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有陪著她「閱讀」的習慣,這習慣一直延續到她小學,漸漸從課外書演變成教科書,都還是我陪著讀,總覺得自己幫她抓重點、整理內容,效率快、不浪費休息時間,在我引導下她也能迅速理解,成績自然也很穩定,除了她滿是信心外,我也感到放心和欣慰。
直到最近,我發現一旦沒有我的陪伴、提醒,她竟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始「讀書」,那一刻才驚覺:我是不是幫太多了?原來陪讀並不是一直有用、也不能一直用,反而讓孩子依賴我!
於是我嘗試放手,讓她自己看課文、做題本,開始時,她錯誤百出、筆記雜亂、緊張失措、心情低落,面對「原來自己沒有那麼好」的挫折,那失落的神情看得令我很心疼,讓我又想插手幫忙!
但我明白,讀書本來就是一條孤單的路,每個孩子都要自己走過去,父母要做的不再是伴讀,而是在她挫折時拉她一把,擁抱她的情緒。
冷靜下來想想,其實錯誤才是真正的學習機會,孩子在錯題中,才會被迫去思考「為什麼會錯?」、「下次要怎麼避免?」我看到了,她真正的能力在慢慢建立。
這讓我重新思考親子共讀的意義:
小時候的親子共讀,是愛和陪伴,
長大後的獨立讀書,是能力的養成。
唯有兩者互補,才是給她真正的幫助!
陪讀,不再是幫她答題、抓重點,也不是全然放棄,而是在她身邊,教她方法、給她信心,當孩子獨立讀書時,她更能學會自主規劃,投射到生活中很多的決定,她都更有能力去解決和面對。
小編跟爸爸媽媽們分享最近調整過後的做法
✔️ 先自己讀、自己做 → 不怕錯,錯就是教材。
✔️ 再一起檢視錯誤 → 我不給答案,只陪她討論「為什麼錯」。
✔️ 教方法,不給結果 → 像是怎麼畫重點、怎麼整理,而不是幫她劃好。
✔️ 逐步退場 → 從陪她到旁觀,讓她慢慢習慣獨立。
現在的我,逐漸在她學習中「退場」,那不違背愛,反而是一種更健康的愛。
「錯誤」其實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比起追求正確,更願意讓孩子「先錯再對」,因為錯誤不代表失敗,而是學習的起點,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她跌倒的時候不急著拉起,而是給她空間,讓她自己找到站起來的方法。
我覺得這樣的陪讀,比起「幫她考高分」,更像是「陪她長大」,媽媽,也跟著成長了。
你,會陪孩子讀書嗎?
和我一起聊聊孩子的讀書方法,也聊聊怎麼當父母,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還在摸索怎麼陪伴、怎麼放手,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canva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