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幼童的蛀牙率會那麼高?
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謝承祐表示,其實歸咎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台灣社會的環境不斷在變化:
比如從前阿公阿媽的年代,可能住家附近頂多一兩家「甘仔店」,現在卻有24小時的便利商店四處林立,還可能同一條街上就有好幾家,現代的家庭能夠取得糖果零食的管道實在太便利了。
更糟的是,現在各式各樣含糖的食物和飲料,不但種類繁多,成分也和以往不同,大多是精緻糖或果糖的成份,都比從前單純的蔗糖對牙齒的危害更大。
現代家庭往往是雙薪家庭,許多小朋友都是托給長輩或是請保母照顧,而爺爺奶奶總是疼孫,很容易就會放縱幼童盡情享用各式各樣的甜食,或是未正確規範幼兒的飲食習慣,小朋友想吃就吃,嘴巴沒停過,牙齒接觸含糖食物的時間愈久愈容易齲齒。
如何預防蛀牙?
既然社會環境的變遷也助長了蛀牙的發生率,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小朋友蛀牙是很普遍的現象,完全零蛀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然而事實上,要蛀掉一顆牙,必須要有「食物」、「細菌」、「時間」3大因素,缺一不可,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會發生蛀牙。
所以,即使食物附著在牙齒上,若沒有細菌進行分解,是不會有蛀牙的;而且就算有細菌在口腔中分解食物產生了酸,但只要馬上刷乾淨,讓細菌沒有時間和牙齒長時間接觸,也是不會有蛀牙的。
因此,如果要形成蛀牙,首先必須要有食物的殘渣積留在牙齒表面,而形成蛀牙的細菌便會利用食物殘渣作為營養來源,不斷繁殖增長,同時製造酸性物質,這種酸與牙齒接觸之後,會慢慢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齲蝕,才會產生「齲齒」,也就是「蛀牙」。
了解了蛀牙的真正成因之後,家長便可以針對蛀牙的3大因素一一排除:
(1)慎選食物,均衡飲食
除了控管易蛀牙食物的攝取量(比如所有含糖的食品與飲料、黏滯性高、或精製的糕餅類),也要重視「食育」(飲食教養)對孩子的重要性,養成不偏不挑、均衡飲食的好習慣。
(2)徹底清潔口腔,防止細菌滋長
每個人口腔內都有細菌,但是種類和數量會因人而異。如果口腔清潔做得好,有益細菌就會比較多,可以抑制有害細菌。反之若口腔衛生沒顧好,致齲細菌就會比較多,發生蛀牙的風險自然也相對增高。
(3)避免牙齒長時間與食物接觸
盡量減少食物停留在口中的時間,所以三餐定時是必要的,正餐最好在30分鐘內吃完,而且只要有飲食一定要儘快漱口刷牙。若孩子想吃點心,也可集中在正餐後一起吃,避免零碎和過長的進食時間,也可以讓孩子有正常的飲食,不要只有吃零食或點心。
5大常見的蛀牙錯誤觀念
不過,預防蛀牙的原理雖然不難,但是要真正落實,還是需要父母的高度重視與徹底執行,並且需要正確的觀念及有效的做法。而台灣幼童蛀牙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嚴重,其實是因為有許多應該要知道的基本護牙觀念是家長不清楚的,甚至還有許多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迷思,都需要父母重新釐清與更新。
目前依然有家長會認為,乳牙反正會換,所以即使蛀掉也沒關係,甚至不用治療。對此謝承祐醫師表示,如果蛀牙是發生在8~12歲左右,由於離換牙的時間已經很近,蛀牙對孩子的影響會比較小,的確可以評估是否需要積極治療;問題是現在的孩子幾乎2歲就蛀了,發生齲齒的年齡層日益偏低,如果不做任何處理治療,將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危害與影響。
