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聰明理財

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理財越小開始教,成本越低,5分鐘搞懂孩子零用錢怎麼給

我們都知道理財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對於理財觀念是否要從小開始建立有些疑惑,其實,理財觀的建立越早越好,只要孩子聽得懂,及早接觸、學習理財,從給零用錢開始,我們可以一步步地教導孩子如何管理金錢,讓他們理解金錢的價值與使用方法。
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理財越小開始教,成本越低,5分鐘搞懂孩子零用錢怎麼給

 

巴菲特文教機構總經理許旋峰表示,小朋友吸收理財知識及能力與年紀無關,而是跟有沒有學過有關,並非年紀越大越懂理財。理財觀念的建立越小越好,只要孩子有興趣、聽得懂,就可以開始著手教導他,家長不必擔心太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性,不要認為給年幼的孩子金錢會讓他變壞,或者誤以為小小心靈會遭受污染。

我們發現由於多數人不想和孩子談理財,以致在孩子心裡,對於理財觀念往往是陌生的,甚至因此而有些懼怕。其實爸爸媽媽不必有這些無謂的擔心,事實上若自小讓孩子接觸理財,利就會多於弊,只光是給予金錢卻不教到正確的價值觀,才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用錢習性。

小小孩學理財,好處多多!

從小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究竟會帶來那些好處呢?老師和我們進行了以下的分析:

改變孩子一生努力方向

對小朋友而言,好的觀念能改變他一生努力的方向,許旋峰老師舉例表示,曾有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在參加完理財夏令營返家後,父母問他將來要靠什麼賺錢?像講師靠上課及演講當收入也不錯?兒子回答:「那不是自動收入」。父母感到很震驚,才上一次夏令營就有這麼大的改變。孩子在接觸理財教育後,會漸漸改變他對未來的努力方向。學習理財必須先選擇、後努力,但可惜的是學校很少談到這個領域,總認為談錢很俗氣、孩子容易變壞。

越小學習、犯錯,成本就越低

孩子的習慣在小時候較容易養成,而理財是一門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的課程,越早學習,在錯誤中付出的成本越少,假如等到高中、大學甚至出社會才開始摸索,付出的成本一定較高,對家長而言反而損失更大。

理財是通識,越早懂越好

家長心中可能有疑問:「都還沒賺錢要理什麼財?」其實理財的範圍很廣,投資只是理財的一部分,沒錢才更要理財,甚至有債務還得學怎麼理債。財可分為四部分:賺錢、用錢(如消費、買保險等)、省錢(如節稅等)、護錢,「理財並非專業知識,而是通識知識」,只有創業、投資這兩個領域比較專業。理財應該像英文、國文一樣,從小就開始教,教孩子如何和錢當好朋友,如何把錢變得有意義。

小孩理財

學齡前孩童如何建立理財觀

(1)先引發孩子對花錢產生興趣

家長可以先告訴他錢的好處,例如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從此處著手引起興趣,不要給了錢卻老是限制不準花錢,這樣會看不出孩子花錢的性向,建議家長給孩子零用錢,讓他自由使用,家長只做觀察和引導,讓零用錢當作學習理財的學費、成本。

(2)讓孩子對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感興趣

先看孩子怎麼花,再教他如何花的好,並且想辦法教他讓錢變多的方法,例如存在銀行或家長保管,並給高一點的利息利誘他,只要孩子能耐住不花錢就提供獎勵;或採取做家事給獎勵的方式,不同年齡的孩子,會做的家事也不一樣,只要他能分擔原來不屬於自己負責的項目(注意家事對孩子來說不可具危險性),做越多就讓他得到越多獎勵。

需要的父母給,想要的自己賺

此外,要讓孩子理解想要和需要的差別,「需要的父母給,想要的自己賺」,許旋峰老師舉例表示,媽媽常會唸孩子:「你的鞋子已經很多還需要再買嗎?」孩子會反駁:「媽媽你的高跟鞋更多,而且化妝品、保養品一大堆,是需要還是想要?」雖然這樣的反問一開始會令父母生氣,但請父母轉個念頭:「這表示孩子已開始思考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家長要容忍孩子的亂花錢(家長自己認為的亂花錢),例如有些媽媽給小朋友零用錢並要求記帳,但每次看了帳目又碎碎唸,認為有些根本不該花,這樣可能造成孩子作假帳來應付,反而更糟,其實孩子願意記帳已經很難得,家長不要太嚴肅,在學習過程中,以輕鬆的方式對待,記帳是要讓孩子自己從中檢討、自我提醒,而不是用來監督孩子。

