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1、2歲介入不嫌早!3大類好習慣養成重點這樣做

從孩子的言行舉止及待人處事就可以看出是否受到大人的妥善管教。然而,這些好習慣並非一蹴可幾的!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認為,習慣養成會經過3階段,從1、2歲就應該培養孩子3大類的好習慣!
1、2歲介入不嫌早!3大類好習慣養成重點這樣做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認為,好習慣是經過教養之後內化成人格而來的而人格就是即便沒有外在因素(如:爸媽碎念、他人眼光)還是依照原本習慣行事。想要孩子有好習慣,爸媽就得從小教養孩子。

然而,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從「無律」、「他律」到「自律」。

好習慣養成的3階段

Stage1、無律期

從剛出生的小寶寶到1、2歲的孩子,都還不懂得規矩。只要他不高興,想哭就會放聲大哭;肚子餓了,就要立馬喝奶、吃東西來配合需求,完全不會在意現在是幾點、自己身於何處或身旁有哪些人.

Stage2、他律期

當孩子聽得懂大人的言語、有自己的主見,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就是差不多1~2歲階段,就可以經由他人的管教,讓孩子進入「他律期」。他律期的時間很長,大約是從1~2歲到接近成人的這一段時間。而中間的過程,當孩子建立觀念之後,每一個習慣會逐漸地從「他律期」轉變為下一個階段的「自律期」。

Stage3、自律期

孩子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經過「他律期」逐漸瞭解規矩並遵守規則,因而培養習慣,最終不需要他人教導,這些習慣變成內化成人格,也就是「自律」。

好習慣養成要點

Point1、設下界線,告知後果,溫柔堅持!

Point2、理解孩子行為動機,再說出情緒與感受

Point3、以身作則示範,並懂得愛孩子

延伸閱讀: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專家:先從練習吃___開始!

懂得為他人負責

孩子應該有的3大類好習慣

爸媽應該要培養孩子有哪些好習慣呢?澤爸認為,管教孩子的目的只希望做到三件事情,而這三件事情正是與習慣有關。

Type1、懂得為自己負責

為自己負責的好習慣包含: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扣除可能會有危險的煮飯、放熱水,爸媽一定要盯著之外,像是刷牙、洗臉、如廁、換衣等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動自發地完成。

(2)收拾: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自己拿出來的衣服要放回去。

(3)做家事:從孩子上幼兒園,最晚4、5歲,就要洗碗、洗便當盒,於大掃除之際做能力所及的家務(如:擦桌子)。

(4)承擔後果:打翻水杯要拿抹布擦拭乾淨、弄亂的玩具櫃要整理成原樣,這些後果全都要自行承擔。

★爸媽該怎麼做?

設下界線,告知後果,溫柔堅持!

如何讓孩子養成對於自己負責的好習慣?澤爸說,這一定要透過爸媽的管教,倘若爸媽不管孩子,孩子也不會在乎這些事情,因此,爸媽必須設下界限,告知孩子有關連的後果,最後還要溫柔的堅持!

以最常發生的收玩具來舉例,爸媽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一定要自己收玩具,設下界限──最晚吃晚餐前要收好,並告知如果時間到玩具還沒有收,這些玩具就會被爸媽暫時收起來,於界線之前,提醒孩子2次(最多3次)。如果時間到了,玩具還是沒有收起來,爸媽就要說到做到,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堅持暫時保管玩具,別忘了好好地跟孩子說「這個玩具是你的,我會還你,但你要懂得自己收玩具,我才會還你。」

做家事也是一樣,倘若孩子不洗便當盒,提醒了1、2次,晚餐時間到了還是沒有清洗,爸媽可以拿面紙稍微擦拭便當盒,用這個有點髒髒的餐具幫孩子盛飯,然後,最後提醒「再不洗,我要裝便當囉」。澤爸建議,爸媽可以找到不影響孩子健康,但可以讓孩子有感覺的後果來提醒孩子。

Type2、懂得為他人負責

澤爸認為,為他人負責的好習慣包含:

(1)誠實:即使做錯事情,還是誠實不說謊。

(2)不小心弄傷他人,會主動關心,而不找理由或藉口,如:這不是我弄的、都是因為他,所以我才…。

(3)做任何事情都懂得考慮他人感受:不做自以為好玩,卻令他人感到不舒服的事。

★爸媽該怎麼做?