(1)影響飲食與健康發育
謝承祐醫師指出,蛀牙對幼兒造成的第一個影響是,因為牙齒會痛,孩子會不敢咬也不敢吃,就算要吃也會偏愛流質的、軟的、或是液體的食物,如此營養攝取不足,將影響身體的發育成長,而且咀嚼不夠,也會影響到以後的齒列生長。
曾經有個蛀牙的孩子,因為沒辦法咬,也講不出口,每餐都吃很少甚至不吃,直到治療好他的滿口蛀牙,才告訴媽媽:「我終於可以吃飽了!」
(2)影響學習力與專注力
而根據美國的研究報告甚至指出,蛀牙是影響孩子學業的首要原因!因為牙齒疼痛不舒服,會無法專注學習,而且家長可能需要請假帶孩子去治療蛀牙,孩子的上課時間也會因此減少,非但影響課業,也容易影響孩子日後的身心發展。
所以,乳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和孩子整體的發育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嚴防孩子蛀牙,萬一蛀了也務必要帶孩子治療。
或許部分家長會覺得,蛀牙似乎和體質有關,有些孩子明明飯後睡前都有刷牙,卻還是蛀牙,有些孩子則可能天生牙齒很好,即使睡前沒刷牙也沒事…其實深究原因,也許並不是表面看到的狀況。前者可能雖有刷牙,但沒有清潔乾淨;後者則可能雖沒刷牙,口中卻沒有致齲細菌。所以回歸到找出蛀牙的真正原因,才是解決蛀牙問題的關鍵,同時最基本的潔牙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勿抱著僥倖的心態便宜行事。
謝承祐醫師表示,以往認知的「奶瓶性齲齒」,很容易就會把蛀牙的原因歸咎到奶瓶,甚至認為半夜不能哺餵母乳,其實蛀牙主要跟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並不是奶瓶或母乳的錯!
經實驗證明,若在無菌的環境下,即使夜奶後沒清潔也是不會蛀牙的。而造成夜奶和蛀牙的連結,是因為口腔裡已經有致齲細菌,又創造了有食物的環境,才會造成蛀牙,卻無端讓奶瓶背了黑鍋。所以目前「奶瓶性齲齒」已經更名為「早發性齲齒」,是指因兒童的生活習慣及其他容易造成齲齒的原因,造成孩子在6歲前便發生了蛀牙的情形。
夜奶寶寶睡著了,該如何清潔口腔?
謝承祐醫師談到,如果情況允許當然還是建議清潔,但若實行起來真的有困難,爸媽也不要壓力太大,爸媽可以等早上起來再儘快徹底清潔即可。因為國外文獻已經確定母乳不一定會造成齲齒,只要爸爸媽媽維持寶寶良好的口腔清潔(1天刷2次牙),配合醫師指示使用必要的含氟製品(含氟牙膏等),避免太早接觸含糖食物,就可以盡量避免齲齒的發生。
應該有為數不少的家長,並不清楚幼兒其實也需要使用牙線。而且有些老一輩的想法,還會覺得牙線容易傷牙齦,甚至會把牙縫變大,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若沒有搭配牙線來徹底清潔齒縫中的食物殘渣,光靠牙刷的清潔力是不夠的。而牙縫如果卡到食物,自然就會增加蛀牙的風險。
(1)牙線與牙線棒的差異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該選擇牙線還是牙線棒?其實兩者各有優劣,爸媽可視情況自由運用。牙線的好處是,只要擷取1條適當的長度,就可以完成全口的清潔,但是技術上比較不好操作,尤其若爸爸的手比較大,就不太方便伸入小朋友的口中做清潔;而牙線棒對爸媽來說使用上較為便利,但要注意不能只用1根清潔全口,髒掉就需要換新。若以口腔內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區域來分,建議至少要更換4根以上牙線,才能完成全口的清潔。
