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熱疹,熱疹的英文叫做(Heat rash、prickly heat),專業一點的叫做miliaria rubra(紅色粟粒疹或是紅汗疹),其實跟「痱子」的發生原因都是一樣的,寶寶的汗腺因為阻塞,汗液排不出來,皮膚就會出現隆起的現象,這時後就叫做「痱子」或是「汗疹」,皮膚如果合併有發炎的現象,就會變紅或是出現膿包,這時根據發炎的情況不同,就叫做熱疹、紅色粟粒疹(紅汗疹) (miliaria rubra)、深粟粒疹(深汗疹)(Miliaria profunda)或是膿性粟粒疹(膿性汗疹)(Miliaria pustulosa)。
至於發生的原因,一般都跟熱和潮濕有關,有時則是乳液造成汗腺阻塞,發生的位置通常在背部、皮膚的皺褶處(也就是常常流汗跟壓在下面的部位),但有時是爸爸媽媽幫小孩穿(包)太多造成的,所以治療的方式就是保持乾爽,除了注意室溫、也不要給小孩包太多衣服,如果懷疑是乳液引起的,要考慮停擦乳液或換比較乾爽的乳液,痱子粉也可以適度使用,除非寶寶有癢的情況或是出現膿包,可能需要用藥,不然保持乾爽就會不藥而癒了,不需要任何治療喔!
異位性皮膚炎,其實另一個名稱又叫做幼年型「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是一種過敏性體質的表現,好發的位置小孩通常在身體的伸側(外側),大人則好發在屈側(關節內側),症狀是會反覆發生同時嚴重的搔癢,有時會出現組織液(流湯)的現像,這時後除了避開會引起過敏的東西之外,可以使用清水洗澡就好(不要使用皂鹼類或洗劑),洗完澡要使用保濕的乳液塗抹,症狀嚴重時則可以使用類固醇或其他藥膏。
所以醫師說的診斷常常是同一種病,說法不同就會造成爸爸媽媽的困擾,治療方式有些是保持乾爽,有些是要保濕,治療方式完全相反,如果不太能確定,就要尋求醫師的幫忙。
本文章轉載於《小兒科陳俊仁醫師的部落格》
現職:陳俊仁親子診所院長
專長:小兒科、感染症、氣喘專科、兒童過敏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兼任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國防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感染症專科醫師、台灣氣喘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