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樺醫師表示,在懷孕期間,母親或胎兒存在著不利於懷胎與生產的情況、影響母親或胎兒的健康,就屬於高危險妊娠。鄭志堅醫師表示,高危險妊娠包括孕婦本身已有的疾病與懷孕生產的合併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以下這些都屬於容易發生高危險妊娠的族群:
*年齡大於40歲以上的初產婦。
*BMI值小於18或BMI值大於35的孕婦。
*孕婦本身有內科相關疾病,例如: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心臟病…等。
*自己或家人曾生過智能不足的寶寶,或曾胎死腹中或流產或早產。
*多胞胎妊娠,對孕婦本身的負擔比較大。
*懷孕期間出現併發症,例如:前置胎盤等。
*長期抽菸或酗酒或濫用藥品。
高齡產婦及低齡青少女懷孕
鄭志堅醫師表示,一般34歲以上懷孕(分娩時滿35歲)算是高齡,低於20歲懷孕則算低齡。高齡女性懷孕生產,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風險高。根據統計,30歲孕婦生出唐氏症寶寶的機率為1/900,35歲增加到1/365,40歲為1/109,因此,衛生福利部建議,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最好接受羊膜穿刺,並以34歲以上做為費用補助的認定標準(高齡孕婦,健保部分減免5000元羊膜穿刺的費用)。
高齡產婦的胎兒先天畸形以及前置胎盤、產程遲滯、子宮外孕、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都比較高;至於低齡產婦則是早產的好發族群,另外也比較容易有胎盤著床的問題,也好發子癇前症。
貧血、海洋性貧血等血液疾病
鄭志堅醫師指出,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包括先天遺傳與後天所造成的。先天遺傳例如:海洋性貧血與多種血液疾病,後天造成的則包括缺鐵性貧血、慢性疾病貧血等。特別要注意的是遺傳性的海洋性貧血,如果夫妻兩人皆為同一型的帶因者,則寶寶有1/4的機率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有可能造成胎兒水腫或必須終生輸血。在產檢的第一次抽血檢查中會篩檢,如果孕婦為海洋性貧血,則必須確認丈夫是否也有海洋性貧血、而且是否為同一型的帶因者。如果為同一型,則胎兒必須做進一步確診。
癲癇
鄭志堅醫師說明,癲癇為不由自主發生的局部或是全身肌肉收縮、抽搐的現象。要注意的是,懷孕前已發作過或是治療過的癲癇以及懷孕前完全沒有、在懷孕後才發生的抽搐(可能是子癇症)兩者不同。
有癲癇病史的人懷孕期間如果癲癇發作,可能合併呼吸中止,造成母胎缺氧,導致母胎受到傷害,懷孕初期還可能導致流產,因此有計畫懷孕時,就要提前告知神經內科醫師,無論是更換抗癲癇藥物或改變劑量,都要密切與醫師配合以下事項:
感染性疾病
鄭志堅醫師指出,例如:梅毒、德國麻疹,皆屬於先天性感染。產檢會篩檢梅毒與德國麻疹,以降低胎兒先天性感染胎兒的機率。以梅毒來說,如果胎兒感染梅毒,可能影響包括胎兒水腫、牙齒與骨骼發育異常等,嚴重可能會導致胎死腹中。產檢一旦發現孕婦有感染,醫師通常會以盤尼西林加以治療。
至於德國麻疹,萬一在懷孕初期感染德國麻疹,胎兒先天性異常的機率相當高,例如: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懷孕前建議先檢查自己是否有抗體,如果沒有抗體,則可施打疫苗;但孕期不宜施打德國麻疹疫苗。
糖尿病
鄭志堅醫師表示,有些孕婦在懷孕前已有糖尿病,但因為胎盤分泌的荷爾蒙使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血糖更加難以控制,而可能會使懷孕後糖尿病變得更加嚴重。倘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導致胎兒過大、羊水過多、早期破水、早產、難產等併發症。建議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每餐不要吃太飽,並諮詢營養師關於孕期飲食建議。
延伸閱讀:這些胎動警訊,是胎兒傳來的求救訊號!