那麼幼兒使用的牙線和牙線棒該如何挑選呢?謝承祐醫師建議,牙線可以幫小朋友選擇原味的不要薄荷的,而有沒有加臘可視家長操作的習慣而定;此外市面上有針對幼兒設計的迷你牙線棒,有些還加了卡通圖案或動物造型,謝承祐醫師表示,其實牙線棒不論大人用或小孩用的都可以,端看小朋友的喜好,以及用得順手方便最重要。
(2)睡前需使用牙線,每日至少1次
謝承祐醫師並指出,除了一天至少需要刷兩次牙(早晚各1次),每天也至少要在睡前使用1次牙線。有些家長會說:「沒看到有塞牙縫啊!所以就沒有用牙線」,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有時候牙菌斑或菜渣會卡在牙縫深處,光從牙齒外觀是看不出來的,所以不管有沒有卡東西,都需要使用牙線徹底清潔。至於正確使用牙線的方式,並不需太過用力的「鋸牙齒」,而是置入牙縫後,順著牙齒的表面,輕輕的刮上來,就可以把附著在牙齒上的牙菌斑和食物殘渣清掉。
關於這點,也是台灣家長需要釐清的重要觀念之一,常常誤以為小朋友只要自己會刷牙了,就可以全權交給孩子自行清潔牙齒,大人不用再管。其實當孩子還是幼童時,大人一定要幫忙再刷一次,因為孩子手部的細微動作尚未發育完成,並不能全口都刷得很徹底。而且直到國小三、四年級,爸媽也依然需要幫孩子檢查牙齒是否有刷乾淨。
此外,有些爸媽沒有幫孩子刷牙,是因為孩子不喜歡給大人刷,也不願意讓大人檢查,尤其是1、2歲剛學會拿牙刷的小小孩,可能只是很新奇的把牙刷放在嘴裡,卻沒有刷的動作,爸媽拗不過孩子,有時候就會放棄,不會每次都幫孩子清潔牙齒。
若遇到這樣的狀況,家長一定要嘗試跟孩子溝通,因為漏掉任何一次徹底潔牙的動作,都可能會增加孩子蛀牙的機率。比如說:「雖然你想跟大人一樣自己刷牙,你也可以做得到,可是因為你還是小朋友,有些地方有蟲蟲躲在裡面,還是要大人幫忙,才可以把牠們刷掉唷!」
使用電動牙刷會比較乾淨嗎?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幼兒用的電動牙刷,除了造型繽紛可愛,有些甚至還有音樂聲光效果和定時3分鐘等功能,有時候的確能引起小朋友刷牙的興趣。但是家長千萬別以為有了電動牙刷,就能交給孩子自己刷,因為如果沒有將牙刷放在正確的位置上轉動,牙齒一樣是刷不乾淨的!所以,電動牙刷可以用,但是跟一般牙刷的用法和效果其實差異不大,家長仍需幫孩子做好基本功,才能預防齲齒的發生。
此外還有兒童用漱口水,實際上對牙齒的清潔會是有幫助的,不過醫師建議可以等孩子6歲以後再使用,因為大孩子比較能控制吞嚥動作,也可以漱得比較乾淨。而6歲之前,其實有牙刷、牙膏跟牙線就足夠了。
3個保護牙齒的好習慣
在破除了上述對於保健幼齒的迷思,更新了正確觀念之後,全家也要一起來培養日常生活的3大護齒好習慣:
謝承祐醫師提到,其實當爸爸媽媽要準備生Baby的時候,就應該先把自己的牙齒做好檢查,不要有蛀牙沒去補,或是牙齒清潔沒有做好,需先整理乾淨大人的口腔環境,未來才不會將致齲細菌傳給孩子引發蛀牙。
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全家也必須一起維護牙齒的健康,因為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一定是很密切的,有任何人蛀牙,都很容易連帶影響其他的家族成員。所以家長一定要自己先把習慣建立好,然後帶著孩子一起遵守,並不只是單純照顧小孩的牙齒就沒事。
大家都知道含糖的食品和飲料吃越多越容易蛀牙,但是對小朋友來說,要完全的禁止是極不容易的,因為即使爸媽規定不能吃,遇到親朋好友或是幼兒園的老師同學,還是會有許多「偷吃」的機會。