零用錢怎麼給?從做家事開始

對於零用錢該怎麼給,許旋峰老師建議採做家事給報酬的方式(請參考文末附件),他以自己為例,兒子常幫爸爸按摩,會在父親節或生日時自製按摩券當禮券,讓他覺得貼心又有趣,而且是省錢的好方法。

以前常看到有孩子想要零用錢,但媽媽覺得所有東西都已經幫他準備好了,根本不需要另外給錢,所以常為了錢發生磨擦,主要在於欠缺規範,與其花力氣爭執,不如讓孩子花力氣學習如何讓賺錢。而做家事給零用錢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會讓孩子更愛做家事,用勞務換取報酬而不再只是硬要錢,親子間採用商量方式,例如洗廁所原本不是孩子負責的家事,但如果孩子主動提問:「如果幫忙洗廁所可得到報酬嗎?」父母親不要認為孩子很勢利、腦中只想錢,做點家事本來就是應該的;請換個角度想想,孩子年紀雖小卻願意付出勞務換取報酬,這是好現象!孩子因為年幼無法在外賺錢,不妨讓他在家打工,給他一個好的開端。

給付報酬制度應事先規範

對於做家事全年無休亦無報酬的媽媽而言,或許可能會抱怨:「我每天做家事也沒錢,你只做一點點就要報酬」,認為孩子做家事是應該的,如果一來容易發生爭執,因此在事前大家就應商量好,建立一套自家的家事給付報酬制度。

建議給與報酬前,可以先把家事做區分,分成:

(1)義務區:例如孩子應負責整理打掃自己的房間。

(2)公共區:大家都有責任打掃。

(3)獎勵區(或報酬區):例如原本在外給人按摩要花很多錢、車子原本都讓別人清洗,現在這筆錢不如在假日給孩子賺,與其給別人賺一百塊,為什麼不能讓孩子付出努力得到報酬?給孩子50塊獎勵,還能為自己省下一半的錢,不也是一種雙贏嗎?將這些項目做區分,並擬定協議書,把屬於義務的家事,或屬於獎勵的項目,盡量具體化讓大家有共識。

此外,父母一定要先達成共識,否則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例如要不要給零用錢,如果媽媽贊成但爸爸反對,孩子很難找到規則遵循,建議父母彼此先溝通好,並且多給孩子寬容,要有「理財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的觀念,越小從中犯錯,越能早一點從錯誤中學習,改正所需成本較低,長大後犯錯的機會也較少,父母就比較不用擔憂。

小孩正確的理財價值觀

 

孩子對錢沒概念?家長這麼做!

從有興趣的東西著手

例如孩子到便利商店一定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時候可讓他自己拿錢給店員結帳,藉由這樣的動作,了解透過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透過程序轉換建立基本概念

小小孩聽媽媽的話乖乖睡午覺,可以將原本給糖吃或口頭讚美的方式改成給貼紙,讓孩子收集到一張貼紙就換一塊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知道,有錢可以去超商換東西,但前提是要先取得貼紙,透過程序上的轉換(付出→換取貼紙→換取金錢→換取想要物品),讓他養成基本概念。

環境、天份、努力,掌握成功關鍵

雖然提供小小孩太多知識性東西不夠實際,不過效果也會因人而異,例如美國股神巴菲特在6歲時,就懂得用5美分跟作生意的爺爺買可樂,再用6美分轉賣賺取差價;8歲幾乎把父親證券的相關書籍看一遍;11歲就買了人生中第一張股票。成功後的巴菲特回想小時候發現,「環境」加上「天份」以及「努力」,是長大後成功的關鍵,少了這些或許可能就會和成功絕緣。

