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小頭症併發智力遲鈍?孕媽咪防範兹卡病毒危害胎兒

今年初,我國繼日本之後成為亞洲第二個發現兹卡病毒境外移入的國家。然而兹卡病毒無所不至,中國大陸也於2月確認首件境外移入兹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春暖花開,尚未進入病媒蚊活躍期,雖有輸入病例,但引發傳播並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然而台灣平均氣溫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近幾年都持續上升,使得傳播登革病毒與兹卡病毒的埃及斑蚊其幼蟲發育快,有高卵孵化率和幼蟲存活率,特別在攝氏20至36度間,能夠快速繁殖,如此也會加快登革、兹卡病毒的傳播速度。若民眾的衛生習慣與政府的公衛預防措施沒做好,加上氣候的暖化,勢將成為登革和兹卡病毒在台灣爆發傳播流行的關鍵因素。
小頭症併發智力遲鈍?孕媽咪防範兹卡病毒危害胎兒

兹卡病毒源於非洲,最早是在1947年從非洲烏干達兹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

離出來,因而得名。2015年下半年起,兹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尤其是巴西快速擴散。

由於中南美洲密集出現新生兒小頭畸形症(在巴西較過去增逾10倍)及其他神經併發症的不尋常事件,雖然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證據來證明兹卡病毒跟這次全球公衛緊急事件有直接關聯,但世衛的專家們仍「強烈懷疑」兩者的因果關係 。至於在亞太地區曾檢出兹卡病毒的國家包括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印尼

,從2013年至2015年自馬來西亞、泰國、馬爾地夫及印尼皆有輸出病例至他國的記錄。雖然兹卡病毒首先是來自非洲的自然生態:猴蚊猴的傳播為主,但自從適應了人蚊人的傳播,此後的流行頻率將會增多,從巴西的流行再擴散至中南美洲各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若從國際機場、港埠的來往旅客量的分析:自巴西飛往美國佔65%,飛達歐洲佔27%,僅5%飛抵亞洲,如以此算出各地的跨國傳播的可能流行率,亞洲的機率應該較小,但東南亞是登革熱盛行區,即使少量的兹卡病毒也可藉病媒埃及白線斑蚊來傳播,則在東南亞當地的疫情及蔓延到高溫環境的台灣,尤其是南部的可能性也不可小覷。

兹卡病毒感染疾病

茲卡病毒(ZikaVirus)為黃病毒的一種,依據其基因型別可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其傳染途徑與登革病毒類似,多數經病媒蚊-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的叮咬來傳播病毒;只有少數會透過輸血傳染、性行為傳染、胎盤或分娩時的母嬰垂直傳染;最近巴西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兹卡病毒感染病患的尿液及唾液樣本中,檢測到活性兹卡病毒,擔心病毒會透過此兩種體液傳染,如此一來親吻、共餐(共用杯子、餐具)恐怕也會傳染兹卡病毒;唯目前尚無證據指出會經由哺餵母乳傳給嬰兒。

當有人被帶有兹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在這些感染兹卡病毒的患者中僅有20到25%的病人,於3到12天的潛伏期後才開始發病而出現如下的症狀:常見有頭痛、發燒、臉及四肢出現斑丘疹、關節痛、結膜炎,少數有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症狀會持續約2至7天,常被誤認為登革熱,但症狀卻比登革熱輕微許多;至於另外75到80%患者並無症狀出現,所以茲卡病毒感染疾病遂有「小登革熱」或「溫和登革熱」之稱。由於茲卡病毒引發的症狀不算嚴重,連抵抗力較弱的孕婦就算感染也渾然不知而導致流產、胎死腹中或產下「小頭畸形症」有先天性缺陷、神經受損的嬰兒,日後會有腦神經發育缺陷,甚至智力遲鈍的麻煩。

一般說來,患者經支持性治療,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但對少數患者而言,其健康仍會有影響:如併發神經系統重症-腦膜炎,罹罕病「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ian-BareSyndrome)」而出現肌肉無力、癱瘓症狀後死亡,或免疫系統重症-栓塞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白血球減少症,嚴重者甚至需插管接受呼吸氣治療。

由於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會傳染兹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屈公病,而兹卡病毒感染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較為輕微,醫師也無法從症狀明確地區別其差異,唯有靠抽血(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查才能釐清是受到何種病毒所感染?因目前尚沒有疫苗用來預防茲卡病毒感染,也無快篩,且75至80%患者無明顯症狀,所以撲滅病媒蚊,並避免其叮咬,可算是最佳的預防方法。也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只能採用改善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如用Acetaminophen(普拿疼之類)來緩解發燒與疼痛等不適,唯退燒勿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充份休息、補充足夠的水份避免脫水,大約一週左右可自行痊癒。也建議受感染者在痊癒前,儘量不要再被蚊子叮咬,以阻斷再感染別人的途徑。

小頭畸形症胎兒及嬰兒的處置

通常人類頭顱的大小是靠測量頭顱骨骼基底層的圓周長度(圓徑)或是後枕至前額的最大圓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頭圍來決定,它可以與以全國人口為樣本,同性別、同年齡(或孕齡)的頭圍平均值所劃出的生長曲線表來做對照。頭圍可反應出腦部的成長及有無異常的存在,頭圍測量值若低於平均值的2個標準差,或小於第3個百分位,被定義為小頭症(microcephaly),若超出平均值的2個標準差或大於第97個百分位,則稱為大頭症(macrocephaly)。

小的頭圍通常表示有一個過小的腦部,尤其是前腦的部份。人類腦部的成長在周產期最快,所以任何孕期的胎兒或嬰兒早期所發生的傷害(例如感染、代謝、毒物、及血管疾病),都會對腦部成長造成傷害而導致小頭症。很罕見的一些小頭的狀況為一處或多處的顱骨縫合提早癒合,稱為顱骨縫過早閉合症,可藉由顱骨不正常的形狀來作鑑別診斷。真性小頭症(Microcephalyvera)是一種自體隱性疾病,會造成額葉區域腦部及頭骨嚴重的發育不良,這些兒童都有嚴重的智力遲鈍。足月出生的嬰兒其平均頭圍約35公分,若不到32公分,會比九成八的嬰兒都小,可能造成臉部扭曲,個子較矮,且腦部發育較慢,可能有學習障礙、語言障礙、聽障、視障、腦性麻痺、癲癇、協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