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想知道孩子的優勢才能在哪裡嗎?讓他先好好玩

做父母的似乎總是急著想要發掘孩子的才能,或者深怕孩子的才能不小心被埋沒。事實上,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每日的任務就是「玩」,什麼東西好玩孩子就對什麼感興趣,陪著他一起玩樂、一同歡笑,才是父母現階段最大的任務。放下心中繁複的思緒,把握與孩子共享的每一個當下吧!
想知道孩子的優勢才能在哪裡嗎?讓他先好好玩


「女兒從小就特別喜歡念A、B、C……,看來語言天分不錯!」、「我家兒子隨手畫出來的作品都充滿藝術感,這一定要好好栽培!」但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更重要的是玩,別再擔心會輸在起跑點。

學齡前幼兒的任務就是玩

一般父母總認為孩子應該要學習,當孩子喜歡塗鴉,就安排他去學畫畫,孩子喜歡敲敲打打,就要帶他去學彈琴……。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對孩子來說,塗鴉過程中享受的也許是色彩的堆疊、創作的樂趣、情緒的紓解或動作的揮灑,可是大人腦袋裡卻只思考到,要送他去哪個畫畫班,好讓他習得技巧、學會構圖……這麼做到底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還是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這其實不是學齡前孩童所需要的啊!「學齡前幼兒的任務就是玩」王意中心理師強調。

延伸閱讀:滋養媽媽的原動力,帶著孩子一起做手作

栽培興趣or揠苗助長?

今天我們提供孩子機會,卻也同時放入了期待,期待既然幫你做了安排、繳了學費,理所當然就要認真學習,希望孩子學畫就要畫出能參加比賽的水準,學小提琴就應該能站上舞臺演奏……,當孩子被放到框架裡,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習,背負著種種標準與期許,本來那個讓他感到有趣、開心的過程,大概就會隨之消失了。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學齡前的興趣其實是很多元而廣泛的,切勿認為孩子好像對這個有興趣,就急著送他去學習所謂的才藝,可能換來揠苗助長的結果

讓孩子的興趣多元發展

在孩子的才藝表演會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比孩子還緊張的父母,緊張其實源自許多的標準,標準在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說穿了,其實就是大人的面子問題。王意中心理師提醒,不要讓學齡前的孩子只專注於某幾點上,避免太早將孩子定位。家長不妨思考,今天選擇讓孩子學習所謂的才藝,表面上是給孩子機會,實際上是不是擔心別人對自己教育的看法?孩子學這些讓你比較光榮?然而,親子關係間的施與受,不是我們單方面認為好就可行,大人一直丟但孩子感受不到,歸根究柢或許這根本不是他需要的。王意中心理師補充,學齡前的孩子是在玩的過程中去學習,興趣也是從玩的過程中慢慢浮現,過多的期許與要求,只會抹煞掉孩子玩樂的興致。

父母的角色在於製造機會給孩子,並透過較為細膩的觀察,發現孩子是否對某些事物的主動性較高,在過程中能否獲得樂趣且專注力提升,進行時的心情是否愉悅且平靜。

王意中心理師的經驗分享

我們家姊姊從小就很愛畫畫,一直到現在仍是,家中的牆面畫了很多姊姊的塗鴉作品。在她讀幼兒園時,曾經試著想讓她去上畫畫班,那時只是帶著她去問問而已,她出來以後居然大哭!有些東西是很自發性的,上了小學後姊姊主動表示想參加學校社團的意願,開始有了自己想要的選擇。

延伸閱讀:別再逼孩子玩這玩那!只要他喜歡,玩得起勁就不設限!

玩也是一種探索

「只要時間允許,我們就會帶著孩子出去玩!」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因為工作的自主性較高,王意中心理師甚至能跟著孩子一起放寒、暑假,他們全家至今已經一起環島8次!平常日只要有空、天氣不錯,還會提早接孩子下課(和孩子的幼兒園已經有默契),進行戶外教學!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玩樂沒有特定地點,玩什麼都可以,鄰近的公園賞花、拾落葉、觀察昆蟲,遼闊的海邊看海、堆沙堡、踏浪花,甚至只要抬頭看看天空的雲朵變化,生活中俯拾皆是樂趣。

「玩」不應有框架,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在合理的範圍內孩子想要怎麼玩,只要不危害自己或影響別人,就不用限制一定得怎麼做。

父母的陪伴遠比培養重要

王意中心理師經常在演講過程中詢問現場的家長或老師:「你自己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因為父母本身會不會玩,是不是一個有意思的人,絕對直接影響著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又要如何期待孩子能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如果家長對周遭人事物都不好奇,孩子當然也總是興趣缺缺。現在的家長工作十分辛苦,而多數家長會把辛苦賺來的錢用在所謂的栽培上,可是學齡前的孩子需要這樣的培養嗎?事實上,陪伴遠比培養重要許多

宅父母家有宅小孩

最新一份調查「臺灣兒少與家長上網行為觀察報告」指出,父母一週看電視的時間比孩子多約9小時,父母下班後當沙發馬鈴薯的機率似乎比兒童高,且週間使用網路時間也比孩子多。即使假日,父母也以「因為平常工作太累需要休息」、「天氣陰涼不適合外出」等理由,替自己找到不出門的藉口。

你是上述類型的父母嗎?當父母本身都宅在家裡,年幼的孩子當然也是學習如此的生活模式。因此,我們應先想想,孩子平常看到的是好奇心十足、認真生活、經營著興趣的父母,還是意興闌珊、得過且過的父母?