所以其實最根本的做法,是培養孩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只要吃飯夠專心,正餐就容易在30分鐘內吃完,能避免口中產生酸性物質,這樣即使孩子飯後還想吃點甜食,只要接在正餐後吃,並且吃完馬上刷牙漱口,都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要培養專心用餐的好習慣,謝承祐醫師提醒爸媽可注意下列3點:
(1)創造愉快的用餐環境
有些家長擔心小朋友吃得不夠營養,或是怕孩子吃飯拖拖拉拉,可能用餐時間會一直對孩子碎念:「那個青菜要多吃一點啊!還有飯要吃光光才行呀!」或是直接硬塞飯菜給孩子…這樣的做法,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是有壓力的,會覺得吃飯是件很辛苦的事而產生排拒感;也有家長急到用威逼的方式命令孩子一定要吃完,甚至責罵小孩,如果孩子都被罵哭,他還怎麼吃飯呢?
所以創造愉快的用餐氣氛是很重要的,就算孩子不吃,家長可以漸進式的慢慢引導:「今天青菜很好吃喔,你先吃一口看看,不喜歡沒關係,有試過就好!」之後再逐步鼓勵孩子嘗試多吃點。也可以讓孩子當個廚房小幫手,幫忙洗菜或灑鹽巴,自己有動手參與,孩子用餐的興致也會提高。
(2)家長要以身作則
謝承祐醫師談到,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樣是全家都要一起建立的,家長想要孩子專心用餐,自己也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滑手機,變成每個人各吃各的,而且都一心數用。最好是全家人都在餐桌好好的把飯吃完,可以彼此聊聊天,談談今天發生的事情,讓大家可以心情愉快且專心吃完飯。
此外,爸媽自己不能挑食,也不能在正餐以外的時間吃零食點心,不能只要求小孩,大人卻沒做到。如果除了三餐,還想要有下午茶的點心時間,那麼晚餐就可以延後一點再吃,間隔久一點,孩子下一餐才吃得下,不致於影響正餐的營養攝取。
謝承祐醫師表示,其實在孩子1歲以前(長牙後),爸媽就可以帶他到兒童牙科檢查牙齒,之後並定期的回診檢查和塗氟(每3個月或半年1次)。而看診的同時,醫師會教導爸媽正確的口腔清潔方式跟飲食習慣,醫師也能從每次的檢查中評估孩子蛀牙的風險,進一步的了解、修正孩子的飲食和潔牙習慣,便能有效預防齲齒的發生。
所以,並不是等到孩子有蛀牙了才去看牙醫,為了保護孩子們小小幼齒的成長階段,家長其實應該將定期的牙齒檢查融入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能隨時監控牙齒的狀況,一方面也讓孩子習慣看牙,降低心理恐懼與排斥感。
治療蛀牙,不只看牙,還要看心
「看牙」雖然只是一個單純的醫療行為,但對幼兒來說卻是很特別的,因為孩子必須「願意配合」,才能讓醫師檢查和治療。其實許多大人也是害怕看牙的,這可能跟個性有關,也或許是小時候曾被強迫看牙留下了陰影,而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就可能有意無意的,也讓孩子感受到看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想要讓孩子順利的「看牙」,完成例行的檢查或蛀牙的治療,家長和孩子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
台灣2歲的孩子就有15%的蛀牙率,要讓這麼小的孩子克服心理障礙,乖乖張大嘴巴並躺著不動,還要讓醫師拿著一堆奇怪的器具在口裡翻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有蛀牙就必須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受驚、哭鬧就決定放棄,家長在心疼不捨之餘,一定要堅強起來,和醫師溝通討論出最適合孩子的治療方式。
(1)好好和孩子溝通治療的必要
