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第二胎的叛逆機會較大、日後成就亦較低。而香港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社會服務協調主任吳健文(文sir)指出,家長不應盲目地要求第一胎為弟妹作榜樣,可多代入並了解他們的辛酸。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Doyle博士指出,出生順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排行第二的小孩出現狀況的機會比哥哥姊姊高兩成至四成,而這跟兩個小孩的教育水平、出生時的健康狀況並無關係。Doyle博士表示,父母在教育第一個小孩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育第二個小孩時就會放鬆一點,他解釋說長子以父母為榜樣,而次子只會以哥哥姐姐為榜樣,但兄姊的年齡往往只比弟妹大一至兩、三歲,其言行都不足以作為良好的榜樣。
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E. Black博士亦指出,經分析後,即使家長有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給兩名子女,第二胎在讀書和工作上的成功往往不如哥哥姐姐;次孩日後發生法律問題機會亦高四成,原因是,父母對兩名小孩在乎的程度有所不同。
對於以上研究,文Sir表示,上述情節在二寶家的確常見,但並非因父母刻意忽略第二胎,原因是當爸媽的生育經驗多了,心情也較自然放鬆:「作為新手父母,對第一胎當然會較緊張,而生了第一胎後,便知道很多事情是過份緊張或過度保護,明白只要做到某程度便可。」
他回憶一次跟一位懷著第二胎的媽媽一同追巴士,文Sir叮囑同事不要跑,要慢慢走,他會先追上攔截巴士,但該名同事則表示不要緊,因為第一胎的經驗讓她知道何種程度的跑度是可安全的。
除了心態不同,文Sir指出,兩個小孩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時間亦有很大分別,因為當只有第一胎時,長子是獨佔爸媽的所有時間,當弟妹來臨後,時間就被分開一半,即使爸媽想看緊一點次子,時間上也未必允許。
對於研究指出的第一胎的言行不足以成為第二胎的榜樣,文Sir表示認同,「第一胎會從父母身上學習社會化行為,而爸媽的言行當然會恰當許多。但當家中有個同輩時,小孩便會傾向以年齡較相近的為參考對象,也就是說弟妹自然地會以兄長為學習榜樣。」除了小孩的習性,父母通常也會叮囑長子要為弟妹做榜樣、幫忙照顧弟妹,加強長子的責任,但是,如果兩名小孩年齡分別是3歲和1歲,長子真的能力可及嗎?再想深一層,爸媽們有考慮過長子的意願嗎?
打架、爭吵相信經常出現在二寶家庭,文Sir指出,這可能是長子對父母的愛被分攤而作出的發洩:「在長子角度,他們會認為弟妹出世前我做什麼都可以,玩具也能獨佔,爸媽也只愛我一個,弟妹來到後自己就要特別乖,玩具又得讓給弟妹等等,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壓力,繼而轉化成欺負小的來宣洩。」以上種種情況加起來,便造成手足不和,或增加叛逆的情況。
要避免以上情況,文Sir有以下4個教養建議,並且推薦4本繪本改善手足間相處。
教養建議
1.第二胎出生前先給長子做心理準備
試想像一下,第二胎來臨後,外出時爸媽總是買新用品給弟妹,而不是給自己;平時總是把所有時間花在長子身上,現在則只剩下一半時間,難免會妒忌和有危機感。文Sir建議迎接第二胎時,讓長子也參與其中,例如:購物時同時買一件小東西給他,一起進行胎教等等。文Sir建議可多派「定心丸」,不宜說「你是大,要乖點!」等硬道理,以及不讓他感到被忽略。在過往的家庭服務工作中,他看過很多當家長願意多為長子做心理準備時,長子會妒忌的情況會較少。
2.以能力來訂榜樣
年紀大不代表較聰明和自律,如果只因長子年長一、兩歲,便要求他作榜樣或照顧弟妹,有機會發生意外(如:長子性格較衝動)、打擊長子的自信心(如:長子能力不足)等等。文Sir建議爸媽應先考慮小孩的能力,並可強調某一方的優點,以此來建立小孩的正面形象,例如:「姐姐你比較冷靜,弟弟較衝動,待會在公園要多多拉住弟弟」。
3.多玩合作性遊戲
競爭性遊戲總有輸贏,手足或會想爭勝而拼個你死我活,文Sir建議可多玩合作性遊戲,避免製造矛盾。
4.製造獨立的優質親子時間
文Sir指雖然是「一家人」,但並不代表每次都一起活動。如果兩兄弟姐妹間一個較外向多話,一個較文靜內向,前者可能會經常搶著說話、分享感受,而後者或會因被搶話、爸媽又不再詢問而埋藏自己。因此,當有一對一的相處時間,文靜的一方可以有多點時間來組織想法,可以避免被忽略。
推薦繪本
《我那討人厭的弟弟》
作者:李朱蕙
如果兄弟姐妹間已有不和情況,文Sir建議可先共讀《我那討人厭的弟弟》,然後再看下一本《分享》,因為《我》書中有不少姐姐討厭弟弟的情節,例如:覺得弟弟貪心總要搶自己的零食、經常大哭大鬧非常刺耳、不明白為何總要相讓等等。這些情節有助引起哥哥、姐姐們的共鳴,讓他們抒發心中對弟弟、妹妹已產生的負面情緒。後半段的情節則有導回正面情緒,舉出弟弟讓姐姐覺得窩心和可愛時刻,有助哥哥、姐姐們回想讓弟妹相處愉快的時光,重新拉近關係。文Sir提醒,這本書適合已「想通」的家長,家長需要先明白哥哥、姐姐們會嫉妒、討厭弟妹是很正常、經常發生的事,不應因此而盲目責怪。
買書請至此→連結
《分享》
作者:安喜亞‧賽門絲
當解開心結後,《分享》便適合重新拉近二人的感情,書中的弟弟看見姐姐擁有什麼都想要,姐姐的東西總是要分享,導致她心愛的熊布偶、圖書都變得又髒又破爛,但最後能從「學習分享」變到「快樂擁有」,當中的轉變可讓子女參考。
買書請至此→連結
《寶寶出生了,妳還會愛我嗎?》
作者:Heidi Howarth
繪者:Daniel Howarth
這本書適合第二胎出世前,先給老大做心理準備。面對新生命的來臨,老大難免覺得不安和懼怕,向來內斂的華人亦往往不懂向子女表達情感,而書中的熊媽媽就用各種比喻和方式向熊哥哥吃「定心丸」,例如:「我還是會像現在一樣愛你。你知道媽媽有多愛你嗎?媽媽對你的愛,比森林裡所有的東西都還要大;比最高的山、最高的樹都還要高。你是媽媽最珍貴的寶貝,永遠都不會改變。」共讀時不妨一起代入角色,模仿對白來表達情感。
買書請至此→連結
《妹妹住院了》
作者: 簡井賴子
雖然兄弟姐妹間時有爭執,但手足之情往往在對方「有難」時表現出來,例如:對方生病了、被別人欺負等等。書中的姐姐阿惠也是不喜歡妹妹,但當妹妹生病住院時亦十分擔心,並以不同的方式,如:寫信表達感受,這些情節有助小孩回想及強化互相關愛的時刻。
買書請至此→連結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