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遇上真實的育兒現場,一切理論都得重新定義。
身兼職能治療師與雙胞胎媽媽的「雙寶阿木」,對孩子發展理論再熟悉不過,但當兩個小生命同時報到,她才真正體會到「理性」與「母性」之間的距離。
她說:「雙胞胎的辛苦不是兩倍,而是三倍、四倍甚至五倍!看著兩個同時哭時,壓力大到自己也想哭。但當他們同時笑時,那幸福也會加倍!」
對「雙寶阿木」來說,孩子的到來並不是偶然。她和先生是透過試管嬰兒懷孕的,而這條路走得一點都不輕鬆。
「我們已經做試管做了很多次才成功的。」她說,語氣裡既有疲憊,也有那份來自努力後的珍惜。也因為經歷了多次起落,當終於得知懷上雙胞胎的那一刻,感動遠遠大於驚訝。
「那時候我們真的準備好了,要帶孩子、要當爸媽,什麼都想好了。」那份早已備妥的心情,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即使遇到再大的挑戰,也能撐下去。「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是努力好久才換來的幸福。」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她,也暗自發誓要用專業和愛,陪孩子穩穩長大。
▲試管做了很多次才成功,雙寶阿木滿懷期待要當媽媽~
對多數雙胞胎爸媽來說,最辛苦的階段,就是第一年。對剛生完、又是剖腹產的她來說,那更像是一場身體與意志力的拔河。
「剛生完那段時間,身體狀況真的比較不好。」她回想,那時候傷口還在痛、精神又緊繃,「整個人都在撐著。」
而最大的挑戰,是餵母奶。「要餵兩個真的不容易,連一個都不太容易餵,更別說兩個。」一個孩子要親餵,一個孩子只能瓶餵,還要擔心奶水不夠雙胞胎,到後來,手酸、背痛、壓力大到總是想哭。
坐月子期間每天都像是一場「體力與耐力的考驗」,有時一個孩子喝完奶,另一個又開始哭,永遠輪不到自己能好好休息。「產婦自己也沒有辦法睡覺。」她說,那時候的累不是睡一覺就能好,是那種全身都在抗議的累。
剛出生的雙胞胎和爸媽之間,完全沒有默契,什麼都要重新摸索。「一開始根本搞不清楚他們的個性或作息,常常是手忙腳亂。」最崩潰的是「連鎖哭鬧」,「當時家裡只有我和兩個小孩躺在床上,一個哭,另一個就跟著哭。」她試過餵奶、換尿布、搖睡,各種方法都用上,有時孩子還是一直哭。
「在坐月子時,當兩個寶寶同時都在哭,我也跟著哭出來,彷彿兩個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真的不知道他們怎麼了。」那種無助,讓她印象深刻,一輩子忘不了。
▲雙胞胎在六個月以前,基本上都沒有出過家門,因為真的走不出去!
孩子太小,又是雙胞胎,幾乎不可能外出。「大概六個月以前,基本上都沒有出過家門,因為真的走不出去。」每天只有奶瓶、尿布和哭聲,讓她覺得世界變得很小。「那時候的壓力很重,真的會覺得有點憂鬱。」
她說,雙胞胎媽媽比一般媽媽更容易陷入產後憂鬱,「因為累是加倍的,孤單感也加倍。」
她強調,帶雙胞胎「後援一定要有」。在孩子兩三歲以前,是最需要外力支援的時期。「我那時候會請鐘點清潔幫忙,因為根本沒時間做家事,也爭取到一點休息的時間。」而最重要的後援,其實是伴侶。「爸爸是最需要的資源,尤其是晚上。」她笑著說。
她也提醒,生產前的分工討論一定要先談好,「誰半夜起來、誰負責白天,不要等到臨時才吵架。」她全職帶到孩子四歲,下班後就放手讓先生參與,讓彼此都能喘口氣。
▲雙胞胎的互動發展,其實是最早的「社交練習」
從職能治療師的角度,她觀察雙胞胎的互動發展,其實是最早的「社交練習」。「他們從會爬就開始打架,沒有一天不吵。」雙寶阿木笑著回憶。
但她發現,這樣的互動反而有好處,手足是孩子最初的同儕人際互動,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反而不太會跟人家爭,因為早早學會「爭吵打鬧會發生什麼事」。
至於外界常說的「雙胞胎心電感應」,她搖搖頭笑說:「那倒沒有啦,只是24小時生活一起彼此太熟了。」作息相似、彼此熟悉,讓他們能讀懂對方的狀態和情緒。長大後更能互相調侃、彼此支撐,「他們真的很了解彼此,從出生就不孤單。」
▲上學之後刻意讓雙胞胎分開,讓孩子有自己的舞台,也能發揮各自的特質
外界常以為雙胞胎發展會比較慢,但雙寶阿木澄清:「那通常是早產造成的,跟是不是雙胞胎沒關係。」她的龍鳳胎裡,女兒在語言發展上比較快,不過三歲後差異就不明顯了。
身為專業治療師,她也提醒,雙胞胎家庭其實有一個優勢——「有對照組」。家長很容易看出哪個孩子需要幫忙。
進入小學後,她刻意讓孩子分班,避免比較與犧牲。「如果同班,老師在選模範生時只會挑一個,另一個會被忽略。」分開之後,孩子反而更有自己的舞台,也能發揮各自的特質。
▲雙胞胎姊弟從會爬就開始打架,沒有一天不吵!