現代的爸媽比較尊重孩子,有許多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會太過勉強他。但是蛀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必須且要處置的事情,所以爸媽在穩定好自己的心情後,也要好好的跟孩子溝通,比如可以說:「你的牙齒生病了,如果沒有讓醫師叔叔抓蟲蟲,以後會很不舒服,可能沒辦法吃飯,也沒辦法跟朋友玩…媽媽會陪你一起去,等治療好了,我們就全家一起出去玩唷!」
(2)爸媽不要過度緊張影響孩子
再來就是爸媽不要過度緊張,孩子都很會察言觀色,很容易就會發覺情況有異而警戒、害怕,或是用哭鬧的方式來抗拒。所以爸媽自己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並可在看牙前先讓孩子看些相關的繪本或影片(避免找哭很慘的範例),讓孩子預先了解治療的過程,有一些基本的心理準備。
由於看牙必須要孩子本身有意願,才可能進行治療,但是要幼兒配合真的難度頗高,所以也有許多種治療方式,可以依幼兒的個性和蛀牙的狀況來評估。謝承祐醫師表示,其實不論採用何種方式,重點都在於幫助孩子把牙齒處理好,恢復健康快樂的生活。
(1)若能自行緩解蛀牙情況,可延後治療
有些蛀牙的幼兒年紀實在太小,爸媽不敢進行全身麻醉治療,怕對孩子的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後遺症。謝承祐醫師指出,如果蛀牙的狀況還不算太嚴重,是可以讓爸媽再回去努力嘗試,徹底的改變生活習慣,如能讓蛀牙的情況緩解下來,便可以等到孩子大一點再回來門診治療。但是這期間必須密集的回診監控狀況,若發現無法遏止蛀牙情形,還是需要立即診治。
(2)孩子個性勇敢,門診即可治療
如果孩子的個性是比較勇敢的,可能比較不怕痛,或是比較好溝通,自己有病識感,那就可以直接在門診進行補牙或根管治療,只要局部麻醉即可。但幼兒無法承受太久的治療時間,大約1個小時治療2顆,所以若蛀牙較多顆,就必須多跑幾趟,分批治療。
(3)孩子內向怕生,採用鎮靜或全麻
而如果孩子的個性比較內向、怕生、對疼痛的忍受度較低,或是對於爸媽的解釋溝通不太能接受,依然強烈的排斥看牙,再加上蛀牙情況較嚴重,可能就要考慮鎮靜麻醉或是全身麻醉的做法。但若爸媽依然擔心全身麻醉的風險,也可以考慮用束腹帶將小孩綁住固定,來進行門診治療。不過要預期孩子的哭鬧是必然的,爸媽能做的就是全程陪伴,並盡量安撫孩子、鼓勵孩子。
鎮靜麻醉和全身麻醉的差異?
「全身麻醉」是比較傳統的麻醉方法,要請麻醉科醫師用藥、用點滴、或麻醉氣體,讓病人直接睡著。但因為使用的麻醉藥物較多種,且會讓病人的睡眠較深沉,無法自主呼吸,所以需要插管用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術後也需要較多時間復原。若幼兒以全身麻醉治療牙齒,可以全口一次完成,歷時約3小時。
「鎮靜麻醉」是使用藥物讓病人進入比較淺層的睡眠,病人可以自主呼吸,也可能有一些意識或動作,但是藥物的效果不一定適用每位病人,少數病人有可能吃了藥卻沒有進入預期的睡眠狀態,但大部分是沒問題的,術後恢復也較快。由於是淺層的麻醉,所以療程約1小時至2小時,若蛀牙較多顆,便有可能需要分為兩次治療。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邱平
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謝承祐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羊羊
演出/甜心寶貝:林苡霏Sophie、漂亮媽咪:林美晴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