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大概是爺爺還在世的國小四年級之前,我就有印象,爸爸會趁著我要睡覺之前,進來房間替我把被子蓋上,「這樣半夜會著涼」,然後在我額頭上留下輕輕一吻,並且溫柔的看著我,對我說:「晚安,我愛妳」,我最開心的一刻,莫過於晚安之前的這一幕了。每天例行做的事情,他從沒忘記過,這份「安全感」一直到現在,我還深深的記憶在腦海中。
因為沒有就近的親人可以顧我,所以父親工作時,有時候得帶著我一塊出門,當我趴在工作椅上就要睡著前,他依舊會走過來我身旁,摸一摸我的額頭對我說:「晚安,寶貝我愛妳」。
直到現在,還是很習慣跟爸爸說:「我愛你」,適時表達出愛意,除了讓對方感到窩心之外,更多了一份溫暖在心頭。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吳念真導演的專訪,聽到了父親與他之間的那份遺憾,「可能互相交談的對話不超過100句吧?」,吳導兒子這麼猜測的。過去的那個年代,保守又莊嚴的時代背景,造就了見到父親的背影比面對面的機會還多,我相信,不是都不交談,而是對話可能永遠都周旋在這幾句問號之間,「功課做完了嗎?」「吃飽了嗎?」「在學校過得好嗎?」…;孩子根本也不會想再多說些什麼,有時候多說多錯,反而造成一堆誤會與爭執,這時候,心與心中間的那面牆,變成了無形存在於彼此之間,成為跨不進去彼此世界的阻礙。
後來等吳導自己為人父之後,開始與孩子坐下來聊天、打屁、參與孩子的生活、盡力了解還有什麼可以做的,也打破了傳統束縛,那個「父親權威」的守舊觀念,從此,他與孩子成為了好麻吉,也許過程還是很艱辛與困難,但兩方都未曾放棄「嘗試」,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