生殖道疾病
鄭志堅醫師表示,生殖道疾病例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曾接受過手術。台灣的女性超過三成有子宮肌瘤。有些孕婦因荷爾蒙改變,肌瘤變得比較大,可能會使下腹部有悶痛感,甚至引發宮縮與早產。如果肌瘤擋住產道,則有可能要剖腹產。此外,卵巢囊腫扭轉、卵巢腫瘤長大也可能引起腹痛。懷孕前如果有子宮肌瘤,建議不要吃太多含雌激素的食物。非不得已,孕期也不建議以手術拿掉子宮肌瘤;至於卵巢腫瘤,則可以考慮先將腫瘤拿掉再懷孕。懷孕初期不宜拿掉腫瘤;中期可考慮將卵巢腫瘤拿掉,以免破裂或扭轉等併發症產生,當然前提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拿掉。
如果上一胎懷孕時有發生早產或早期破水的狀況,下一胎再發生同樣問題的機率大多比較高。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曾做過手術、上一胎曾早產的孕婦,這一次懷胎可先做早產風險評估:懷孕初期可做陰道超音波,看子宮頸的長度,如果子宮頸長度太短,可能會有早產風險;中期可做子宮頸環紮術,大約36、37週再拆除環紮處。
紅斑性狼瘡SLE(免疫疾病)
鄭志堅醫師表示,患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一旦懷孕,容易有嗜睡、發燒、疲憊等症狀。而且因為紅斑性狼瘡也會影響許多器官,例如:影響到腎臟,容易有蛋白尿;因廣泛性血管病變合併子癇前症,容易使血壓竄高與水腫。也因為免疫力降低,而有較高的被感染機率,而可能造成早期破水或早產,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母胎性命。而且在孕期,孕婦本身的病情也可能會惡化。
建議患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最好先就醫看免疫風濕科控制好病情,等病情穩定後,再與婦產科醫師討論懷孕事宜。如果病情控制穩定後懷孕、並搭配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定期產檢追蹤,仍有一些孕婦可以順利生產。倘若在孕期有任何不適,應盡早找婦產科醫師或免疫風濕科醫師治療與處理。
子宮早期收縮,早期破水或早產
鄭志堅醫師指出,子宮早期收縮為「在37週足月前子宮異常收縮,可能導致早期破水或早產。」懷孕期間可能會偶爾有生理性收縮,症狀為偶發性、不規則,大多持續時間比較短,而且在休息後大多可以緩解;異常的子宮收縮則是頻率規則、持續時間長,即使休息也不會緩解,而且子宮頸可能會軟化或擴張。
早期破水是指在37週前發生羊水流出的狀況,陰道會流出水狀分泌物,走動時可能會更加明顯(早期破水可分為高位破水與低位破水。高位破水是指絨毛膜破裂、而羊膜未破,流出的羊水量比較少,甚至很快就停;低位破水則是羊膜破裂,流出的羊水量較多,可能會持續一直流)。因早期破水可能會導致早產或子宮內感染,應盡快就醫,醫院通常以羊水試紙測酸鹼值,即可得知流出的是否為羊水。如果破水可能需要給予抗生素與住院安胎,或是考慮是否提前生產。
心臟病
鄭志堅醫師表示,常聽到有年輕女性說自己有瓣膜問題或是心律不整,如果懷孕前已知自己有心臟病(心臟病症狀包括:胸痛、胸悶、呼吸會喘),建議懷孕前先請心臟內科醫師評估,確認心臟功能可否負荷懷孕。懷孕時,身體血量可能會增加懷孕前的50%以上,若是心臟無法負荷,甚至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如果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不適合懷孕,應暫緩懷孕計畫。
如果已經懷孕了,心臟狀況卻不堪負荷,建議在20週前終止妊娠;萬一太晚才發現、來不及終止妊娠,生產時,則需心臟科醫師或團隊一同待命幫忙,做好萬全準備。
高血壓
鄭志堅醫師說明,正常孕婦的血壓其實比一般人稍微低一點。懷孕20週以後才有的高血壓,稱為妊娠高血壓;20週以前或懷孕前就有的高血壓,則稱為慢性高血壓(懷孕20週以前發現的高血壓,通常與懷孕無關,為本身已有的高血壓)。無論是慢性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兩者皆未合併蛋白尿或水腫,僅有血壓升高。如果測量血壓較高,建議先盡量放鬆、休息一下,過一會再測量,如果血壓仍居高不下,建議購買血壓計,每天在家測量血壓。高血壓的孕婦要多注意胎動,並且盡量不要讓情緒起伏過大或易怒。