 

共同參與,一起玩一起學!

「妹妹,該練琴了!」要求孩子彈琴,自己卻在旁邊滑手機?孩子在場上溜直排輪,家長卻聚集在旁邊聊天?這樣的畫面很令人熟悉嗎?王意中心理師有以下兩點提醒:

(1)興趣很怕變成任務:當興趣成為課程,上課就被期許要認真,然而興趣本身不用催促,就應該很投入且專注,因為能從裡面感覺到樂趣!強迫安排的結果,很容易喪失了原本單純的快樂。

(2)參與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對某件事充滿熱忱,父母可以陪他共同參與,不會也沒關係,那就一起玩一起學!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做這件事時,爸媽是支持且願意陪伴的。而非讓孩子自己待著上課,等1~2個小時課程結束後再過來接送,然後只是詢問老師孩子剛剛學習的狀況。「通常來說,真正的興趣也不需要過問學得怎樣」王意中心理師補充。

做孩子的最佳典範

今天如果爸媽愛拍照,通常孩子也會喜歡照相,爸媽對天氣、雲朵的變化感興趣,孩子也會如此,大人對事物投以關注,對孩子而言會產生模仿的動力跟示範的作用。同樣地,如果大人總是在滑手機,就不能怪孩子怎麼有一樣的行為。如果家長的視野窄小,就很難養出大器的孩子。給孩子接觸各種事物的機會,營造更多采多姿的親子生活。

 

做孩子的最佳典範

 

發掘優勢Q&A

Q 到底是在教養小孩?還是管理自己?

教養的文章讀來讀去,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那就是要教好小孩,父母得先做好榜樣。所以,父母期望孩子充滿好奇心,期望孩子知書達禮,期望孩子經營興趣,找到自己的舞臺,父母本身就該這麼示範做給孩子看。

教養孩子本來就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王意中心理師提醒,父母應思考自己有沒有覺察到,在做這些決定、這些安排時,是真的考慮到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想要?為人父母常會有很大的衝突,擔心為孩子付出這麼多為何沒有成果?回到現實面,這些並非孩子需要,可能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一心想要孩子變成什麼,卻沒有考慮現階段孩子的成長需求,其實重點並不在於此。

Q 當孩子主動表示想學習就是好時機嗎?

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興趣基本上不需要被安排與學習,然而若孩子主動表示想上某某才藝課,是否就是安排學習的好時機?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此時應觀察孩子是真心想學,還是看到別人有他也想要有?還有一種狀況,可能是孩子看到一個就想學一個。父母可留心觀察孩子平常是否有進行此類活動?對熱衷事物的持續性可維持多久?還可以帶孩子先進行相關的體驗課程,再決定是否正式參加才藝課程。

當孩子主動表示想上才藝課,大人不需要馬上拒絕孩子,但若孩子只是因為好奇,上一、兩次就不想再上,或是遇到壓力和挫折就選擇退縮,都可能演變成不好的學習經驗,家長應事先陪孩子謹慎選擇,讓興趣愉快而長久的經營

 

Q 如何看見孩子的才能,培養孩子的興趣?

父母希望能及早培養孩子的才能,然而當孩子自發性的敲敲打打、東塗西抹時,你是否支持著他?或者嫌他太吵鬧又髒兮兮?當孩子聽到窗外傳來的「貢貢貢貢」挖土機發出的聲音,你卻只是冷淡的嫌噪音好吵然後走去關上窗戶?

王意中心理師提出,培養學齡前幼兒興趣的重點在於讓樂趣延續,挖土機發出的聲響的確吵雜,然而我們可以先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陪著他一起研究,是什麼東西在做什麼,為何會發出那樣的聲音?在家裡這個最自在的環境,跟著最熟悉的家人的腳步,打開好奇雷達主動瞭解周圍環境事物與我們的關係。當窗簾打開與拉上的光線變化,杯子裝水與沒裝水敲打起來的聲音不同……,牽起孩子的手,一起發現生活周遭的種種樂趣。

 

Q 孩子的優勢不只在才藝裡

孩子的優勢絕對不只在才藝裡,有的孩子貼心、有的善解人意、有的善於等待或察言觀色……,現今的社會教育,讓家長很容易以世俗的角度,把孩子的優勢看成所謂的琴棋書畫等才藝,而且非得要參加過比賽、得過獎牌事跡,彷彿每個人的興趣都該要有獎狀或獎盃,就連興趣都得要爭個輸贏。

但在未來的職場裡,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畫家或音樂家,讓孩子學習看見自己的長處,王意中心理師建議,把孩子努力的過程敘述出來,比如說,媽媽看到你很專注在畫畫,你用了不同的顏色組合出一輛車子,雲和山有前後層次感……,以孩子聽得懂得話語,把過程和優點具體描述讓他知道,就不會只看結果,不以結果論生死,讓孩子看見自己努力的過程。

有些孩子會把自己能力未及的歸類為「沒興趣」,其實是年齡還不到,或者還沒開竅而已。興趣不是開關,比較像是爬樓梯,你現在走到第幾階了?

 

發掘優勢Q&A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模特兒/漂亮媽咪盈樺、頑皮弟弟奕澄
攝影/米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