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順應天時,調整飲食起居與生活習慣,對預防秋燥引發的咳嗽、鼻過敏、喉嚨乾癢、皮膚乾裂等症狀皆有顯著幫助。
秋高氣爽,空氣乾燥,人體容易出現津液不足的情形,如皮膚乾癢、嘴唇乾裂、咽乾喉癢等。此時應以潤燥為要,選擇滋陰潤肺的食物與茶飲,避免辛辣、油炸、過燥之品。
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應適時補充水分,攝取含豐富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的食物,如梨、百合、銀耳等。
秋天晝短夜長,人體陽氣漸收,應提早就寢,晚起但不過遲,順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的節律,以助肺氣之升降調和。
案例:王小姐,32歲,職業為上班族
王小姐每逢秋天便出現連續咳嗽、鼻塞流涕與聲音沙啞的問題,經常需依賴感冒藥才能稍緩。來診時面色偏白、聲音低弱、脈細無力。辨證屬「肺陰不足、秋燥傷肺」。
內服:處方以「沙參麥冬湯」為主,加味調理,潤肺養陰。
外治:耳穴貼壓與背部刮痧,促進氣血流通。
梨: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特別適合喉嚨乾癢者。
白木耳(銀耳):養陰潤肺、養顏美容。
百合:清心安神、潤肺止咳。
山藥:健脾益肺、滋陰養胃。
杏仁:潤肺止咳、通便潤腸。
蜂蜜: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材料:銀耳 5克(泡發)、百合 10克、蓮子 10克、冰糖適量、紅棗數枚。
作法:
銀耳提前泡發,洗淨撕小朵;百合、蓮子泡水備用。
所有材料加水一同煮滾後,轉小火煮約40分鐘。
起鍋前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 潤肺止咳、安神助眠,適合秋燥體質。
1.列缺穴(肺經絡穴)
位置:在前臂橈側,腕橫紋上1.5寸處。
功效:宣肺理氣,通調肺經,對喉嚨不適、鼻塞咳嗽有良效。
2.太淵穴(肺經原穴)
位置:手腕橫紋上,靠近拇指動脈搏動處。
功效:補肺氣、潤燥止咳。
3.尺澤穴(肺經合穴)
位置: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
功效:清肺熱,止咳平喘。
按摩方法:每日早晚各一次,用大拇指按壓每穴1分鐘,有酸脹感即可。
多攝取白色食物:如白蘿蔔、蓮藕、銀耳、百合,對肺經有滋養作用。
適當溫補:可選擇溫和補氣之品如黃耆、黨參與山藥等。
避免辛辣油炸:辛辣燥熱會耗傷肺陰,加重秋燥。
推薦運動:太極拳、氣功、緩步慢跑,重在呼吸深長、調養氣息。
重視呼吸訓練:早晨空氣清新時做深呼吸運動,有助提升肺活量。
早睡早起,順應陽收陰長:晚上十一點前睡眠最佳,助肺藏精。
避免受涼:秋初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注意保暖肩頸與腹部。
保持室內濕度:使用加濕器或室內擺放綠植,減緩乾燥。
情緒調節:肺主悲憂,秋日常感傷感重,宜多親近自然、舒展心情。
秋天是一年中調養肺臟的關鍵時節。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透過順應自然節氣、調整飲食作息、搭配穴位按摩與溫和運動,不僅能改善秋燥不適,更能為冬季的養藏奠定良好基礎。讓我們一起從日常做起,溫潤肺氣、養護健康,享受一個從容舒適的金秋時光。
撰文/簡浚崴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簡浚崴醫師
現職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醫學系
國防醫學院 藥理學研究所
台北慈護晶璽中醫診所院長
三重養生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廣緣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