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凱(化名)快3歲了,穿鞋時總是將左、右腳穿反,無論媽媽怎麼教,他還是依然故我。於是媽媽先幫他把鞋子擺正確讓他穿,他仍是將左腳鞋子穿在右腳、右腳鞋子套左腳。後來,媽媽特地在右腳鞋子貼上紅色貼紙,仍無法改善情況,長久下來令媽媽覺得很傷腦筋。
於是媽媽帶孩子去進行評估,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發現了一些狀況,像是即便簡單的積木排列,孩子看了卻無法跟著排出一樣的積木,因此,懷疑不見得是不會左右區分,而是孩子的知覺出現狀況。雖然視覺接收了,但大腦解釋錯誤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發生問題。再進一步評估發現孩子的視覺記憶、對於完整形狀的聯想、背景搜尋等能力也較缺乏,也因此,即使媽媽在右腳鞋子貼貼紙做記號,孩子仍穿不正確。
也因此,在治療課程中,張治療師除了教孩子分辨,還利用錄影、照相等方式讓孩子觀看照出來的影像來吸引他的興趣,並引導他比對照片上的不同處,玩類似「大家來找碴」的遊戲。另外,由於孩子缺乏左右區分的能力,請他雙手拿不同的物品,例如:左手拿鉛筆、右手拿橡皮擦,接著給他指令,當拿橡皮擦的右手舉起來,拿鉛筆的左手放下來,一方面訓練反應,一方面訓練視覺記憶。大約經過半年,孩子進步很多,也較少發生鞋子穿反的情況。
所謂「視知覺」,張旭鎧治療師解釋:「眼睛在接受光線刺激後,在大腦進行處理和辨識,再輸出動作或反應,亦即視覺動作整合。」通常孩子產生的行為以手部功能居多,不過,有時也會加上腳部動作,例如:看到足球滾過來,孩子決定抬腳踢球的時機。因此,在評估視知覺能力,不僅觀察孩子的視力,也會將其動作列入考量,像是運動時,孩子能否接住球;吃飯時,能否用湯匙將食物舀起來等。不過,孩子的行為有時受到動作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肌肉穩定度或專注力等問題影響,因此,不完全是視知覺問題造成。
觀察動作也是評估視知覺能力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