理解孩子行為動機,再說出情緒與感受

這三個懂得為他人負責的好習慣,爸媽要如何幫助孩子辦到呢?澤爸指出,爸媽應該先理解孩子的行為,再說出他人的情緒與感受。

一般未滿5歲的孩子不是故意要說謊,通常是為了避免後面的處罰而說謊。爸媽要讓孩子明白「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要你老實跟我說,絕對不會有懲罰。」當孩子誠實地說出實情,爸媽要鼓勵孩子「你好棒喔!我知道你很擔心、害怕,不過,你還是老實地跟我說了。我很開心你願意跟我說。」這就是情緒與感受的回饋。

當孩子弄傷他人,卻漠不關心,爸媽應該跟孩子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在玩的時候,衝來衝撞到別人了。但是你撞到他,他會痛,你看他扶著手的樣子,好不舒服的感覺。沒關係~我不會處罰你,我們一起去關心他。」然而,關心不只是口頭上說「對不起」而已,而是實際關懷,「你還好嗎?會不會痛?可以站起來嗎?要不要扶你?」這才是真正的關心。

至於當孩子做出拿著紙團丟往其他小朋友身上等這類不懂他人感受的行為時,爸也是先理解孩子「我知道你是覺得好玩,但那位小朋友很不喜歡突然被嚇到。就像是如果我突然這樣丟你,你的感覺是什麼?」讓孩子理解到他的行為不能因為好玩就讓別人不舒服。當孩子下一次拿到紙團時,孩子就會想到上次爸比說別人不喜歡被丟紙團,說不定還會教其他孩子「你不要鬧他啦,他不喜歡這樣!」

你好棒!你真的是我的小幫手!

Type3、發自內心地擁有愛

屬於發自內心擁有愛的好習慣包含:

(1)對別人說話有禮貌。

(2)同理他人,看到別人有需要時,主動幫忙。

(3)分享玩具與物品。

★爸媽該怎麼做?

以身作則示範,並懂得愛孩子

如何讓孩子做到與內心擁有愛有關的好習慣呢?澤爸覺得最重要的是爸媽的「以身作則」,也就是在孩子面前爸媽如何對待他人。

搭乘的公車到了目的地,走在前頭的爸媽滿懷感恩地謝謝司機的運駛,跟著後面的孩子也就自然地跟著說道謝;在賣場、超商結帳之後,客氣地向工作人員說謝謝,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會把謝謝這一句話掛在嘴邊。

平時看到旁人需要幫忙,立刻向前伸出援手,過馬路時,看到老婆婆一個人走路很危險,便攙扶著她;一個女生移動著摩托車,也詢問是否需要幫忙,這些都是爸媽最佳的以身作則。

爸媽除了以身作則的對他人有禮貌、幫助他人之外,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還要「懂得愛孩子」。澤爸提及,一個人要能夠對他人有愛、分享內心的愛,必須先感受到愛。因此,希望孩子擁有愛,爸媽必須先釋出愛,當孩子感受到愛,就會發自內心的愛自己也愛他人了!

當孩子感受到愛,「原來這種感覺好溫暖、好舒服喔!所以,下一次孩子就會為了讓他人也體會到這種感覺而付出,並非因為爸媽要我做所以我做。」

分享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問媽咪「這個手環可不可以借我玩?」倘若這是媽咪十分珍貴的物品,媽咪可以告訴孩子「這是我很喜歡的手環,因為你想要看,我願意一起和你分享」當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下一次就可能會透過引導而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與人分享了。

另外,當孩子幫忙分擔家務時,爸媽不會這是認為理所當然的,除了道謝之外,並讓孩子知道「你好棒!你真的是我的小幫手!」亦即「希望孩子如何待人,就應該如何對待孩子!」

延伸閱讀:除了吃飯專心、學會收玩具,2歲前還要讓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攝影/Tinyck。小詩琦映像館

梳化/紫雲

演出/mom:陳怡秀、dad:張瑋哲、baby:張芯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