反觀我們,假如國小學童在學校談股票可能會被老師制止,其實只要孩子有興趣,大人應該從旁給予建議而不是一味禁止,像在美國,孩子藉由除草、賣檸檬水等勞力賺錢是常有的事。而在英國,一位8歲小朋友Jordean很愛玩彈珠,卻因為上網買不到乾脆自己賣,越賣越賺,後來全家都加入行列,並成立「彈珠王」公司,經過3年,賺進2、3千萬臺幣,記者問他最愛的事,他回答:「喜歡當老闆!」

改觀念換角度,孩子將來不一樣

如果小朋友好奇問:「媽媽你的錢哪來的?」媽媽會回答:「上班工作,老闆給的。」孩子或許會想,你上班賺錢很開心,我做點事賺錢卻讓你不高興。臺灣的家長比較無法接受孩子在未成年前談錢,甚至當小老闆,許旋峰老師表示:「父母不妨改變觀念,換個角度、多給鼓勵,孩子的將來就會不一樣!」

在猶太人的家庭,自小即使在家中,也會被訓練成懂得賺錢去換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沒有什麼是免費的,這是很生活化的作法,學校老師也會從小灌輸他們觀念:「若遭受異教徒襲擊必須逃命時,你會帶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都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錢或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所以正確的答案是「知識」。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知識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老師常說:「如果你將來想成為富翁,就要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都將會大有用處……」這也正是為何美國許多資產掌握在猶太人身上的原因,或許某些價值觀我們無法接受,但可以取他們的優點效法。

以前的觀念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不勞而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巴菲特從小沒有吃什麼苦,而是在好的環境中接受訓練。自小接受訓練確實利多於弊,而且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有趣的事,就像巴菲特把賺錢當樂趣和成就感,但他的生活過得簡樸,不是一個愛揮霍的人。

理財

教孩子懷抱夢想,更教他如何實現夢想

我們都期待孩子有能力實現夢想,但卻只教一半,只教他要有夢想,未教他如何實現夢想,而實現夢想有95%都和錢有關,即便是做愛心、善事、做公益,都還是離不開錢。這是家長、老師應該思考的,就像學校園遊會設攤位,是正當的賺錢方式,只要不犯法都應該給予鼓勵。

不要怕孩子凡事過度只向「錢」看,家長要給予正確的教導,例如以前為分數而唸書動力比較小,現在為賺錢而唸書,或許會引發真正的學習動機,自然會發現做人處事的重要,例如若人沒信用會失去許多賺錢的機會,所以其實很多企業家會成功,都和本身品性有關,並非只將焦點著眼在賺錢上。

鼓勵接觸理財遊戲、課程

包括和理財有關的漫畫、故事書、遊戲課程等,都值得鼓勵孩子接觸(例如從玩大富翁中也可以學習),藉由參加遊戲課程,能讓孩子對一些名詞產生印象,像是保險、稅務等,將來遇到時會特別注意,孩子也可以了解錢的種類(例如錢包括鈔票和零錢稱為動產,而房子雖然是不動產,但賣掉也可以得到錢),以及什麼是資產(例如房子、股票、保險等可以變成錢的都是)。

有了資產觀念,花錢的觀念也會不一樣,例如孩子有一筆錢,買小套房有機會漲,但是大多數會想買好的手機,但手機是無法增值的,車子也是,這時候有資產觀念的孩子,會思考那個對他最好,會想如何買房子增加資產,而不是買車子減少資產。購買前先分析思考利弊,在生活消費上反而容易趨向簡單的生活。

只要孩子聽得懂、有興趣,從小就可以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及早學習並多給予鼓勵、引導,孩子將來的路會走得更順遂,這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之一。

 

許旋峰

學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所碩士

經歷:文化大學推廣部講師,臺灣兒童理財遊戲創辦人。時報出版「讓錢和孩子一起長大」一書作者,研發一系列教學教材及課程。常接受東森電臺、錢雜誌、Smart雜誌、時報週刊、今週刊、遠見雜誌、News98電臺、教育電臺、中廣、公視爸媽冏很大、民視消費高手等媒體採訪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