,對小小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生活自理,從每一次的動手做當中,不僅能慢慢學會照顧自己,也會逐漸累積價值感與成就感,轉化為「我能感」,這對孩子後續的成長之路,將是最關鍵的養份。
作者: 林雁
「同理孩子會不會讓孩子學不會反省,覺得大家都要讓著他?」「同理後孩子情緒反而更大,為什麼會這樣?」在我們過往的經驗中,被同理的經驗寥寥可數,也就不了解同理與同意的差別。擔心同理會寵壞孩子、放大他的情緒,讓他無法獨立。但實際上,同理非但不會導致爸媽擔心的結果,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認知與發展。余勝皓心理師帶你破解迷思,認識同理的本質!
作者: 親子天下
「孩子就是不聽話」是很多父母常常面對的難題。應該要誰扮白臉?誰扮黑臉?有沒有用呢?美國爆紅的心理師教年輕爸媽們如何一個人就能同時扮白臉跟黑臉,打動孩子的心。
作者: 妞新聞
孩子到底喜歡什麼?除了糖果餅乾、玩具以外,要怎麼看出孩子有什麼「興趣」呢?台灣籍美國幼教師艾瑪老師就在IG上分享幾個實用小技巧,接下來就讓編輯整理起來讓爸媽們參考參考吧~
作者: Angela
「我們都是當了爸媽,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爸媽。」作家藍白拖自稱是遊走在婚姻與旅行的7年級生,和同為文字工作者的妻子大A意外有了兒子「香火」,過去在單親家庭長大的記憶,以及當時正面臨剛辭職沒穩定收入、想當全職文字工作者但沒信心、生活支出沒停過的「3沒」處境,既渴望又害怕親密關係,卻透過這段相互陪伴的親子互動,和過去的自己和好,放下制式「教養」換上「紀錄」,一趟趟搭便車之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風景。
作者: 親子天下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表現好可以拿點數、換貼紙」的制度,是對孩子簡單又立即的驅動工具。不過,也要特別注意這種「點數獎勵機制」對孩子的影響。若能聰明使用,可以帶領孩子啟發人生動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以及釐清「需要」跟「想要」等更深入的人生收穫。
作者: 未來Family
現代父母寵孩子、愛孩子,卻容易過度保護,一不小心就把孩子養嬌弱了,稍有磕碰,孩子的玻璃心就碎了一地。其實,堅韌的心,是能靠後天養成的,父母若能有意識的引導、用正確的方法陪伴,孩子的心理素質就會愈來愈好。
作者: 親子天下
「當媽媽之後,才知道做媽媽真的很辛苦。」家喻戶曉的卑南族歌后紀曉君,近期初次出演電視劇,戲裡戲外都扮演著母親角色。在女兒眼裡,她愛搞笑、無厘頭,同時是兇起來令人聞風喪膽的虎媽;但即使很愛母親,她對自己當媽媽的期許,其實是「不想像我媽一樣」。
作者: 辣媽Shania
小時候還滿常聽到長輩對著我們講這些, 「你怎麼這麼浪費? 我們小時候東西根本不夠吃,大家都用搶的。 現在給你們吃還挑?有夠好命!」時間過了許久,我成了孩子的媽。面對會考前夕還漫不經心的女兒,也忍不住抓狂,只差沒說「妳都不知道妳命多好,還不知感恩珍惜……」
作者: 尚瑞君
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總是有父母無力地吶喊,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如何管教?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小宇宙,會不停地自己爆炸,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而不去炸傷外界,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
作者: 林雁
「只是輕輕打應該沒關係。」「完全不體罰不會太理想嗎?」體罰至今仍存在模糊地帶,原因在於曾經歷過棍棒教育的家長認為並沒有對自己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面對孩子的牛脾氣,難免會祭出自認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調查結果卻顯示,體罰不止無效,還會造成負面影響,更有近9成家長會在事後感到後悔,修補親子關係。
作者: 親子天下
你的孩子也很難叫起床、一起床就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不停嗎?專家指出,幼兒發起床氣有其背後原因,找出根源並解決,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
作者: 妞新聞
進入幼兒園就是社會化的開始,孩子們要學習照顧自己,有時還會需要照顧其他同學。雖然我們會心疼孩子在學校辛苦,想讓孩子回家就可以完全放鬆,但有些習慣還是需要家庭跟學校一起配合養成,效果才會好哦!
作者: 妞新聞
孩子說:「我不要愛媽媽了!」絕對不是事實,只是孩子不懂得處理負面情緒!面對這些情況,媽媽不需要委屈自己滿足小孩,請記得,愛孩子前請先愛自己!
作者: 林雁
如今育兒觀念轉變,「愛的教育」逐漸取代打罵,不少研究也顯示體罰不但無法達到目的,還會造成反效果。但有時候用講的孩子根本當做耳邊風,只能用體罰來約束小孩。如果不體罰的話,父母又能怎麼管教小孩呢?
作者: 實習編輯 許品諭
現今人手一機的時代,已經很難避免孩子接觸到3C產品,但使用3C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讓爸爸媽媽們憂心忡忡,該怎麼去平衡這兩難的狀況,有請專業的阿鎧老師來教家長建立孩子正確使用3C產品的觀念與規範。
作者: 怪奇二寶媽the Odd Mom
我是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做很多事情都忍不住求好心切,不知不覺中想追求最高分。但我希望教育孩子們「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並且和孩子一起學習成為這樣的人。
作者: 妞新聞
有些孩子對周遭的人事物總是表現得特別冷漠,做什麼事情都興致缺缺,但又不愛學習新事物且常常喊無聊,這是不是讓爸媽有點苦惱,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呢?
作者: Editor
小朋友一到吃飯時間,就跑給我追,每次都邊吃邊玩,一餐吃一小時以上還沒吃完!這樣的場景相信許多家長都不陌生,每到用餐時刻就演變「你追我跑」的親子版警匪片,讓爸媽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