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的6月,陳媽媽平安誕下小女兒芊芊,然而小妹妹一出生,就全身蒼白、活動力差且呼吸相當微弱,他院緊急插管後送往台北榮總,榮總檢查後發現,芊芊不但有嚴重低血壓、代謝性酸中毒,且血色素極低,只有2.0 g/dL(新生兒血色素正常值為16~18 g/dL),診斷為嚴重貧血合併休克,有可能產生缺血缺氧性腦病變,立即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
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曹珮真表示,由於芊芊的母親懷孕與生產過程中並無重大異常,也沒有發生大量失血情形,對於病患極重度貧血與休克的病徵,強烈懷疑與胎兒母體輸血症有關,進一步檢查發現,芊芊媽媽的血液中有明顯數量的胎兒紅血球存在,推測芊芊經由胎盤失血至母體的血量約為240毫升,胎兒母體間輸血的量相當大,以下為胎兒血液流入母體發生率:
血液流入母體量 |
發生率 |
<1cc |
>1/200 |
20~30cc |
1/200~1/300 |
>80 cc |
1/1000 |
>150 cc |
1/5000 |
曹珮真主任進一步解釋,胎兒母體輸血症在懷孕過程中或生產前都有可能發生,正常母體循環與胎兒循環並不會直接接觸,只有隔著胎盤細胞形成的薄膜進行營養素與氣體交換,但是當這層膜作為屏障的功能受損,胎兒的血球通過絨毛間隙進人母體血循環,因而造成胎兒一出生就患有極重度貧血,急性且嚴重的胎兒母體輸血症候群若發生時,就會危及胎兒或新生兒,然而該症在例行性產檢時難以查出。
確認芊芊是極重度貧血及低血壓與休克狀態後,醫療團隊認為,病患全身血液灌流嚴重不足。因腦部是需要血液灌流支持最重要的器官,在這種狀態下極可能發生缺血缺氧性腦病變,立即安排接受低體溫治療。
低體溫治療是使用降溫毯或頭罩等方式,將病人體溫穩定維持在33~34℃共72小時,治療的黃金時機是在缺血缺氧事件發生的6小時之內。在新生兒團隊細心照顧下,三天後芊芊已經回復到正常體溫,活力與反應也漸漸恢復。出生後第7天拔管,整體活力、肌張力與進食能力皆逐漸改善,住院16天後出院返家,目前芊芊已1歲10個月,僅須定期追蹤、復健即可。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照片提供/台北榮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