多胞胎妊娠
鄭志堅醫師解釋,多胞胎可分成同卵及異卵,生下同卵雙胞胎的發生率大約為4/1,000,生下異卵雙胞胎的發生率則大約為1/100。懷多胞胎,許多風險都會上升,例如:貧血、妊娠劇吐、子癇前症、妊娠高血壓、胎位不正、產後大出血等風險皆可能上升;胎兒流產或早產、胎兒先天異常、胎兒過小、低出生體重等風險也會增加。
如果兩個胎兒共用同一個胎盤,也可能會有雙胞胎輸血症候群。懷多胞胎的孕婦要注意早產徵兆、平時也盡量不要太勞累,並且應定期產檢,追蹤胎兒的生長狀況。
腎臟病
陳奐樺醫師表示,腎臟病通常在懷孕前已發現(抽血看肌酸酐與尿素氮指數,發現腎功能異常),又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輕度異常大多不會有症狀,如果血壓有控制好,則通常不會影響懷孕;至於中度與重度的症狀則為尿變少、下肢水腫。
中度者,胎兒活產率大約5成、孕婦併發症也大約5成,例如:高血壓、腎功能持續惡化等;重度者則很少數,因為重度腎臟病患者大多會不孕,即使懷孕,活產率只有大約1成,孕婦有90%有併發症。建議中度與重度腎功能異常患者,最好不要懷孕;腎臟病患者應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才不會進一步導致腎功能惡化。
氣喘
陳奐樺醫師指出,根據統計,有1/3原本就有氣喘的人,在懷孕後期氣喘症狀會惡化;另外1/3持平,1/3反而改善。氣喘孕婦患有子癇前症的風險較高,寶寶也較易生長遲滯、出生低體重或早產。治療原則與一般病患並無太大差異,避免或減少過敏原和刺激物質的接觸,並且規則用藥。
甲狀腺功能亢進
陳奐樺醫師說明,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為怕熱、心悸、雙手容易發抖、失眠、易餓、吃很多但體重卻減輕。如果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情形嚴重、演變為甲狀腺風暴,會造成器官衰竭,不可不慎。其他影響則包括流產或早產、胎兒生長遲滯、患有子癇前症的機率上升。一旦檢查確認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問題,必須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並且規則服藥。此外,也要避免吃過多含碘的食物,例如:海帶、海苔、海鮮類。
甲狀腺功能低下
陳奐樺醫師解釋,其實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大多會不孕;即使成功受孕,胎兒大腦發育也容易受到影響,並且較易流產。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為容易感到疲憊、比較怕冷、較易水腫、時常情緒低落。如果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建議補充甲狀腺素。
胎兒在子宮內生長遲滯
陳奐樺醫師解釋,子宮內生長遲滯的定義為胎兒體重小於正常生長曲線的10%。多重原因皆可能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遲滯,例如:孕婦瘦小或體重增加不足、孕婦抽菸、吸毒、酗酒,或是胎盤功能不足、胎兒先天感染等。胎兒生長遲滯沒有症狀,而是產檢時照超音波來追蹤胎兒的生長情形,即可得知是否遲滯。生長遲滯的影響為寶寶可能出生體重過低;如果是因為先天感染所致,寶寶可能會早產、或甚至是胎死腹中。想要降低胎兒生長遲滯的機率,預防方式為不要抽菸、酗酒、使用毒品。
胎盤早期剝離
陳奐樺醫師說明,胎兒還沒娩出前,胎盤部分或完全從子宮壁剝離,即為胎盤早期剝離,為產科急症。症狀為腹部持續性疼痛、子宮很硬、部分孕婦可能會發現陰道出血。胎盤早期剝離的影響為胎兒會缺血、缺氧,甚至可能胎死腹中;但假如只是小小範圍的剝離,如果胎心音穩定,可再持續觀察(但如果剝離的範圍很小,孕婦大多不會有症狀)。