對她而言,維持作息是育兒的關鍵。「在孩子三歲以前,規律的作息是第一個最重要的。」
她會把兩個孩子的睡覺和吃飯時間寫在白板上,讓作息盡量一致。這麼做的目的很單純:全家人都能了解孩子作息,媽媽比較能清楚此刻孩子哭鬧的原因是什麼,讓媽媽也能找到休息的空檔。她也常提醒自己:「媽媽如果狀況不好,小孩狀況就不會好。」
三歲以後,她開始調整策略,增加玩樂時間。「孩子越大,玩樂比例要越多,除了在家玩具操作和親子閱讀,戶外動態肢體活動更是重要。」這些遊戲能培養兒童發展和專注力,也讓孩子更健康快樂。這樣的規律與自由平衡,讓孩子至今仍愛接觸探索生活中實體的活動。「雙寶他們直到國中皆不會沉迷手機,因為知道外面的世界更有趣。」
▲在雙寶阿木的陪伴下,姊弟倆直到國中皆不會沉迷手機,因為知道外面的世界更有趣!
談到偏心,她很誠實地說:「一定會有的,因為每個父母都會對某種氣質的孩子特別有感。」她提醒,關鍵是「有自覺」。「當你誇了一個孩子,另一個會立刻問:『那我呢?』這時要說出他的優點,讓他知道你也愛他。」
她也觀察到,祖父母更容易「明顯偏心」,常常一不小心就讓孩子感受到落差。
為了避免比較,她刻意不讓孩子穿一樣的衣服,「不希望去強化他們是『一樣的』這個觀念。」她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重點是要強化各自的優點,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同一個人。」
▲雙胞胎的育兒就像吃甘蔗,前面真的很硬,但越往後越甜!
回想那些日夜顛倒、崩潰邊緣的時光,雙寶阿木笑著說:「雙胞胎的育兒就像吃甘蔗,前面真的很硬,但越往後越甜。」
如今,龍鳳胎已經上國中。姐姐活潑外向、反應快有領導力;弟弟則比較容易緊張、思慮多較細膩。兩人從小在「吃飯、睡覺、互相打鬧」中長大,雖然現在依然天天鬥嘴、互相逗弄,但在媽媽眼中,這些打打鬧鬧反而是最真實的手足情感。
現在,看著孩子肩並肩走路、聊天的背影,是她最感動的時刻。「天啊,我是怎麼熬過來的?那種成就感跟幸福感是加倍的。」那些痛苦和忙碌的回憶,早就被甜蜜取代。
她最後想對仍在努力的雙胞胎爸媽說:「你們辛苦了,而且你們已經做得很好。」她鼓勵爸媽,不需要追求完美,只要願意學習、願意愛,就足夠。孩子,陪就對了!
延伸閱讀/雙胞胎爸媽日常生存記:理性與情緒的修行,全職爸爸【養樂多之旅】的雙胞胎育兒專案
撰文/江睿毓
採訪/雙寶阿木(兒童職能治療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