胎盤早期剝離的常見原因為:用力撞擊到(例如:車禍)或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等。但是超音波其實不一定能發現胎盤早期剝離,必須再搭配腹痛等症狀來作判斷。預防胎盤早期剝離的方式為避免腹部遭到撞擊;患有高血壓或妊娠高血壓的孕婦,應控制血壓與規則服藥。
前置胎盤
陳奐樺醫師表示,前置胎盤可分為部分性、完全性、邊緣性、低位性。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部分擋住子宮頸口;完全性指完全擋住子宮頸口;邊緣性指胎盤位於子宮頸口的旁邊;低位性指胎盤位置比較低。其中完全性與部分性,醫師大多建議剖腹產;邊緣性與低位性,則仍可嘗試自然產。
誰比較容易有前置胎盤?危險因子包括:孕婦曾懷孕多次、曾做過流產手術或子宮手術、或是前胎剖腹產。前置胎盤的常見症狀為無痛性出血。有些前置胎盤的孕婦,也可能合併植入性胎盤,生產時萬一大出血,可能要切除子宮。前置胎盤無法預防,但確診為前置胎盤後,要注意不能有性行為、不宜泡澡或泡溫泉、不宜騎機車(較易因顛簸而出血),看醫生時也不能內診或做陰道超音波。
妊娠糖尿病
陳奐樺醫師指出,懷孕前沒有、懷孕期間出現的糖尿病,即為妊娠糖尿病。懷孕24~28週時做耐糖試驗,喝完糖水後確認有無患有妊娠糖尿病。誰比較容易患有妊娠糖尿病?身材肥胖或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有較高機率患有妊娠糖尿病;另外,自己或家人有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也都算是危險因子。妊娠糖尿病不一定會有像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症狀,許多妊娠糖尿病患者可能沒有特殊症狀。如果診斷出患有妊娠糖尿病,平常要注意飲食控制,避免吃太多精緻澱粉類食物,例如:餅乾、麵條等,最好也請營養師開菜單。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則必須施打胰島素。
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
陳奐樺醫師說明,如果是在懷孕20週以後才發現的高血壓,就是妊娠高血壓。依據程度輕重,又可分為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子癇症。如果只有血壓高,但無蛋白尿,即為妊娠高血壓;如果是血壓高又合併蛋白尿,則為子癇前症;如果是血壓高合併蛋白尿,又加上顛癇發作,則為子癇症。
如果血壓控制不好,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水腫、嚴重者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甚至抽筋或癲癇發作。因為胎盤血管異常,胎兒容易生長遲滯或早產。
誰比較容易患有子癇前症?好發族群為初產婦、曾有子癇前症病史、多胞胎,或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患者。
如果要做子癇前症篩檢(自費大約2000元左右),建議為11~14週時,以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與抽血等,評估是否為患有子癇前症的高危險群,篩檢率高達90%。若為高風險族群,懷孕16週前建議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直到36週時停止,可以減少75%發生子癇前症的風險(因為阿斯匹靈為抗凝血劑,為了避免產中產後大出血,生產前應停止服用)。
鄭志堅醫師總結,有些高危險妊娠可以在懷孕前或懷孕初期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不過有些狀況不能預測,只能隨著懷孕產程的進展而診斷出來,治療上可能會比較難處理。所幸高危險妊娠只佔所有懷孕的大約10%左右。對於產婦來說,定期產檢與遵從醫囑指示很重要。孕期倘若有任何不適,應詢問主治醫師,不能輕易疏忽。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婦產科主治醫師 鄭志堅
亞東紀念醫院
婦產部主治醫師 陳奐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